师生关系不是兜售知识和购买服务

时间:2022-08-25 07:56:16

师生关系不是兜售知识和购买服务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有人说谭老师给学生下跪是道德恐吓或者是冷暴力,您怎么看?

郑新蓉:在我看来,这位教师的行为谈不上道德恐吓,所谓的道德恐吓是一种有目的的手段。而根据各方的描述,这位教师是在情急之下一下子给学生跪下了,是发自肺腑、掏心窝地想把学生教好。就像有时候父母被孩子逼急了,可能说出“行,我叫你老子行了吧”,其实都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已。我觉得这是在师生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教师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诚而已,由此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学生更听话了,但这绝对不是这位教师预谋的。因此,说这是道德恐吓,我认为不妥。对于这一事件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至少这个案例不是道德恐吓。

《中国教师》:那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只要能教好学生的就是好方式,就可以采用?

郑新蓉:所谓教育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以效果而论,一种是以目的而论。湖南这位教师下跪不是有意的,虽然有教育效果,但那只是情急之下的举动,是无可奈何的、情绪不能控制的行为。他放下尊严,放下成规的、理性的教育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因此判断这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就像家长打了孩子一巴掌一样,可能效果很好,但那是情急之下做的,不一定每次都管用,也不是教育之道。

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禁止打骂、诱惑等过激和非理的,这些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例如这位教师下跪以后,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学生开始上课听讲了、做笔记了,但是,学生习得的是非理性的、过激的行为模式,对他们以后的行为无疑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未来某一天他们可能会给上司下跪、给儿子下跪。另一种可能,学生看似听话了,其实可能是被教师的过激行为“吓住”或“镇住”了,孩子们因担心更为过激的事态发生而变得小心翼翼了。作为教师应该理性地处理问题,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书育人不是简单的小白鼠实验,通过刺激达到效果就可以。

《中国教师》:在这起事件里,学生说教师应该列入服务行业,学生来是享受服务的。他的意思是否是学生是顾客,是上帝?您怎么看这句话?

郑新蓉: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下,湖南这位中学教师虽然下跪了,但是他其实是有情急之隐的。另外,现在的教师不仅工作负担重,而且还处于家长、社会教育消费的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偏离师生关系的本质的,所以造成很多人不再把教师当做人类最基本教育行为的引导者了。

其实在人类的关系中,父母亲情、师生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孩子一生的利益考虑的。如果家长只是让孩子去学校购买知识,去学ABC和数理化,去消费教育,那么师生之间的一切关系也就都成为了商业化关系,它会毁掉我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亲密、信任等重要关系,事关人类的延续。从古到今,教师对孩子的用心和关注是仅次于父母的,为了孩子长久的利益,给他启蒙,教他基本道德、生存技能。教书育人绝对不是做交易,不是简单到可以用“消费-服务”关系来涵盖的。现在的社会如果把教育当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人类的文明是传承不了的。如果按物质交换的成本计算,教育是不可能培育出社会新生代的,培养的也只能是不具人性的“动物”。

为什么学生有这种教育消费观念呢?孩子成长在商业化的社会里,身边充斥着各种交易行为,使他们简单地认为教育也仅仅是一种付费行为而已。面对学生的这种态度,教师是有说不出的委屈的。如果教师一切都是为了钱,教育这个行为和关系是不可能发生的。教育在很多情形下是不计成本的自然行为,是远离消费、服务关系模式的。如果教师被误读,他们喊冤是有理由的。

另外,我猜测教师下跪也可能是学校方面的考核压力造成的。现在教师的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教不好学生,不仅是薪水的问题,很可能饭碗不保。教师其实是不希望师生关系演绎成交易关系的,但是学校层面却充斥着只认效率不认人、不认教育规律的冷血交易规则――作为教师,我不管你怎么教,不管你是谁,只要孩子考好了就有奖金,学校就有声誉。教师处在夹缝中,更多的也只能是无奈。

我们现在的教育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可以用成本分析、效益考核的,由此去计量考核教师和师生关系。这种风气也影响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例如过分关注孩子成绩,不关注德行;过分关注“好”学生,放弃大多数。但是从教育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需要你浇灌,这是计量考核做不到的。学校现在总是想方设法地去计量这种非常复杂的教师教育智慧和教育行为,因此种种矛盾和问题才会层出不穷。教师们虽然知道教育是多方面的,是需要时间的,但是绩效工资、职位考核等的压力,使得他们很难潜心教书育人。他们的悲哀和无奈,也反映出全体社会成员怎么看待人性、怎么尊重天道、怎么尊重教育规律的,对此我感到很沉痛。

《中国教师》:也就是说学生的这种误读是社会风气、学校压力所造成的?那么,这其中会不会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郑新蓉: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他们也会被社会风气所裹挟。大家都知道,过去教师是很清贫的,但很有尊严。现在一些教师通过家教、培训班挣钱,尝到一些甜头。但是得了金钱,可能就丢了尊严,是有“因果报应”的。当然,我说的是规律,既是人性规律,也是教育规律。如果教师不尊重教育规律,把学生看做是来你这儿花钱买知识、买技能的,你是出卖技能、出卖知识的,有一天学生就会自然把你看做是知识和技能的小商贩。

很多人选择教师是因为这个职业的崇高和美好,是为社会、民族培养人才、教人做人的,是可以培养社会新人实现社会理想的。但不知不觉之中,物欲的社会裹挟着你,你也可能背叛了教育的信念。

有的教师说不要给我那么多光环,我只是个教师,我也需要生存。但我告诉你,教师就算没有光环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干这行,就是教书育人,教人“学好”,就是积德积善的事业,就像医生本身就是救死扶伤的一样。反之就不是教师。教师就算没有光环,也绝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小商贩。

当然整个教育行业肯定是包含服务的,比方说后勤看学生宿舍灯坏了,要来给学生修灯管。这不仅是为学生服务,也是为家长服务,是让家长信赖这个学校并把孩子交给学校来教育。但就整个师生关系而言,服务关系和教育中发生的服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比方说住宿条件、灯光不好,学校要去帮学生改善,这既是教育行为也是对学生最人性化的对待,这个意义上可以比拟成服务;但教育本身绝对不是服务,也不是花钱买服务的那种狭隘的商业关系,更不是完全商品化的消费。学校的服务,就像是公务员为老百姓服务,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消费性的商业服务,而是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大层面上来说,学校就算是服务,也是社会对老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双方都是平等的、有尊严的。

《中国教师》:我现在有一种感觉,到处都是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好像社会在拿放大镜看教师这个行业,您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教师的地位好像被看轻了,您有这种担忧吗?

郑新蓉:在我看来,教师地位没有被看轻,而是被看得很重,只是看偏、看窄了。学生和家长知道教师和升学、高考有关系,很看重教师的功利性,却没有看到教师这个职业远远比分数重要。学生需要有教师来引导他们做人、认知等。部分家长觉得学生来学校不是学做人来了,而是买知识来了。学生也觉得到学校不用学做人,只要有分数有文凭能挣钱就行了,这很可怕。这样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教育的目的就成了挣大钱了,从此,物质便可以耀武扬威地蔑视人性和人类尊严了。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一个分数动物,好的分数能够带来好的工作,所以我们不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学校作为人类基础性全面发展的摇篮功能也就没有了,这是今天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异化。人类最初为了效率而改革教育,回头却发现我们的斯文、人性被一块儿一块儿地撕裂丢在地上了――本末倒置。最后学生成了交了钱就要拿商品的大爷,最终,所有人都会尝到教育商品化的恶果。

在物欲化社会,做人变得不重要,有钱有势才重要,学校只是换取权钱的一个台阶而已。很多年以前,经常能看到学校转走学生的场景,有送别仪式,教师和学生们很伤感,依依不舍,多年鸿雁传书,因为转学是儿童生命中重要的教育和人生大事。而现在看到转学像转商场一样随意,家长轻易地把孩子一切自然、友好、亲密的情丝都斩断了。频繁的转校伤了学生,也伤了教师和教育的尊严,学校仿佛是不值钱的,就算学校的传统很好,可以教你诚信,重视艰苦奋斗、亲密友爱,但是没有好的成绩,是没有人把你当好学校的。其实是追了分数,丢了教育。

教育的本分是为学生的情感、社会道德、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功能就是做好新生个体与人类文明的对接工作。物欲化的社会把几千年的教育功能全都抛掉了。比如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监控教师教学,一安摄像头,教师成了劳工,尊严全无,其实教师是需要信赖的。学校被社会重物质化、追逐财富的风气裹挟,急功近利。虽然可能有点实惠好处,像是教师工资高了,但是最后学校也在这些所谓的实惠中让教育斯文扫地了。

我鼓励教师一定要坚持师道尊严,坚守教书育人的本分,不然说不定哪天,教师下跪就不是情急之举了,而是提供跪式服务,因为可以高收费。教育的行为,这种师承关系是人类延续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都被物质化、异化了,人类就很难延续下去了,就像丛林的野兽一样,那将是很可怕的景象。

《中国教师》: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现在过分强调“学生为主体”,使得教师的监管权、话语权缺失,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郑新蓉:现在有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社会商业化,一个是西方教育。我们过去的教育方式曾有很多封建色彩,比如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等,在近几十年中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查找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们没有反观传统师道关系的合理性,只是简单快速地把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念纳入进来,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立、尊严、自由。但是这几个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看起来太虚了,太抽象,中国的教师无所适从。教育中的民主化、学生本位的理念,是西方整个政治经济发展脉络中的一种具体行为,所以这种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中国还没有做到本土化,还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例如可能成了学生的一种借口:“你管不了我!”

又例如小班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中国60人的大班,想要实现这种理念是很困难的。西餐好吃,但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适合天天吃,是不是一顿要吃这么多,原来习惯的中餐还要不要挑选精品留下来,这就需要精心配制西方好的教育经验和中国好的教育传统。

另外,我们看到西方教育中激励学生的一面,就以为西方的教师都不批评学生。其实西方国家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学生为主体的概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我不能批评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管教、循循善诱、严厉处罚都是正常的教育行为,就像家长对孩子的爱、管教一样。师生的年龄、知识、理性水平、责任和在教育处境中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就拿坐姿来说,学生会说教师对自己太严格了,但坐直对你今后的仪容、脊柱是有好处的,教师不能每教一样东西都要给你解释直到你同意或者明白。读书是培养毅力,是习得吃苦耐劳,需要你12年的学校时光来学习,学习整套人类文明的体系,来解决未来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这不是简单提“学生主体”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

过去教师忽视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现在提倡孩子的主动性,但不是让学生来做校长,来教老师。“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倡导,不是否定教育。我们不能形而上学、以偏概全,不要片面理解这些提法。

《中国教师》:谢谢郑老师!

上一篇:一切并没有结束 下一篇:建立自信与他信:四川彝族地区女校长培养策略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