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实现课堂高效

时间:2022-08-25 02:56:04

关注学生心理实现课堂高效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担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其次,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双边活动正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最大的可能性。

学生心理课堂高效教师教师利用数学教学活动这一阵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为教学的成功提供动力和保障,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一、紧抓学生“好奇”的心理

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小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对边和对角对折,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了解学生“爱动”的心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在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认识图形”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七巧板”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图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小动物、大树、房子、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体现了课堂的高效。

三、掌握学生“争胜”的心理

好胜是小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例如,一节课后,通常布置一道思考题,哪一位学生第一个解决问题就能领取一小奖品,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课堂上也可以有意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容易上当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题目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例如,在课堂新知识巩固练习时,组织学生喜爱的闯关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以每答对一题奖励一朵小红花,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已学习的新知识,使学生学习有了热情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利用学生“喜玩”的心理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例如,通过做一个摸球游戏来引出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一定事件的知识。这里有三个袋子,每个袋子里都装着一些颜色,它们除了颜色有红、蓝之分外别无区别。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要求每位同学摸球一次,然后把球放回,下一个同学再摸,每次记录摸球的颜色。注意:第一,摸球之前把袋子里的球摇均匀;第二,摸球时不能看袋子里球的颜色;第三,摸球之后记录下摸出球的颜色,并把球放回袋子。同学们摸球之前可以猜一下,你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实际上第一个袋子里全部是红球,第二个袋子里全部是蓝球,第三个盒子里有红球也有蓝球。)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随机现象,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同时也使课堂“动”了起来,使生动的教材变成了生动的课堂教学,从而把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当中,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上一篇:小学机器人灰度传感器教学浅谈 下一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