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5 01:53:30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策略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数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数感的素养策略分析,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策略;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教育目标制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数感是一种促使人对数及数的运用产生主动、自觉、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数感被列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作为学生激发学习意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阶段对培养学生数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针对如何培养小学学生数感提出建议。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二、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数感的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设计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到家中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并为学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瓷砖,然后计算出铺设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相应的瓷砖。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起探究兴趣,还在亲手测量、计算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自身数感。

(三)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帮助学生强化数感

由于年g特点的影响,在对相关知识学习中通常不会深入进行学习,而仅是通过表面信息进行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引导学生们以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而在课堂讨论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讨论了解到学生的对同一知识点中的不同理解角度,有效地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促使学生从数的交流中得以真正地强化自身数感。还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增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学会正确表达自身想法,逐渐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信息、相互借鉴过程中得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对其沟通与合作的核心素养可起到良好的完善促进作用。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完成一个实验:用2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表明拼出长方体的体积均为24cm3然后记录各自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与同桌的进行对比。学生们会拼出长、宽、高分别为8、1、3,或4、2、3等尺寸的长方体,且发现自己的长方体与同学的呈不同的形态。教师便要求学生与同桌从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中通过相加、相减或是相乘来探究为何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其体积相同。学生与同桌将各自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后发现得数一致,从而得出V=abh的结论。学生在讨论、计算、对比中切实地提升了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以此对强化其数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显著地提升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转换数字关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逻辑性,因而其知识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数字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对数感差异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倍数、和、差等数字间可等值转化的灵活性,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估算、简算、转化、联想等方式寻找适合自身的解决问题方法,使其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思维敏捷性,强化自身推理能力,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由此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数感,优化自身数学思维,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解决问题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进行《分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数字关系,可提问学生:用包装1个礼盒需要米的彩带,那么3米的彩带能够包装几个礼盒。首先引导学生们回忆“1”可以分成若干份,然后形成分档闹识点,学生们便会想到将1米转换成,再由++=,然后以÷的算式通过分子相除后得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推理出将整数化成分数来求出结果,以此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数字转化关系的应用能力,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发展其数字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真正实现了全面完善自身数学素养,形成良好学习意识,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目标。而在此基础上,则要求相关教师应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认知角度来进行数感培养,并积极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利用教学活动、利用课堂讨论、转换数字关系等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自主思考、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健康的学习意识,发展良好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登竹.培养好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学皆轻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

[2]郭民,史宁中.小学生数感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2011,(01).

[3]朱立明,马云鹏. 聚焦数学核心内容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研究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6,(13).

上一篇:通信工程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下一篇:苏联坦克兵在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