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贯穿人文精神

时间:2022-08-25 01:37:37

科学教育贯穿人文精神

【摘要】本文论述了面向世界各国改革的趋势,使教育写作论文与人文教育融合。以科学史、科学美和环境教育三大方面为突破口,探索了科学教育如何贯穿人文精神。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从本质上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人性化、教养化的教育,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它们都是构成完整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已为世界各国教育实践所证实。尤其是“教育面临严峻课题,即: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如何保持自己作为特殊文明形态的人文本性,导致因过度世俗化而丧失自身?”中国教育呼唤着人文教育。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支撑,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又必须要依靠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与享受能力。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和相互渗透,正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两者缺少任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

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潮流看,学科综合、交叉发展,文理相互渗透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总体发展的方向。顺应这种潮流,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素质教育推向教育改革的第一线。我国的学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国的高考模式也正在由“3+2”向“3+X”过渡,X也由“小综合”向“大综合”过渡,再向“3+X+1”转变。

总之,文科的相互渗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发展和进步的必然。

二、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说过:“化学是为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分支,科学教育理应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来实施:

1.以史明理,以史明鉴

物理史、化学史是科学家认识世界、改造、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穿插讲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以及科学家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2.道德高尚,献身科学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语)。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化工实业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勤奋,留美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创建了永利碱厂。天津沦陷,日本人威逼要与永利合作,侯德榜断然拒绝,并率众入川,建立川厂。后经无数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四海,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大化学家戴维对氟气进行到1886年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明知氟气的毒性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莫瓦桑也因受长期毒害而英年早逝。

3.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私交甚好,他们之间的合作被传为佳话。在70年代,白川英树与马克迪尔米德在东京一次讨论会休息间歇偶然相识,随后两人开始合作研究,并邀请黑格加盟,终于在1977年,三位科学家联合发表了题为《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的论文,取得了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打破了塑料不能导电的传统观念。

4.以美激情,以美求真

美育就是通过对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知、感受、感动及想像来培养学生体验、理解、鉴赏美、美、美的审美品质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既然美育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那么它理应存在于艺术、文学、、等人文学科中,美育教育应该是文科教师的事情。事实上,自然(包括化学科学)中蕴藏着无穷的美,并且美不仅表现在自然现象中,还存在于自然中。在1994年,李岚清同志曾特别强调说:“美育还应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贯彻”。化学科学包含丰富的美育元素。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1)色彩美。自然界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具有缤纷的色彩,这始终为人们所迷恋,而化学世界更是绚丽多彩。例如:银白色的有各种金属及合金;红色(接近红色)的有铜、氧化亚铜、氧化铁、氢氧化铁、红宝石、三价铁的硫氰络合物、含有氢氧根离子的酚酞溶液、溴蒸气;黄色的有金、火山喷发口的硫、过氧化钠、碘化银、磷酸银等。这些迷人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它既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又能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进一步可启发学生发现各种各样材料及色彩,启迪学生探究和合成新物质。

(2)运动美。科学是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学科。物质的运动、变化和是永恒的,当人们认识并揭示物质本身的运动及变化规律时,便会在内心产生愉悦、欢畅和满足,显示出科学世界的运动美,并能诱惑学生一往情深地遨游其中。从这种意义上说,正是对运动美的追求,才使得人类能在一个运动不息、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里,出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化学规律及各种学说,发现、发明了数以千万种的物质,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的迅猛发展。

(3)守恒美。任何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这是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总数与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总相等,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电荷总数相等,这是电荷守恒;自然界中,能量总和不变,这是能量守恒;各种各样的化学平衡双方共存,它们既对立又统一,都具有维持自身不变的特性,这也是守恒。所有这些都表征着自然界具有协调平衡这一普遍规律。这些守恒美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使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全面的观点和解决,能使学生在做人和处事方面获益匪浅。

(4)和谐美。和谐是事物自身结构符合规律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对大量具有协调统一特征的事物的概括反映。门捷列夫认为各种元素之间是和谐的。在和谐美这种“真理的光辉”照耀下,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据此于1869年公布了元素周期表,并用空格代表尚未发现的元素以保持他那支队伍的协调一致。由此周期表成了和谐美、统一美、有序美的典范。

6.关注地球,关注人类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她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过去二、三百年我们大力采用过的科学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就不是给人类造福,而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它们消耗的能源和物质太多,产生的有害物质太多,造成的环境污染太严重。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环境教育,在环境教育中贯彻这种人文精神,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地球,提高环境道德素质;学会关注人类,树立社会责任感。

[1]余天桃,潘如勤.化学诺贝尔人才素质分析[J].化学世界.19999(3):164.

[2]刘强伦,彭福扬.第一智慧(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48~51.

上一篇: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下一篇:素质教育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