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爱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25 01:36:44

浅谈关爱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九零后的学生性格比较倔强,缺少关爱,尤其是父母经常不在家的孩子,更是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见于此,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做些什么呢?

关键词:九零后学生; 关爱;父母;老师

Abstract: after the late students character is stubborn, lack of care, especially parents often not at home child, is filled with fear and upset, in this, we do the teacher's what to do?

Keywords: after the late students; Care; Parents; The teacher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两年,我很喜欢我自己的工作。所以当我遇到这么难得的机会时,几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让我费尽心思,也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是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一所民族中学,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孩子有这样的共同之处:

一、学生缺乏家庭相应的关心爱护。

几年中我们在家访工作中发现,这边的孩子几乎是全能的,什么都干,父母为了挣钱经常不在家,孩子回到家里之后,不但要自己做饭,还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农忙时节,家长几乎都不在家,所有的事情都留给孩子,有些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长期的封闭使他们思想僵化、意识陈旧,加之民族文化信仰,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不重视现代教育,也就使部分人对受教育问题漠不关心,认为“学不学文化没关系,学多学少一个样,上学上不出名堂,不如不上,早点挣钱好”[1]。而现在的学生本身压力就比较大,所以当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之后就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隔阂。

记得在一次家长会中,一个学生的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根本不听他们的话,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这个学生在学校可是出了名的听话,不论是和老师还是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于是我就和她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事后也找这个学生进行了谈心,发现这个孩子觉得和父母说的话都是一些没什么价值的,所以我借此机会教育孩子,告诉她父母这样做的出发点。事后我又走访了几个学生家,发现但凡孩子有比较大的问题的都是和父母关系很不和谐的,要么从小就没在父母身边,要么很小就父母离异,要么自己就是个孤儿,这个现象很让我感到惊讶,我没想到在自己工作的这个地方,这样的现象竟然如此的普遍,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关心孩子的事情上,要求老师在每天晚上到教室看看住校生上晚自习的情况,晚上要去学生宿舍,时不时地关心住校生的伙食问题。我所做的这一切只想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关爱。

二、孩子的冷漠感很强,总觉得他们被骗过无数次一样。

在我和这些孩子的接触中,还发现他们有意无意地提防着别人,好像他们曾经受过很大的伤害一样,他们总是在怀疑,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开始这让我很惊讶,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后来我才慢慢明白,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关怀太少了,是因为他们总觉得他们被骗,总觉得得不到亲人的关怀。所以他们的戒备心理很强,这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趋势,如林崇德教授指出:“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2]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我才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通过让他们写周记的形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步步地接近他们,现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孩子存在的这样的问题,我总结了一点自己的方法:

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关怀,要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他们有了自己的自尊心之后,他们才会懂得去维护自己的自尊,这个时候再去约束他们才会有效果,否则孩子根本就不会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反而会觉得老师总是跟他过不去。所以先取得孩子的信任很重要。“教师处于一种创造者和激励者的地位,它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性的工作,它无需也无权强迫学生来接受……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选择而不是模仿和服从的地位。”[3]

其次,想方设法去关心孩子,让他们感受从未感受过的温暖,这样一来,他们会懂得去珍惜这份关怀,而且很怕自己犯错,怕自己犯错后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他,怕失去老师对他的信任,也怕失去老师对他的关怀,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一旦得到别人的宠之后就想着做更完美的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这样的心声之后就懂得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我们教育孩子目的。也完成我们教书的根本——育人。

第三、学会很好得运用赏识教育,健全的人格是指由人的内在心理引导的,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其个人的意识、才能和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的个人特征。学生人格的培养,首先是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不求全责备,不揠苗助长,而是通过环境,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日常小事中用心灵赢得心灵。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自尊心都很强,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维护孩子的那份属于他们自己的自尊心,经常用赏识的角度去教育孩子,用鼓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无论老师说什么都是为了他们好,一旦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的自制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增强,真所谓事半功倍。

最后,想办法在班级活动中让差生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他们偶尔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也让他们找回自我,不要总是以传统道德作为衡量的标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性的体现。“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而发生作用。”[4]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很空虚,觉得学习不好就没有什么事可干,也会因此而否定自己的所有优点,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去帮助孩子,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自己的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用武之地,让他们明白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被社会、被他人所认可。

总之,就我个人认为,关爱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用真心去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潘高峰•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及其保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辞海》(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 下一篇: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