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新亮点

时间:2022-08-25 09:00:35

新高考 新亮点

今年是我省实施课改后高考的第二年,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坚持了“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扩大招生自” 的命题原则,坚持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的命题要求;坚持了渗透新课程“注重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的理念,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具有下面四个亮点.

一、引用史料 再现过程

试卷第14题引用伽利略研究物体沿斜面运动规律的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手稿,让考生感到实验真实可信,特别是在题中强调“第一列是伽利略分析数据时添加的”让考生体会到了科学家在尊重实验事实的前提下,创造性的思考,寻找规律并发现规律的艰难过程. 是一道让考生再次受到科学探究教育的好题.

例1 (第14题)如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 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 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物体具有惯性

B. 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 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答案 C

二、关注科技 再现成就

试卷第20、21题,分别以“2012年6月18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km的近圆轨道上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和“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为背景命题,特别是第21题以我国航母试飞技术为背景,考查考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飞机着陆时,不同阶段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和处理信息(比较斜率看加速度的变化、分段图象分段处理、根据面积求位移和近似处理数据)能力的同时,再现了我国现代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增强了考生的爱国热情.

例2 (第21题)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 图(a)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 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 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 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000m. 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则( )

A. 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

B. 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 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

D. 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儿乎不变

解析 从图(b)所示的图像可以看出飞机着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0~0.4s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约为图中近似矩形的面积28m,0.4s~2.5s飞机近似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合力的大小不变,摩擦力的大小不变,所以阻拦索对飞机的合力不变,每根阻拦索的拉力随夹角的减小而减小,阻拦索对飞机的功率就随速度的减小而减小,选项B、D错误;位移的大小约为图中梯形的面积80m,加速度为直线的斜率,约为30m/s2,超过了[2.5g],2.5s到停止运动飞机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位移的大小约为2.5m,所以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选项A、C正确.

答案 AC

三、凸显原理 拓展实验

今年的两道实验题都是以基本的物理规律为实验原理,试题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 第22题源于课本必修1资料的光电门,引导学生先根据测小车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整体法与隔离法列方程,求解动摩擦因数. 第23题源于课本选修3-1“练习使用多用表”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两个学生实验,突出考查同学们对多用表的原理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与运用,进而拓展考查同学们对多用表的使用和测多用表的内电阻与电动势.

例3 (第23题)某学生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电路,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xl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 使用的器材有:

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xlk”挡,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 ,调零点.

(2)将图(a)中多用电表的红表笔和 (填“1”或“2”)端相连,黑表笔连接另一端.

(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使多用电表的示数如图(b)所示,这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c)所示. 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 kΩ和 V.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 此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12.0kΩ和4.00V. 从测量数据可知,电压表的内阻为 kΩ.

(5)多用电表电阻挡内部电路可等效为由一个无内阻的电池、一个理想电流表和一个电阻串联而成的电路,如图(d)所示. 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此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 V,电阻“xl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为 kΩ.

解析 使用多用表测电阻之前,必须进行电阻调零,选挡——红黑表笔短接——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到0的位置;测量时,电流应该从红表笔流进,黑表笔流出,电流也是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出,所以红表笔与“1”相连接;步骤(3)给出的多用表在图(b)中的示数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与电压表的内阻之和,步骤(4)所测的是电压表的内阻12.0kΩ. 在(3)、(4)两种工作状态下,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列方程

由以上两式可得:[E=]9.00V,[r=]15.00 kΩ

答案 (1)短接 (2)2 (3)15.0 3.60 (4)12.0 (5)9.00 15.0

四、巧设情景 启迪思维

试卷第35题第II小题,设置了三个情景,包含三个物理模型. 三个情景和模型分别是木块[A、B]可以看出质点模型,碰前[A]的运动、碰后[A、B]的运动可看成匀减速运动模型,木块[A、B]的碰撞是弹性碰撞模型,考生只要划分了情景,构建了对应的模型,就可以合理的选择对应的原理列方程.

例4 (第35题)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静止的木块[A]和[B],两者相距为[d]. 现给[A]一初速度,使[A]与[B]发生弹性正碰,碰撞时间极短:. 当两木块都停止运动后,相距仍然为[d]. 已知两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B]的质量为[A]的2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A]的初速度的大小.

解析 情景与思维过程

上一篇:算法案例学习 下一篇:用“新法”解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