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7:34:23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1

分析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提出化解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多、生源质量下降与中职学校资源短缺”矛盾的思路以及实现“胜任岗位,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五步法”。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基础;护理专业

1新时期中职教育的特点

随着职业教育门槛的降低,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2015年,中职教育每年招生均突破600万人,约占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3/4。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业内流行的观点是中职生是第三、四批录取后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调查显示,2011年,我校生源中,入学时中考成绩等级为B及以上者占初中生源的5%,C以下或无中考成绩的占80%,高中毕业生不足7%。表明学生中考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偏低。67%的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30%的中职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1]。中职教育改革整体滞后。根据《中等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各类中职学校经历了“联合、升格、划转、撤并”等关乎学校前途命运的改革。从此,中职教育进入低迷的彷徨期,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观望期,直至招生政策的完全放开以及国家免学费等资助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生源逐步回升。对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中职教材《病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们发现课程难度并没有降低。这可能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及要保持专业课的专业性、实用性、完整性等有关。我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果见表1。3个年级为同一教师授课,考试范围和难度相当,具有可比性。表1显示,3个年级的实测差均在10%以上,提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均达不到预期。由于2014及2015级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故现象有所好转。另外,中职学校采用的传统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也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治疗与预防严重脱节[2]。

2病理学基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病理学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方面。

2.1课程改革

从教材角度看,课程改革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02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一版、2008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和2015年“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三版。本文主要从教材内容设置特点、版面布局、易用好学、职教目标契合度与不足4个方面对3版教材进行归纳比较。(1)2002年第一版教材。主要是参照大专教材,针对中专生特点进行删减并适当降低难度,没有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也无课后习题,教材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及职教目标等方面均不完善。(2)2008年第二版教材有了明显改进。①分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能适度区别不同专业要求;②对内容、标题、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增加了少量课后习题和较丰富的图表,教材的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等方面得到较明显的优化;③知识目标难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一些临床知识链接,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立足岗位,重实践,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2015年第三版教材针对第二版的不足加以改进。①学习目标设置情感、知识、能力3个维度,但知识目标仍用“掌握、熟悉、了解”等传统不易评判的动词划分,情感目标没有更充实的内容加以支撑,此外,对临床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或不常用的知识点进行优化;②增加了较多的彩图案例分析题,但缺乏其他题型习题,故易学好用方面虽有进步但仍有不足;③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或临床的案例,利用“情景导入”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贴近岗位。总之,第二、三版教材在内容优化、易学好用、职教目标、服务行业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在结合当代中职生特点(专业兴趣低、自学能力差、教化转变难),紧扣新课改目标(贴近岗位、对接标准、服务行业、终身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病理学基础的3版教材比较,见表2。由表3可知,第二版教材的学时由第一版的74学时降为36学时,而字数由249千字升为298千字,平均每节8.28千字,相当于每分钟207字,即使除去非讲授内容,课时仍较少。第三版教材参考学时为46学时,字数324千字,学时数比第二版增加了10学时,笔者认为若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课时基本够用,但如果采用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则约需增加15~23学时,共需61~69课时,而这也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2.2教学改革

2007年以前,教学改革主要以PPT课件制作为代表,辅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较少进行具备成熟理论的教学法的应用实践。2008年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人才的频繁交流以及金融危机引发大批企业倒闭,促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职业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以促进产业对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目标的核心观点:一是胜任岗位;二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围绕这一目标,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对病理学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从着重的时间来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改革;从着重的教学主体来看,分为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着重于课堂内的改革:一方面是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呈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应用教学技巧、教学道具和语言魅力,增强课堂效果,如应用思维导图[3]、数字化虚拟切片[4]、四格图片(正常器官切片、异常器官切片,正常组织切片、异常组织切片)方法[5]等。着重于课堂外的改革: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前移或后移课堂学习重心,把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增进师生互动和解难答疑。翻转课堂教学法[6]、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便具有以上特征。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一些以往难以说明的问题或原理,如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此类方法多属于着重于课堂内的教学改革,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则多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上述面向课堂内外和针对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改革探索,有利于丰富教师病理学基础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精神。但研究发现,其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1)课程改革包括课时改革没有跟上;(2)没有或很少能获得学校及以上层面的支持;(3)几乎是单兵或小分队作战,难以获得实施上述改革所需的充分条件。

2.3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

由于上述3个问题没解决好,加之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法。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进度、有难易梯度地传授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度。传统讲授法更符合教师、教室、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当前大国办教育国情[7]。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教师忙于讲授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独立思考和互动探究的主动学习机会,这既不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向,也不符合当前“能胜任岗位,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传统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节点。

3改革方向与设想

为改变教学资源短缺、课程改革滞后的中职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一些顶层设计构想。以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教学为例,提出如下设想:(1)成立至少面向全省的课题组;(2)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3)取得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具体分5步走:第一步,以赛选才。通过组织全区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骨干竞赛,选取合适人选作为课题组成员。第二步,课改先行。(1)按照原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不同章节选用合适的教学法;(2)按选用的教学法编写教案(推荐教案);(3)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要求不同、课时数不同);(4)按新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第一成果)进行由点及面的第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第三步,理实兼重,同步进行。即同时对参与教改的人员进行教学法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保证效果。第四步,再赛选优,找到典型。在第一阶段推行2~5年后再次比赛,挖掘优秀教师和作品(典型教案、课件等作为第二成果)。第五步,录制视频,二次推广。把优秀教师典型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进行较大面积地推广。

3.1课改

成立课题组,集中培训,然后分组重新对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梳理,对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按上述方法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新编写,课时数按新教学法重新规划,教案为推荐教案。上述材料为第一成果。此阶段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1)找出病理学基础各章节最适用的教学法,并加以教学设计;(2)重新编写教学大纲,确定课时数;(3)出台相应文件,要求试行学校给予课时数、资金、教具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3.2教改

在课程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加以宣传,鼓励学校和个人参与,进行2~3年的试验,每年进行总结改进。此阶段为第一成果的应用,是由点及面的小范围实践,相关培训可由参与方自行完成,最后经修改定稿形成第二成果。

3.3师改

针对可选用的且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微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法等[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病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这却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短板。故在组织教改时应尽可能选用“双师型”教师或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保证教改质量。

3.4改革成果及其应用

在2~3轮总结改进后,课改、教改方案已基本成型,成型的课本、教学大纲和教案将成为第二成果。利用该成果再进行1~2次授课比赛,选出优秀教师和优秀作品,然后对优秀教师典型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形成第三成果,随后在学校间推广使用。录制视频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点录制公共讲解部分,即前情知识、目标、要求、做法、学法、注意事项等,把师生互动部分留给现场授课教师;二是注意各章节视频时间不宜太长,要留时间给师生互动,确保视频的实用性。课程改革“五步法”的优点:(1)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2)把更多时间、精力留给现场授课教师;(3)留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和时间;(4)较适合目前教学资源短缺的中职学校现状。缺点:(1)格局较高,涉及面较广,不易控制,需要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牵头;(2)周期较长,不可控因素较多;(3)需投入的资金较多。综上,待课程改革“五步法”完善成熟后,即可在多学科、更大范围推广,具有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95.

[2]秦敬民.中外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93.

[3]张玉丽.思维导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21):234.

[4]曹玉文,李威,万立会.翻转和传统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8):32.

[5]张宁.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1(14):23.

[6]谢莉莉,朱孔利.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3):887.

[7]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存在问题;对策

0 引言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新一轮改革所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提升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市场的前提基础。其曾先后“实行过承包制、行政首长负责制、艺术总监负责制等多种形式,但始终没有突破体制弊端,经营依旧困难”。[1]众所周知,国有文艺院团曾是文化生产力的主力军,现如今其发展却比较滞后。2011年5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改革进入全面攻坚期”。[2]

考虑到对濒危剧(曲)种的保护,中央倡导以转企改制为主,多种改革方式并存的改革策略,鼓励转企改制的院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在政府与院团的协同努力下,转企改制的院团在剧目生产、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等实现了质的飞跃,积极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策划创作和市场营销能力显著增强,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据统计,“2011年全国文艺院团演出场次达155万场,比2008年增加了64.5万场,增长71.2%;演出收入达52.8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32.3亿元,增长157%。各级国有文艺院团打造出《复兴之路》《丽水金沙》《1699・桃花扇》《梦幻腾冲》等大批优秀作品”。[3]

1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数据分析看,转企改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改制的院团,依然是形式上企业化模式经营,体制上事业化模式管理,缺乏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认识。管办不分、关系不顺、条块分割等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由官办文化所催生的院团,由于长期脱离文化市场,其文化生产力和市场影响力早已严重滞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1 文化行政机构改革缓慢,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条件

政府文化改革理念落后,只对院团转企改制的局部得失与短期目标进行布局,缺乏全局观念与系统性思维,免不了会出现“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转企改制主要是受到上级的强制性指令与迫于外部的压力所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4]内部改革动力欠缺,改革进程与成效难以适应当前的文化市场发展形势,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院团转企改制动力不足,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1.2.1 部分演员对转企改制认识不清,态度不一

演职人员常年享受编制待遇,尤其在职称高的中老演员当中,“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演出经验丰富,资历深厚,对于院团的转企改制、演员参股、岗位竞聘等较为排斥。相较而言,中青年演员,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不难看出,“事转企后要解决事业与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差问题,转制人员有切身利益保障之忧,特别是存在转制退休后万一企业破产的顾虑,因而普遍缺乏转制改企的动力和意愿,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较弱”。[5]

1.2.2 投融资结构单一,管理结构混乱

改制过程中的院团,仍是政府独资经营,造成股权结构单一,产权不明晰,授权者、监督者、经营者职责混乱。有学者认为,“企业组织构架未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仍受制于行政的隐性控制约束,未能完全摆脱行政附庸色彩”。[6]对原有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只进行简单处理,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可能会伴随资产挪用与滋生等不法行为出现。

1.2.3 人才培养机制落后,艺术创作与教育严重制约

落后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凸显企业的“文化内涵”。缺乏剧目研发中心与培训机构,难以拥有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创作团队与监制,将无法创作出营养价值高、时代气息浓、娱乐元素多的艺术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艺术教育的缺失,难以提升大众的艺术审美与修养的品质,这也将会严重制约艺术发展与艺术消费。

1.3 演艺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

1.3.1 艺术市场法制不完善,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的建设尚未完善,导致维权成本高、受理周期长、受益回报少等弊端,挫伤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此外,由于长期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与监管,导致“第三方”的中介组织力量薄弱,难以起到沟通政府、院团与市场的作用,无益于理顺三者的关系,导致政府管理一方“独大”,国有文艺院团无力“反抗”,演艺市场长期“饥饿”的病态局面。

1.3.2 院团市场营销能力差,产业链发展滞后

没能建立有效的艺术生产考核与评估制度,难以预知艺术市场的风险指数。文化艺术产品具有投资成本高、运作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等特点,在没有科学的市场调研下,难以打造适销对路的艺术产品。此外,改制后的院团,目前纷纷采取成立集团或组建联盟等发展运营形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人、财、物的市场化运作,但创作、演出、营销、培训等纵向产业链尚未完善,也缺乏与旅游、会展、传媒等其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市场适应性差。

1.3.3 院团艺术品牌观念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自我认知与企业文化,无法准确掌握市场行情,不得不走“模仿”“照搬”他人的发展模式;缺乏发展战略与目标规划,很容易成为市场的“附庸”;缺乏培育艺术品牌观念,终究会沦为市场的“配角”,丧失“战斗力”。

2 对策分析

落实管办分开、关系明确、职能优化的改革方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院团自主运营、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序调节的宏观体制格局。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贴近生活的创作原则,增强对文化产权制度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认知,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生产力与市场影响力。

2.1 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2.1.1 优化职能结构,科学部署改革策略

建立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形成新型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走访与调研,及时掌握改革实效,全面落实改革配套措施。

2.1.2 完善扶持政策、建立考评与监管体系

有学者建议,“以完善演艺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行演出季制度、建构演出院线制度、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推广制作人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开招标采购制度、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等制度”。[7]落实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权责统一的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转制院团的评估、考核,提高政策扶持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加强原有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

2.1.3 优化投融资结构,为院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推行股份制改革,完善股权交易制度,鼓励多方或交叉参股,明晰权利边界与权责分配,完善委托与运营机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考核机制创新。应完善资金扶持与考核监管制度,优化采购与商业演出比例,因地制宜地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规范股权交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力度,打造职能科学、结构优化的服务型法制型政府。

2.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合理的人事与扶持机制

2.2.1 推行股份制,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采取多元化方式(整合、重组、兼并、收购等)组建演艺集团或演艺联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授权者、监督者、经营者职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组织结构,增强院团市场竞争力,杜绝行政的隐性操纵现象。

2.2.2 妥善处理好人事与分配,优化人员结构

取消编制待遇,引导转变就业理念,优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落实人事制度与分配改革措施,完善工资待遇、福利补贴、员工参股、社会保障等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与合约竞聘制度,着力引进专业化复合化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监管有力的艺术创作机制,完善艺术生产、市场营销、商业演出制度,提高创作质量与演出效益。

2.2.3 建立剧目研发中心与艺术培训机构,打造艺术创作与教育团队

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成立剧目研发中心与培训机构,开展与其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或高校的交流,落实演出、人员互访、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此外,有学者建议,“还可成立舞台艺术指导委员会,扎实做好剧目选拔、评审、指导、咨询与验收等工作,增强剧目创作决策的科学性”。[8]

2.3 打造演艺市场产业链,培养品牌文化

2.3.1 完善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培育中介组织力量

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准确把握消费者的艺术审美和文化消费诉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不断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应培育“第三方”――艺术中介组织,以便理顺政府、院团、演艺市场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

2.3.2 加强市场营销,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演艺市场产业链

加强企业管理与营销团队建设,努力实现企业与旅游、传媒、会展等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多元化、衍生化、复合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延伸演艺产业链,整合演出院线,创办演艺主题公园、开发影视的舞台艺术产品等衍生产品,提高演出作品的附加值。

2.3.3 注重培养企业文化,打造艺术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企业文化,保障演员与管理人员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艺术品牌是院团的无形资产,也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秘诀。着力打造优质的艺术创作团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健全市场营销体系,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 结语

转企改制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本文以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院团发展、演艺市场繁荣三者关系为切入点,就转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国有文艺院团需要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消费环境、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发展途径。因此,应积极面向市场生产,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打造艺术品牌,不断增强文化生产力与市场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 甄言.文化面临选择――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J].上海艺术家,1997(Z1):3742.

[2] 李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N].人民日报,20120628.

[3] 苏丽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交出亮丽答卷[N].光明日报,20120914.

[4] 竺乾威.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以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5):9399.

[5] 虎云峰.央企艺术院团的营销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252.

[6] 黄南珊,庄春梅.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探析――以湖北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11):125134.

[7] 樊小林.对国有文艺院团转制“后改革”现象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1922.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3

630万: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的122%。16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87%。

虽然2009年就业实现既定计划,但人社部表示,由于我国就业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将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1479人: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收获丰

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截至2009年底,“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3868份申请,1479名申请人成功获分配名额。“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于2006年6月推出。依据该计划,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毋需先获本地雇主聘任,便可申请到香港定居。在1479名“优才”中,通过“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途径入境的分别有1372名和107名。以“综合计分”入境的“优才”主要来自金融和会计服务、资讯科技及电讯、商业及贸易三个界别;而以“成就计分”获准在港定居的申请人则主要来自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两个界别。

1775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规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新闻会上介绍2010年工作安排时表示,今年将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尹成基说,2010年将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开展全国职称调查工作,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提出工程师制度改革意见。完成44项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考试规模达到1775万科次。

37%:大学生欠发达地区就业增幅

江苏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有45.9万人,比2008年增加3万人,截至2009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72%。其中,到苏北五市就业的大学生增幅达37%,而到苏南就业的人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表明,欠发达地区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土。

14288元:销售总监最高月薪

“销售总监最高月薪:14288元;人力资源总监最高月薪:10404元……”打开浙江义乌政府网,点击该市最近的《2010义乌市紧缺人才导向目录及义乌市人才薪酬指导价白皮书》,各类紧缺人才月薪指导价一目了然。目前义乌市基础性人才基本能够满足,紧缺的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人文社科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中高级人才。近年来,义乌市通过组团外出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众多中高级人才。

192个:北京为大学生村官专设公考职位

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北京市各级机关2010年上半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今年上半年的公务员招考定在3月7日。本次招考共有1144个职位招录3158名考生,另外还有192个职位招录312名今年卸任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在校期间已取得“北京市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合格证书”的2010年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如报名重新参加此次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职位的公共科目笔试,其原在校期间取得的“北京市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合格证书”无效。报考非专门面向大学生村官职位的2010年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需参加此次公共科目笔试。

2020年:统一高考也许会取消?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高校教育具有其特殊性质,主要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先进的人才,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尤其是高校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关的专家学者阐述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多重性质,其中包括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目前,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地改革。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档案的统一管理和信息的集中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因此,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提出一些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

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阐述,高校人事档案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其中包括基础的学生档案、在校工人档案和在职教师档案,但是对这三个种类的管理模式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又分为集中管理、分散管理、混合管理[1]。集中管理模式又可称之为纳入管理,主要是将人事档案各种有效的信息进行集中的统一处理。剩下的两种类型又被称之为非纳入管理,相比较纳入管理模式较为复杂,不同类别的管理模式在每个高校都具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在校员工档案主要是由组织部门管理模式;基础学生档案主要是由人事部门管理模式;在职教师档案主要是由教务处部门管理模式。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每个地区,每个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就会出现不尽相同的结果,这说明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体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两种特质。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在具体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中,部分高校将原本从属于教务处管理部门、学生会管理部门、人事部管理部门的在职教师档案转交给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主要实现了本校档案集中处理的档案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来的非纳入管理模式变成了纳入管理模式,将其它的两种管理模式全部变更为集中的管理模式[2]。根据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出现的情况,专家学者表现出了不同的评价倾向,有的持赞成态度,有的则坚决反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人事管理档案归纳于高校档案的综合管理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第二,该纳入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管理的规模较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那些发展速度较慢的高校而言未必适合。第三,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应该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制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

三、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根据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出现的不同情况,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哪一种改革方式,我们都应该以理性的思维和批判性的眼光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集中管理的支持者认为,相比较分散管理和混合管理模式而言,集中管理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校园资源,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并且有利于管理设备的维护。人事档案和其它相关档案的共享信息,将人事档案归入管理之后,经过简单的操作和重新组织,可以更加有效的从相关的档案资料库中寻找到合适的资料。

2、分散管理模式的评价

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有的人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一定要实行集中管理,应该将分散管理模式彻底淘汰,当然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首先,分散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历史,并且它的存在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只要相关部门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分散管理模式也可以进行综合管理,并且效果比集中管理更好。其次,分散管理模式的管理者需要更高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对各种突况进行集中的处理。最后,分散管理模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依旧存在,主要是因为集中管理模式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分散管理还是集中管理都应该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

四、结语

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教育事业已经成为现今发展尤为重要的因素,人才输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管理制度也在随着产生改变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总而言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今,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高校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当前高校人事制度的变革,高校在对待人事档案工作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管理体系要尽量完善,同时需要培养一批能力极强的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促进高校的稳步发展。高校的领导人和决策者一定要充分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仔细比较每个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实行可行的、科学的、创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高校的各个部分都要积极的配合和协作,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我们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宋绍梅.创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24.

[2] 叶文玲.剖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4.13.92-93.

【作者简介】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5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虽然各层次高校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有很多共性,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到位,难以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

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人头”的劳动人事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目前为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无论在指导思想还是工作方法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上,注重了把人管住,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还缺乏了解,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基本点来考虑,采取直接的“人头”管理,缺乏整体开发,市场配置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绩效考评模糊,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充分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积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的绩效考评存在着考核指标难以确定、绩效难以评估、德能勤绩的内容难以量化等问题。同时,考核指标体系中缺少关键业绩指标,如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指标等。这都给高校的绩效考评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相对弱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造成各层次、各岗位人员的调配不合理,常见的现象是:优秀管理人员不足,一般管理人员大量过剩,管理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态尚未根本改变,一般教师过剩,高层次人才缺乏,年轻教师负担过重而资深教授闲置,师资力量与专业调整不相适应;师资与学科布局不甚合理。这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高校的深层次改革。

二、高校人力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包括学校所有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的劳动者。它涵盖做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全体教职工。高校人力资源是广义人力资源体系的一个分支,故它具有人力资源的一般特征:时效性、能动性、持续性、多重性,具有一般人力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1.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等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很难用严格标准来规范,进行监督和管理,很难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

2.高校是学历高、能力强的高知群体聚集地,由于高知人力资源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要求,所以也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特别认同与尊重,这就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环境建设提出了特别要求。

3.高校人力资源的许多知识创新、科研成果都是由教职工团队长期努力的结果,这给高校正确评价个人价值,分配薪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难度,而如何有效地开发、使用并保持高校人力资源队伍,在极大发挥其人力资源潜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损耗,是各高校亟需解决的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用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创新认识管理工作的观念、思路、机制和方式方法,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合理、科学地进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1.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以师生为主体,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树立人才资源是高校第一资源的观念,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广大教职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建立起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策划,从合理配置,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和加强能力等方面推进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2.落实高校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要客观制订考核标准,在科学的岗位设置和分析基础上,全面考核所考核对像的工作性质、特点和工作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量化考核标准,并拉开不同教职工考核结果之间的差距,并将其与奖惩措施结合,使考核对每个教职工都有所触动。

3.强化激励,实施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基本的生活物资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目前高校在对教职工的激励方面往往过分强调生活和待遇的问题,忽视如何用人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的潜能的问题,自我实现的问题。在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时,往往注重住房、安家费等问题,而忽视了如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实现价值的人文环境,缺乏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针对这种需求,学校要制定和实施相应激励性的制度,满足教职工这种需要,才能有效的改善工作绩效。

4.优化配置合理流动高校人力资源

高校应采取灵活的人才引入机制和竞争性的人才分流机制,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全面落实全员聘任制聘任制,聘用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职工,状大高校教职工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破教师评聘的终身制和单一制,完善多元聘任制及末位淘汰制,改变人员单向低效流动的状态,加速人才合理流动。

在大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择优抚重、奖勤罚懒、鼓励竞争、促进流动的开放体系,形成真正的人心思上,奋发进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为教学服务,为高校教育发展

服务的目标,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翔.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青海师专学报,2008,(2).

[2]杨永东.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挑战及应对举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1).[3]刘小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高教探索,2008,(2).

【摘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建设上。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工作创新

作者简介:张洪盘(1959-),男,山东兖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工程师。(江苏 徐州 221005)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41-02

一、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建工作是我们党不断发展、持续前进的基石。推进科学化、人性化、具有生命力的党建工作是供电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党建工作创新开展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既是推进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制改革,赋予供电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供电企业改革和高速发展的切实保证。在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优质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供电企业的新形势下,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是供电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新思路、新举措。

党建工作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在向大会作报告之前开宗明义地表示,只集中讲要点,不念全文。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务实”的新作风,更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建工作创新的力量之源。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是报告形式的创新,同时也是工作作风的创新。这无疑是我们党不断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耀目体现,对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具有新的启示和启迪作用。

二、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供电企业的党建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凝聚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成效和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自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推行“三集五大”体制改革以来,供电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以来快节奏、高效率的生产管理方式,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紧迫感。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多是走形式,缺乏新思路和创新,不能有效调动职工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很多活动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活力,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而开展活动,与职工工作、学习的需求脱节。供电企业党组织急需创新党建工作管理方法,与时俱进的开展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活动。

2.供电企业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供电企业政工部门不受重视,党群、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泾渭分明,造成党建工作在人员力量上的不足,政工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在员工认识中下滑,以及党建活动灵活自主开展缺失。因此,供电企业党建工作队伍中部分政工干部逐渐缺失工作激情,对理论学习和信念教育投入的精力不足,甚至自觉、自律意识淡薄,无法起到党带领群众谋求创新发展的凝聚作用,影响着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当前“三集五大”体制改革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的政工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教育和党的基础理论学习,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党建创新打造坚实的后备基础。

3.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内容缺乏创新

时代在进步,体制在改革,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干部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党建工作方法更要积极创新。多年以来,供电企业党建工作一直是“换汤不换药”,统一采用“填鸭式”学习来开展党建思想教育,党支部活动创新乏力,党建活动明显不能有效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缺乏活力和生命力,难以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

4.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平台和机制缺乏创新

当前供电企业对党员的管理多偏重行为管理,忽视说服教育和引导式的有情管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供电企业只是僵化的不断向党员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却没有为党员职工创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和拓展自我才华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党员在工作生活中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得供电企业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新力。

三、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

创新是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助推企业改革发展的源动力。国家电网公司推行“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步伐,要实现供电企业高速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供电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把供电企业党组织多年来凝聚的成果和经验优势转化为供电企业科学高速发展的优势。

1.创新党建工作理念

提出“不能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理念对供电企业党建工作有着新的指导作用。供电企业作为老国企,在党建工作理念方面理应突出“服务”二字,在服务中应努力创造“优质”。坚持把创新理念贯穿于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牢固树立和强化“四个理念”,即党建工作服务于供电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的理念,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的理念,党组织服务党员的理念,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职工群众的理念。

2.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针对国家电网公司推行“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给供电企业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应以各类政研会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加强党建工作理论学习研讨,全力打造供电企业思想政治保障工作体系,助推供电企业体制改革和发展。供电企业创新党建工作方法要勇于出新,借鉴先进企业党建工作好经验、好方法,采用突出亮点、先行试点、而后整体跟进的方法,注重调查、分析、探索,坚持求实效、求创新,提高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助推企业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托供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供电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逐步改革传统的工作方式,运用新的文化传播媒介,使员工成为供电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增强供电企业党建活动群体参与的效果,不断提高供电企业党建工作成效。

3.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创新供电企业党建工作载体,要把握住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中心工作,找准开展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开展调研,精心设计,创新思维,建立党建工作新平台,促进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空洞说教向助推企业改革发展转变,使党建工作融入“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起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显著效果。例如,供电企业党组织开展围绕“三集五大”体制改革题材的主题文化活动、建立党员服务群众网络,通过网络及时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消除群众疑惑,营造党群鱼水关系;通过创新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供电企业品牌效应,为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增加新的活动载体,丰富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文化内涵。

4.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建“三联”责任点制度、党内定期表彰激励机制等;不断健全和完善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基本制度,包括会议议事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创先争优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供电企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明确体制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稳步推进,积极总结经验,持续创新供电企业党建工作。

四、结束语

党建工作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以发展。随着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和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营造党组织的核心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保持供电企业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供电企业高速、高效发展,是供电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因此,供电企业党务工作者应进一步转变思维、提高认识、开拓思路,积极推动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和发展,努力把供电企业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供电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优势,实现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广辉,马姗.做好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中国供电教育,

2012,(3).

[2]乔雅丽.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分析[J].东方供电企业文化,2012,(7).

[3]彭毅.基于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模式的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供电企业研究,2012,(12).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英语教学法》 课程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两个“课标”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也因其肩负着培养、训练合格中小学英语师资的重任而备受关注。然而,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改革未能与英语基础教育改革有效的衔接。高师院校的封闭性使得师范生职前教育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职前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理论贫乏问题,理论贫困是英语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1],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转换缓慢等。“英语教法课是培养合格中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和训练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主阵地”。[2]面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来指导英语教学法的教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何种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如何优化英语教学法课程结构,使当代英语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法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由来已久,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英语专业课相比,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则直接担负着培养未来合格英语教师的重任。教学法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且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特别是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从2001年新《课标》问世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文章和2001年以后流行的英语教学法教材来看,同时涉及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标》的文章较少,而且存在着对英语教法课程改革分析尚不全面的问题。根据中国知网,笔者查阅了2001年以来发表的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章,具体情况分析参见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部分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教师对英语基础教育界课程改革的认识尚不到位,未能将新课改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文章中结合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论述甚少也就不难理解。从表2可以看出,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最未得到关注的是课程评价问题(72%)。其次为课程建设、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问题。由此可见,关于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改革存在封闭性,脱离基础英语教育改革;二是对教学法课程应改革的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2-26]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英语教学法课的教学观念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甚至教学法教师忽视该课程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英语教学法课程所占学时较少,一般情况下,教法课程在大部分师范院校开设一学期,约为专业课程总学时的2%左右,教学法课程的学时严重不足;其次,有些专业课教师也常常把教学法课与其他专业课割裂开来,未看到教学法课程与相关专业课在培养英语师资上的一致性,因而造成了英语教学法课程成为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孤军奋战”的局面,其结果是捉襟见肘,不堪重负,效果不佳。目前,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课时少,开课时间短,讲、练等教学活动无法充分展开也就成为必然。[24]

2.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法教材是连接未来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与新课改的桥梁。然而面对新的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形势,笔者通过已出版的10种英语教学法教材的比较发现,这些教材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后,大多都未再次作出修订,很多实例、对中学英语教材的分析、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分析等(张正东,1999;杭宝桐,2000),均不能更好地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其次,对目前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任务型教学理论、探究式、合作式教学理论等尚未被编入教材。另外,教材内容理论偏多,而案例较少,未从师范生角度充分考虑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等。由此可见,当前英语教学法教材的内容与英语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着脱节现象。教学法教材已无法更好地体现时展的需求,教学法教材改革已势在必行。

笔者对目前已出版且部分高师院校采用的10种英语教学法教材(李庭芗,1983;胡春洞,1990;应云天,1997;陈学斌,1999;张正东,1999;杭宝桐,2000;王蔷,2000;何光铿,2001;张庆宗,2004;王宝印,2008)[28-37]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部分内容陈旧,部分实例过时;2)课程资源匮乏,缺少配套资料,无法向教师提供参考;3)新《课标》出台后,教材未得到及时更新与修订,导致教材缺乏时代性,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脱节;4)缺乏充分详细的课例分析,对学生的指导不够;5)绝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未完全体现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6)对新课改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论述。因此,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重点还应包括教材改革。

3.课程与师资建设。

对英语教学法核心地位的忽视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建设。首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供参考的教学法教学大纲,教法教师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凭自身的感觉进行教学。其次,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再次,教学法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很多教学法教师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对教学法及其课程体系等不够熟悉。同时,部分院校的教学法教材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再者,有些教学法教师长期置身于高校,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接触较少,导致教学中实践不足,理论有余;另一方面,有些教法教师受聘于中学,虽有较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学经验,但教学法理论素养欠缺。最后,高师院校间缺乏专供教学法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造成教法教师自我封闭严重。

4.教学方法。

我国英语教育专家陈冠英教授指出:我国外语教师培养大多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的培养相对滞后。[38]目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的教学大多局限于原有的单一教材和重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一言堂”传授过多,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思维受到限制,他们的学习兴趣、潜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与培养,因此,导致了该课程“费时多,收效低”。 “教法课在师范院校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致使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24]

5.教学实践与技能训练。

实践是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落脚点。实践环节组织不力,势必导致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降低。然而,目前虽然各高师院校均已确立了各自的见习、实习制度与基地,对师范生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内试讲,但很多学生在上岗之后依然难以很快适应教学工作,综合技能不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传统试讲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并未有效地结合,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其次,由于高校扩招,原有的实习基地已不能容纳更多的实习生,因此,有些院校采用学生自行联系见习、实习的办法,但又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管体系和实习质量检测体系,故而难以保证其教育实习的质量。再次,对师范生自始至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统筹安排,以及相对科学又可供操作的量化管理体系。因此,师范生的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及其实践是否落到实处,就难以保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广泛、深入地展开。在此背景下,如何改革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课程,实现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衔接,使在校的英语师范生具备系统全面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这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尤其是英语教学法课程,因其特殊性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教法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应树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两个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把学语言与用语言做事联系起来,既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更体现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因而,我们的英语教法课程更应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型”做好前期铺垫工作,以便我们的师范生能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去迎接新岗位的挑战。[39]高师院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教学法的核心地位和它在培养师资上的意义,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教法课的重要性和与其他专业课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上的统一性。此外,还需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大对学生信息的输入,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

2.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材内容的革新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面对基础英语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必须加大对教学法教材内容改革的力度。为此,首先,教学法教师需要“走出去”,向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取经”,加强交流与合作,基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共同改编或重新编写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符合地方教育实际的英语教学法教材。其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大量的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所学语言内容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关,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一致时,他们的语言学习才有意义,他们的学习动机才更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更浓,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最佳”。[40]作为教学法教师,我们要把两个《课标》作为重点内容给学生进行学习,还要紧跟形势,扩大该课程的信息量,及时向学生介绍和推荐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最新动态和最新文献,并鼓励学生提高认识,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可将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要期刊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作为该课程的补充教材,拓展学生的间接经验,提高他们的英语教学法理论修养。另外,还可向学生介绍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如现行英语教材的分析、说课、评课的技巧与方法,英语素质教育新教案的写法等。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完整性。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紧密相连。同时,“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胡春洞,1990)。英语教学实践需靠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但理论应随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展开,这必然对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学习和研究本学科的人真正受到训练,英语教学法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除以教学法课为主之外,还应辅以相关的技能训练课,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以往的做法是仅靠教学法课外试讲、见习、实习来训练师范生,使得教学法课不堪重负,且训练效果不佳。新课改对未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应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除了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之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在不同阶段开设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实践课程,如英文板书与设计、教学简笔画、英文歌曲演唱、英语教师口语、英语课件制作、教具制作与电教设备使用、英语教师实用工作文体写作等,并且尽量将这些课程进行量化考核,成绩纳入毕业综合考评;另一方面,教法课应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与相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从师范新生入学起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为他们搞好教育实习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宗旨,以技能为核心,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教学空间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各抒己见,实现双边或多边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师范生实践教法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在模拟课堂操练的过程中,我们可精选“全国中学英语优质课”、“全国英语特级教师经典观摩课”、“专家点评优质课”等符合新课程改革思路的课堂教学录像、光盘等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经典课,从理性到感性、从理论到实践,为培训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为其科学地驾驭教材、教法架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面向部分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从重传授向重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重教师单向的信息输出向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强调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和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40]因此,教学法课应采用教师课内精讲理论、示范、演示、讨论、学生表演等形式,课外则通过课堂教学实录的观摩、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来优化、丰富教学法的课堂教学。

5.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教学能力形成的量化管理,确保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为了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学法课程的相关辅助课程如板书与板书设计、教学简笔画、英文歌曲等应当从新生入校后分学期逐步完成,同时制定相关标准,采用过关、达标的形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量化管理。其次,选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试讲指导老师,将传统试讲与微格教学训练紧密结合,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严格把关,使试讲不走过场,以真正提高试讲的质量。再次,加大投入,拓宽教育实习基地,完善实习、见习的监管体系和学生返校后的实习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最后,“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师范生除了搞好校内外学习外,还需走出课堂,深入中小学听一线英语教师讲课、说课、评课,同时也可就近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开展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特点、难点、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为在校师范生指点迷津,加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与提升。

四、结语

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为高等师范英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一不把课程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担负直接培养未来中小学外语师资重任的《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更应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率先做出改革,广大教学法教师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思考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1]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5):62-63.

[2]罗晓杰.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3]王屯兵.论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4]杨捷.师专《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5]肖燕.师专“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探讨.池州师专学报,2001.04.

[6]张子光.英语教学法课改的思路及实践经验[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

[7]王淑芳.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8]刘夏芬.加强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提高师范毕业生素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1).

[9]符吉祥.试论构建“英语教学法”课程教材体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10]冯展极.师专《英语教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3).

[11]董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2]虞洁.新《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常熟师专学报,2004,(3).

[13]温满玉.求新务实 与时俱进――“专升本”中学英语教学法课改革专题研究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

[14]胡一宁.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15]苏秋萍.基于建构主义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6]荆莉.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刍议[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17]朱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英语教法课”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18]周晓琳.任务型教学与高师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台州学院学报,2008,(1).

[19 ]陈欣.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0 ]李红梅.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四年不断线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21]王红莉.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2]陈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四年不断线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23]冯展极.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4]马云多.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另一种思路[J].高教论坛,2009,(12).

[25]袁燕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师英语教学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6]董永民.英语教学法课程如何培养教师职业能力[J].运城学院学报,2009,(1).

[27]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0.

[28]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9]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0]应云天.外语教学法(新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1]陈学斌.实用教学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张正东.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3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4]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何光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6]张庆宗.英语教学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7]王宝印.循环式素质英语教学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38]陈冠英.第二语言教师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9]新课程改革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法学习引发的思索.德育教育网.http://60.190.77.234/2011/art_view.asp?cat_id=20.

[40]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为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科研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AYQDRW200906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篇8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0学时,但是该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知识面广,包括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事故调查认定程序、各领域的安全专门问题等内容,根据历年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师很难在较少学时的情况下把知识点完全讲通、讲透。

2.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目前多数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前沿,所列举的案例时间普遍较久,例如某教材的矿山主要事故及预防等内容的统计数据和所列举案例竟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与当今行业的新发展、新情况和新变化相脱节。

3.教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大多数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听教师讲述,缺乏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环节。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沉闷枯燥的课堂学习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记忆轻应用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多以识记内容为主[2],缺少实际应用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往往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只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诵,考试结束后,所学知识就遗忘殆尽。

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高职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贴近生?a实际,具有实用性,因此,教师必须慎重考虑[3]。要选对教材,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打破传统的对教材从头讲到尾的教学顺序,将教材内容全部分解,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重新排序,并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更新,提炼出重点掌握的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专题模块”和“实践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主要讲授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安全工程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伤亡事故的基本概念、伤亡事故致因理论和危险源辨识,以及控制和评价;“专题模块”主要讲授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电气伤害、起重运输、压力容器、火灾爆炸等专题领域的安全问题,包括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研究和预防对策,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与专题相关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实践拓展模块”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提高部分,主要进行实践拓展性训练和指导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模块的内容,力求贴近生产实际,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学时分配,如“专题模块”的部分核心知识和技能适当增加学时,而“基础模块”的部分理论和原理适当减少学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改进教学方法

依据该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和尝试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开放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填鸭式、满堂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课堂。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呈现交通安全事故案例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的合理运用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使学生得到真实直观的感受。而在进行触电事故预防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启发式讨论,集思广益,让大家找资料,想办法解决触电事故难题,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变换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依据课程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做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行以学习过程为主的考核方法。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评价以及实践能力等均为考核内容,应加大实践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日常积累,增强对学习过程每一环节的重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塑料污染及其治理对策范文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