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态经济区探讨论文

时间:2022-08-25 07:56:52

地方生态经济区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

一、引言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主要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6个设市区以及周边的11个县市,本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方面都具有类似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水陆结合的自然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和谐构建鄱阳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必将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就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和策略,必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

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历史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水生态失衡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千百年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鄱阳湖一直在变化中。近年来,由于不断的围垦、“五水”的泥沙淤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出现萎缩,河道淤积相当严重,水质量不断下降,湖区水资源、水生态面临严峻挑战。

2.土地植被退化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12×104h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湖库,致使出现了严重淤积现象,泥沙的淤积使湖库行蓄防洪能力降低,同时由于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水的顶托作用,使得在汛期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加大了防汛的压力,加剧了水患灾害,使鄱阳湖区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日趋严重。

鄱阳湖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鄱阳湖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鄱阳湖区现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同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采伐地未能及时更新,有的成了疏林地,有的演替为灌草丛,甚至有些地方由灌草丛进一步沦为荒山荒地。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但近50多年来,因受人类和自然因素干扰,湿地植被带完整性遭破坏,湿地植被分布面积逐年减少,生物量逐年下降。

3.污染状况加重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鄱阳湖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的污染物来源于降水、地表径流和人湖河道等,污染物主要来流域内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江河汇集于鄱阳湖,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尤以赣江和信江、乐安河水系为甚,湖区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也比较严重,目前鄱阳湖水质的无机总氮含量大于0.2毫克/升,磷酸态磷的浓度大于0.015毫克/升,鄱阳湖已具备富营养化条件。

4.生物多样性减少

鄱阳湖湿地,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一,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著名的“珍禽王国”,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由于不断的泥沙淤积、人工围垦和捕涝量上升等,鱼类资源趋向衰退;鄱阳湖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从20世纪60年代的119种减少到80年代的101种,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一些物种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绝灭。

三、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举措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1.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把鄱阳湖区域的治理和人民的利益一体化,健全经济和生态一体化的统一管理机制,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不仅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还要鼓励鄱阳湖区域各市县的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与交通信息等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强化环鄱阳湖区域的资源共享。

2.优化产业构建,探索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创新鄱阳湖区域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探索市场一体化,以市场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布局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同时和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相协调,明确分工,强化协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再者,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培育一体化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后,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3.加快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首先,要围绕鄱阳湖区域周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树立大环保的观念,建立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再者,要实施人工控湖工程,调蓄长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最后,要坚持从鄱阳湖区的湖区系统的角度,对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与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湖区的影响,促进湖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其国.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C].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06,1:10-17.

[2]曹义虎.关于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水产科技,2004,(1):2-7.

[3]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

[4]张田生、张晓东.关于“建立环太湖经济区”的思考[J].唯实,2000,(10).

[5]胡乐飞.立足两个基本认识、做好三篇文章,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理论导报,2008,(5).

[6]吴人坚.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J].生态经济,2001,(1).

上一篇: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指标权重应用探讨论文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