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 才是真正的办学校

时间:2022-08-25 06:42:02

改革课堂 才是真正的办学校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经常在想,我们凭什么办学校;凭设备器材,凭管理制度,凭教师队伍,这些都是缺一不可,但还需办学理念,办学精神;但我认为,一些物质的、精神的办学条件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所以,我们凭课堂办学校,改革课堂,才是真正的办学;课堂变,则学校变;课堂新,则学校新;学校发展的核心在课堂。

阐释课堂,既简单又复杂,即浅显又神秘;不同学科、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的教师可能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转眼征战课堂二十余载,且教且学且思且评,在朦胧中感知教之胜境、学之感动,也时时伴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课堂空对月”的滋味;“课堂”这个神秘而富有生命的词语,叫人如何揭开您真实的面纱;什么是课堂?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这样说:是专心致志,是严阵以待,是真才实学,是昂扬顿挫,是大方的肢体语言,是由文本内容为依托,通过语言、手势、身体、眼神、面容、图画、文字,然后再到心理、心灵、心情,言之有物。既有文本内容,也有拓展。既有解析,也有总结归纳。既有实意描绘,也有情感流露。既有文本表达,也有创意作品。既有外显的,也有内涵的。既有能力的,也有素养的。既有知识的,也有智慧的。既有理解的,也有生成的。既有复述的,也有体悟的。既有课本的,也有课外的。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既有思路的,也有思想的。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既有现成的,也有搜集的,既有现在的,也有未来的。既有本科的,也有他科的。总之,古今中外,课内课外,现在未来,知识智慧,思维思路,声情并茂,知窍并蓄,天文地理,文本视野,国际舞台;这就是课堂的改革,只有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学校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总是游离于现实与理想的缝隙之间,也总是能找出千万条理由大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考试倍思亲”。我们的课堂能否每天有一些思考,有一点改进,多增加几张灿烂的笑脸,这是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当下,在新课堂理念的环境下,首先必须确定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尊重“教”和“学”的规律,这是我们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设计和组织教学应更多考虑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学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关系;要想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一方面,教师应当认真设计教学,科学施教,改进教法,不断发现,正确引导、及时修正;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统力配合,最终才有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学到知识后,就能形成专业知识,就能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有人学的很快,有人却学得既慢又辛苦,原因何在?其关键就是学习不懂得使用方法。要培养学生切实认知到学习使有其方法的,要经常演练这些方法使之成为习惯,学习将会又快又透彻,能力、知识的成长也就会加速;三是必须强化课堂教学中学习小组建设;精心打造学习小组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立足学校班额的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因素,实施有效分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交流,开展公开竞争创建了条件;当然,我们必须还得重视小组长的培养,使其明确职责,及时协调组内关系,发挥其在小组学习内的带头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监督检查作用,使小组长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同时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激励他们更加尽心尽力的做好小组工作,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绩不在凸显,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团队的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通过开展“金牌组长”“最佳组员”“优秀学习小组”等评选,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最后应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带有一定的主体性、促进性和情境性,体现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其建设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身心愉悦,全面的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让智慧走进课堂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课堂文化重建的目标之一就在于用智慧统率知识,促进师生学习力的共生,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地位。课堂文化重建的过程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新型的课堂倡行生态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和生息的课堂。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等教学形态的重围中突出,注重课堂的实际效益与效率,关注生活,关注人本,灵活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建构出动态生成、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

教育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的改革最终要体现在的课堂,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改革课堂,才是真正的办学校。前几天,我读到中国教师报刊载的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课改》,不知这篇文章大家读了没有或读了几遍,读了以后有何感受;我想今天以文章中的几句话作为跟大家交流的结束语:“中国的孩子学习是最辛苦的,作业做到夜里10点甚至更晚是常态。”“中国的教师也是最无助的。别人在培养能力,我们在灌输分数。以分数论英雄,教师成为压力巨大的职业,身体健康水平每况愈下。”“中国的教育饱受诟病,中学校长讲‘分数是硬道理’;大学校长讲‘就业是硬道理’;那‘钱学森之问’中‘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谁来回答?分数和就业本来是教育的副产品,现在却成为中国教育的桎梏。”“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课改看似沉重,其实很简单。变革,就有希望。每个人的一小步,将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步!坚信:0.1永远大于0。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下一篇:对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