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承载

时间:2022-08-25 04:09:55

沟通·承载

7月10日,“中美留学35年”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为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配套活动,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机制美方主席、美国国务卿克里会见全体参会人员并合影。

活动由中国教育部主办,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美国金桥基金会联合承办。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方协调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美方协调人、美国副国务卿斯坦格尔出席活动并致辞。中方140余名曾经赴美留学的教育、科技、医学、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界杰出代表和回国创业杰出人员代表,以及100余名在京美国留学人员代表参加了活动。

一部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策划制作的中美留学35周年专题片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用20分钟的时间为全体与会人员展现了35年来中美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成果和对两国人文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后,1978年首批赴美留学的52人总领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和1979年首批来华留学生之一、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商学院研究生中心主任Frank Hawke(中文名韩诚)作为中美两国教育交流首开先河的亲历者,讲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下的特殊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人生变化。

两位代表发言后,美国副国务卿理查德・斯坦格尔和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分别致辞。

斯坦格尔在致辞中讲到,教育和教育交流就像一剂“良方妙药”,不仅能使双方获益,而且能促进两个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斯坦格尔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不仅能延续35年,而且能延续世世代代。他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像韩诚一样的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和生活。

郝平在致辞中讲到,20多年前,自己也曾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留学,非常感谢美国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在美国结识的朋友们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关怀、关心与帮助。

郝平指出,留学教育始终是中美两国之间人文交流的一抹亮色――沟通中西,承载未来,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桥梁。

随后,另外3名中方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百度公司创始人和现任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偕同3位美方代表――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CET学术项目负责人David Moser(中文名莫大伟),富布莱特学者、美国海外留学促进会执行主任Sandra Jeffrey(中文名尚洁),美国金桥基金会和“Project朋友”创始人Holly Chang(中文名张虹琳)代表不同时期的留学人员进行发言,发言嘉宾使用自己的留学语言,即中方代表用英文,美方代表用中文,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的留学故事和留学感悟。

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参会的中美留学人员代表,谈到留学的收获,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体会。

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局局长王霄飞曾留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他认为,留学让他学习到了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特别是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中,接受一种和国内有很大不同的教育体制的熏陶和影响,对培养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曾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求学的刘颖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她在美国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环境,哪怕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跟他们交流都是非常平等、自由的,没有师生之间的等级差异。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郝勇博士曾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名留学生,他认为出国加深了他对西方世界的客观认识。出国之前总觉得西方非常美好,去美国待了10年多,才看到美国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也因此对于中美之间很多此长彼短的事情可以更客观地对待。

在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中国部工作的Emily Ullberg(中文名吴恩敏)在美国的时候就结交了很多华人朋友,学习中文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2011年她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后又通过富布赖特项目到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学习心理学。她觉得,来到中国才真正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知道了中国的老百姓在关注什么。她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可以接触到很多当代的中国大学生,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当代中国的风貌。她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聆听在场来自不同地区、年龄各异的留学生代表的感悟和体验,更让她感受到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通之处。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曾通过富布赖特项目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他认为,中美留学教育交流35年来,不仅增进了中美之间的了解,也给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尽管中美之间还存在形形的问题,但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文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本次活动由中国著名主持人、留美归国人员杨澜和美国前外交官John Thomson(中文名唐占)共同主持。

上一篇:血压变异性及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下一篇:《冶金原理》精品课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