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时间:2022-08-25 03:32:34

【前言】世界经济形势展望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0年,在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实现复苏,全年增长1.7%,低于美国2.9%和日本3.9%的水平;物价温和上涨,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3%;但失业率仍处于10%以上的较高水平。 目前,德国、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制...

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一、世界经济仍将维持双速复苏,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分化明显

与去年5%的增速相比,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趋缓,且仍呈双速复苏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4.4%,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增长2.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强劲,增长6.5%。

(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于增强,但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去年2―4季度,美国经济逐季提速,全年增长2.9%,私人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1.8%、16.8%和11.8%。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年来首次超过消费,出口增速为近10年历史最高点。工业生产持续扩张,产能利用率明显上升。通胀低位运行,2010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升1.6%。就业有所改善,失业率从去年的9.6%降至目前的8.9%。去年9月以来,美国经济先行指数强势上升。目前,美国企业经理人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银行对工商业和消费者贷款意愿改善,企业现金流充裕,融资成本较低。2011年,美国将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际机构、美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今年走势判断基本一致,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以略高于去年的速度继续增长,增长率在3.2%左右;价格水平温和上升,通胀率在1.4%左右;就业状况缓慢改善,失业率为9%左右。不过,美国经济增长政策驱动特征仍将十分明显,内生动力不足,复苏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失业率仍远超危机前水平,制约居民收入增长;房地产市场低迷,去年下半年房价指数持续下跌,1/4房屋所有者处于负资产状态,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建筑投资意愿,也制约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改善;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去年赤字率为8.9%,政府债务负担率达91.2%,今年赤字率预计升至10.9%的历史高点,对长期利率可能形成上行推力,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二)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0年,在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实现复苏,全年增长1.7%,低于美国2.9%和日本3.9%的水平;物价温和上涨,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3%;但失业率仍处于10%以上的较高水平。

目前,德国、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制造业增长强劲。今年2月,德国和法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62.7和57.4,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德国处于1996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欧元区核心国家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7500亿巨额救援计划的出台也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欧元区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葡萄牙、西班牙等部分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将进一步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对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有一定消极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使欧元区面临较强通胀压力,今年2月欧元区通胀率已达2.4%,连续3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欧元区货币政策将趋于紧缩。总体来看,2011年欧元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可能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5%,低于去年的1.7%。

(三)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

去年日本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实际GDP增长率高达3.9%,其中贸易盈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8%。但受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内消费疲软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前高后低,4季度实际GDP环比降幅达0.3%。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重现复苏态势,前两个月日本私人消费保持平稳,工业产出呈稳定增长趋势。今年2月,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达52.9,为近6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但是,地震将改变日本经济短期走势。日本内阁府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资本存量损失约9―16万亿日元,地震及核事故导致的电力供应不足可能持续至2季度。受此影响,今年1、2季度日本经济将呈现环比负增长趋势。但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逐渐显现,3、4季度日本经济有望快速回升。日本内阁府初步测算,灾后重建将在2011―2013年内每年拉动GDP增长0.75到1.5个百分点。因此,今年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1.5%。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在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挑战,亚洲地区面临的压力最大。今年2月,印度尼西亚CPI同比上升7%,越南上升12.31%,印度上升8.31%,巴西上涨6%。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这些国家央行已多次宣布加息。巴西央行去年以来已五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1.75%;印度央行今年3月17日提高关键利率至6.75%,为去年3月以来第八次加息。2011年全球通胀压力仍在加大,石油价格持续上升将对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带来较大冲击;粮食价格上涨不仅将加剧政府财政负担,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新兴经济体既要控制通货膨胀,还要防止经济“硬着陆”,宏观政策平衡面临艰难选择。

二、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一)日本地震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是汽车、电子等产业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给国,地震导致部分芯片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出现临时供给中断,会波及到一些国家的下游产业。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地震导致的日元回流可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东亚国家约1/4的债务以日元计价,地震后的日元升值将加大东亚国家的债务负担。此外,核事故后续影响尚难准确评估。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今年全球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趋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全球流动性,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等将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预期。今年大宗商品供求关系预计进一步趋紧,价格仍将在高位大幅震荡。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防控通货膨胀的难度将加大,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走向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可能受到影响。

(三)发达国家债务沉重可能制约全球经济复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去年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与GDP之比达96.5%,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其中,日本为220.7%,美国为91.2%,欧元区为84.3%。债务沉重可能拖累发达国家经济,进而制约全球经济复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对发达国家长期偿债能力的信心可能削弱,对长期利率形成上行推力。去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明显走高,10年期与2年期债券息差扩大。二是发达国家运用刺激性财政政策的空间受限,对宽松货币政策依赖加大,美、日等国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可能加剧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三是发达国家退出刺激性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紧迫,但若退出时机和力度选择不当,则可能影响依然脆弱的经济复苏进程。四是欧元区其它国家银行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大量资产,规模约占欧元区GDP的10%、银行股权的80%,四国债务风险可能通过银行体系影响德法等核心国家,延缓欧元区经济复苏。

(四)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加大了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出现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2011年,美国在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依然疲弱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仍将趋于宽松;日本央行为支持灾后重建将继续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全球资本流动性仍然充足。新兴市场调控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同时还面临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国内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的风险,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面临挑战。目前新兴市场占全球消费的近40%,占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将限制我国外需拓展的空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国际短期资本大规模进出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增加值;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扩大区域内贸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设备、零部件等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三)积极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加快国内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节约能源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对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的依赖;加快能源资源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发展期货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密切关注全球农产品市场,适时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

(四)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把握信贷紧缩和资产价格调节的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硬着陆;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防范热钱大规模进出;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执笔:毕吉耀,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所长、研究员。姚淑梅,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研究员。李大伟、杨长、杜琼,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特征分析 下一篇:中国入世十年与多边贸易治理的内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