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体系

时间:2022-08-24 08:50:02

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体系

内容摘要: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但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中,间接税比重过大,直接税比重小,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本文针对我国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就构建我国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税收调节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由1979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3年3月的10.03万亿元。与此同时,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一个收入比较均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突出地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诸多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初的343.4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元,增加了22.4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002年的2476元,增加了18.5倍。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也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从1978年的2.57倍逐渐下降到1991年的2.40倍,说明这一时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从1992年的2.58倍又逐渐上升到2002年的3.11倍,比改革初期水平有所扩大。而且,进入90年代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更加明显加大,从90年的823.9元扩大到2002年的5227.0元,显示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正在加重。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既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又是间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为10.2,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从1986――1991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趋于平缓,由4.5到3.8,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从1992到2002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又进一步扩大,最大值为1999年的10.7,超过了1978年的10.2,说明我国城乡居民进入90年代后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拉大了。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在0.20以下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0.3-0.4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0.4-0.5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超过0.5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30上升到2000年的0.458,总体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而且,总体基尼系数高于城乡二元基尼系数,说明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差异所造成的。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据我国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85年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逐年有所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2000年的0.42,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0年城镇居民中,占总户数10%的最高收入户的户均年收入为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均收入只有2653元,二者相差5.02倍。目前,伴随着失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离退休人员生活困难。

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根据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增长了16.9倍。但是,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经营类型的农民,收入差距有所不同。2000年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253.4元,其中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户占7.45%,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占8.45%。农村居民家庭的基尼系数由1988年的0.303扩大到2000年的0.35,说明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正在拉大。

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因素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据统计,从1979-200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8.2倍,中部地区增长13.4倍,而西部地区仅增长9.5倍;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1980年是1:1.87。到2000年扩大到1:2.82。在西部地区中,除了重庆、云南、的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了个人收入差距。我国职工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年平均工资之比,1985年为1.8:1;1994年为4.28:1,1999年,按16个大行业分类,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为2.45:1,按分细行业分类,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为4.5:1,差距进一步扩大。

税收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中的缺陷

税收是国家调节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间接税比重过大,占全国税收入80%以上,直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种比较少,除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外,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个人收入调节体系,而且,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制不完善,财产税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税缺位现象严重。

个人所得税制调节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费用扣除标准不尽合理,对生计费用采取预定标准综合扣除的方式,扣除额标准过低,与当前的实际不符,未考虑纳税人的家庭人口,赡养系数、家庭总收入等因素对个人开支的影响。而且,纳税人可以通过“化整为零”多次扣除费用,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二是计征办法不科学,产生了新的税负不公。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项课征,造成所提来源渠道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纳税。三是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偏低。我国人个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1997年,美国为39.7%,日本为27.6%,德国为31.2%,印度为8.17%。而中国1997年为3.09%,2000年为4.90%,2001年为6.08%,2002年为6.4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个人所得来源多样化和隐弊化,尚未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使得个人所得税税基的确定复杂化,税源监控难度大;而且,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水平低下,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国家对纳税人偷逃税行为处罚不力,制约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有效发挥。四是税率设计不科学。边际税率过高,级次过多,税率设计过于繁杂,操作难度大。五是在征管方面,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不健全,对个人应税收入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税务部门征管手段落后,未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现代化的计算机征管系统,税收流失严重。

财产税制度不健全

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改革滞后。内外不统一,税负不公,弹性较差,调节功能较弱,很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遗产税和赠与税缺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私人财产得到进一步累积,特别是我国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财富。为了实现公平税负原则,这就要求在最后的财产转让和继承环节进行必要的调节,而我国目前仍未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削弱了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功能。

消费税不完善

消费税是国家对特殊消费品和某种特定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方向,间接调节收入差距。1994年实施的消费税共选择了十一类产品确定为征税范围。目前,有些高档消费品已经变为普通消费品项目,而一些新出现的高档消费项目如高档娱乐设施、健身类、保健类设施,应列入征税范围。但是,我国现行的消费税从1994年实行至今,征税范围一直未作调整,削弱了消费税对高消费行为和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税缺位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缺乏刚性,主要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来筹集,相当于行政性收费,缺乏法制性,规范性和约束力差,造成社会保障基金征收难度大,企业欠交现象十分普遍,筹资成本高。因此,建议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发挥税收对低收入者的调节作用。

建立多税种、多环节的税收体系,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税收调节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是市场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政府通过完善税收等各种再分配手段,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

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强化对高收入者的调节

根据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低下和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的现实,应选择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首先,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进行科学的分类。然后,对纳税人有连续来源的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承包承租所得,稿酬所得等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课征;对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特许权使用所得等资本性和财产性所得实行分类课征。这样,既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又能避免偷逃税现象。

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是1994年规定的,已与目前的现实状况相差甚远,与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相违背。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的深入,应该重新调整费用扣除标准,依据赡养人口情况,扣除生计费用、赡养费用。从目前情况看,起征点和免征额一般省市应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经济发达地区提高到3500元。体现“穷人少纳税,富人多缴税”的原则。

建立全方位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体系。建立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完善个人金融资产“实名制”,并实施银税微机联网,广泛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加强对纳税人非货币收入的监管,防止税源流失;强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重点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外国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白领”阶层等高收入者,加大征管力度。

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加强对个人财富的存量调节

建议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遗产税和赠与税是在财产转移环节课征的一种税。遗产税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巨额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还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资产调节的不足,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完善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首先,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合并,统一开征“房地产税”,纳税人包括凡是在我国境内拥有房产及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其次,改革车船使用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统一开征“车船税”。不论是内资企业和个人,还是外资企业和个人,凡是拥有车船的单位和个人,均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均要依法缴纳车船税,以实现公平税负的目的。

完善消费税

消费税是在支出环节间接调节收入差距的税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高收入阶层的出现,应适时地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取消一些原来是高档消费而现在已是普通消费的项目如化妆品,将一些只有高收入群体才能消费的项目如桑拿浴、高尔夫球等项目纳入消费税的税目中,制订较高的税率,调节高消费,实现社会公平。

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加强对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调节

由于我国低收入弱势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及老、弱、病、残者,因此,要通过积极推行“费改税”,加大对农民和下岗职工的税收照顾力度,使低收入群体得到基本生活保障,防止贫富悬殊,两级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稳固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开征社会保障税不仅可以使居民普遍受益,而且,可以确保低收入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上。因此,建议尽快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积极推进农村“费改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制订税收减免政策,如减免房产税、车船税、个人所得税等,切实加大对下岗职工和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税收支持力度,以确保他们得到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总之,通过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种结构,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多环节、科学、有效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缓解个人收入分配不公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以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简介:

白贵,包头市人,MBA硕士、副教授、内财院函授部副主任;从事财税研究。

张静伟,赤峰市人,学士、高级会计师、内财院会计系;从事会计学研究。

上一篇: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公平原则 下一篇:信息化与商业企业资金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