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分析及其处理策略

时间:2022-08-24 08:02:48

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分析及其处理策略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本文根据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就如何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面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处理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综合性课程。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常常借助语言文字或隐或露地表情达意,而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在于借助文本实现教师、学生及作者跨时空情感对接交流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有利于挖掘教学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情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

一、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心理学常识证明,选择性是人在知觉信息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知觉教学信息时也不例外,其筛选教育信息通常是通过两类过滤系统进行的:一类是理智性的过滤系统,即教育信息被认为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人们常常会根据己有的认知结构而加以接纳、同化;反之,便加以排斥。另一类是情感性的过滤系统,其主要取决于发出教育信息的人是否值得尊敬和信赖、是否与自己在情感上易于沟通等等。受教育者如果认为教育者是值得自己信赖的师长朋辈,便容易接受其教授的教育信息;相反,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理念由显必要。

何为情感教学?情感教学,作为一种以态度、情感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教学要求教师不仅重视“知”的传授,而且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会产生连锁效应,它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心理氛围,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方面,从传授者教师的角度看,情感教学能促使教师以民主包容的心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情感丰富、内心复杂,当信赖的教学信号被其接收后会转化为积极的态度或体验。

不言而喻,情感对认知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功能进行教学,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的问题。

二、情感因素分析

1.文本内容的情感因素。人类的创造一般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文学创作也不例外。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名人名言说明,情感在精神创造中具有动力作用或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过程也不例外,是一种思维创造再发展的过程。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为名人佳作,虽然文本情感因素的表现形式会受到体裁特点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和制约,但文章绝非无情物,通过字词句段篇章,作者或直白或隐晦地传情达意,即所谓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因素文中无处不在。1.显性的情感因素,即教学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画面等能使人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2.隐性的情感因素,也就是有些文章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能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情感。

2.教师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情感,对自我教授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状态。语文教师较其他科任教师,语文教师不能作为单纯的知识的载体或者知识的传授者走进学生的世界,而是作橹识和思想的再创造者,作为一个有感情懂情趣的整体形象连同她的气质、性格、情感意志、人格魅力、价值取向,随着文本一同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语文教师的教学就是以文本为依托的师生对话,这种对话,本质上就是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心理品质等特征的融合与碰撞,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3.学生的情感因素。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情感伴随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包括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对教师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协作的情感。

三、情感因素的实施策略

上海师大卢家楣教授认为:所谓教学活动情感因素的处理策略,是指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加工、组织,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我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实施以下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情感功能

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强、碎片信息多,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情感需求。转变教学观念于语文教师而言势在必行,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要求教师必先接受角色转变:从“良师”变成“益友。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变知识点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二变灌输教学为师生互动的启发协商式教学;三变应试教育的分值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赏识与包容的教学观念,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了教学双赢互酬的效果。

(二)构建民主关系,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那么,怎样才能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是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情感的实施不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精神交流。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触及灵魂。而真正的民主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的关系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绝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更不应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情感的抵触与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思维上是独特的,一花一世界,每个学生的存在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2.二是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互动合作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生态条件,真正的互动合作是师生间、学生间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3..是教学语言的助推性。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准确生动而不乏智慧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得到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优良的高尚的情操来。”这正体现了他对教学教学语言的独特高见。教师教学语言的修炼非一日之功,要从语言形式上、教学内容上以及教师的学养素质上争取修炼。教学时,教师要情动于中而溢于言,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去吸引、感染和内化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心志得到启发,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于无声处实现语文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功能目标。

(三)潜心钻研文本,挖掘情感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以文本为依托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而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又给师生情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面对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诠释、如何从学生的体悟与经验出发实现与作者的视界融合,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情感创造的功能。

1. 创设情境,激感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对接、相契、共鸣,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知阶段,通过创设某种情境,形成可感的表现;二是理解阶段,通过讨论分析,经验理解,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对接;三是深化阶段,通过情境再现,深化理解,真正领悟文本的意蕴,为自我的成长丰富情感。文本阅读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有导语创设、表演创设、多媒体创设、问题创设等等,具体如何创设因文体、学情和教学风格等而定。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情为主导、以境为媒介,以美为重点、以智为中心,既因文O景、因景养情增加阅读内容的丰实性,又实现了情智教育过程互动的目标。

2.依托文本,引导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吃透文本后,要善于因文设境、因势质疑,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情绪和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经历,适时引导其去感同身受,积极体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而借助文本把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善于分析文本中人物在各种特定场景中的各种各样复杂细腻的情感;二是通过分析作者描述人事物的态度立场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文本中所蕴含的这两种感情,是语文教学分析时的重要内容,也可能是重难点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感受领悟这些丰富细腻甚至复杂的多样情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情感有自己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开拓学生的视野,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情商智慧的目的。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感目标时,应采用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法:一是通过诵读领略诗人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深邃醇美的自然画卷,重在引导分析创作动机即诗人追求自由的向往和陶醉于隐逸生活的心情;二是通过文本思考作者的情感意义,向学生明确隐居生活虽有知足安命、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但陶潜那“无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正不阿的气节却深深激励着历朝历代正直的文人士大夫。教师分析文本时,善于从人格、人性、人伦和作者、教师及学生的经历阅历,多角度作合情合理地解读。

3.以法悟情,深华情感

教学所选文本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或与生活密切相关,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社会性、思想性、知识性与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心触摸作者的情感脉络,通过教学设计,以情育情,使学生产生心理迁移,在课堂教学的天地里捕捉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的情感信息。通过包罗万象的文本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意志,借助文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强化学生自我激励,提高逆商水平,激励他们勇于面对困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成败转化的情感承受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尽可能培养会思考有温度懂情趣的未来人才。

(四)分析学情,尊重差异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验之上。因此面对信息时代、家庭生态各异的学生,学情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深入调研,了解其基础、心理以及当前的学习动机、情感需要等等。据学情教师可采取的情感措施有:一是据学生已有的动机、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二是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在掌握了学情后,期待适度并尊重差异,教学中以自身的情感反应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利用有效积极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信任鼓励之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因为在教学互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情感修养,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密码,实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这种情感上的互酬还有助于学生降低焦虑和消除心理障碍,将更多的自主意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学习效果的提高来增强自信,以学生积极情感的养成优化教学效果。

(五)反思教学,砺德修能

要实施情感教育,力争无悔教育,人格修炼是语文教师的致胜法宝。要实现从教育信念到教学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从教学反思到自我革新的精进,语文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心理品质的修炼。

语文教师绝非作为单纯的知识的载体或者知识的传授者走进学生的世界,而是作为知识和思想的再创造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连同他的学养、性格、情志甚至三观,随着文本不知不觉地融入了学生的世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更易触及到人性、道德、伦理、情感和性格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借助文本实现学生、教师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对话,语文教学甚至是人格的对话与精神的再创造。正如著名人文学家陈思和所言:“面对生活的灰色,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眼睛明亮一些”。而语文教师阳光进取的性格、温婉幽默的语言、得体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学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其明白生命像什么?人应该怎样活?教师的情感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也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富有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特殊性,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幸福感。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要求,职业幸福感和教师自身的荣辱观、师风师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师德高尚、热爱学生、精通业务、教学相长、坚持学习、师生和睦、敬业奉献、团结互助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作为教师,知荣辱、优师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健康全面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振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分析【M】.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3(5):35-36.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J】.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3]陈思和.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J】 语文教学通讯,2001,(2)

[4]方成.谈谈语文教训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J】 中职教学,2008,(1)

上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 下一篇:浅析萨满文化中图腾艺术特征及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