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创新设计

时间:2022-08-24 04:32:58

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创新设计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基础的现代叙事学框架。然后,根据教材选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对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及比较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课堂互动与知识拓展,实现小说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与广博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 小说 建构 研究性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所累积的基础性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横跨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学大框架。

具体到小说教学,传统的方法一般遵循先介绍作者生平,后交作背景,再进行作品内容分析,最后提炼主题主旨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接受疲劳,同时对文体知识的介绍简单且零散,便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也难以完成真正的审美过程。因此,在进行具体课文分析之前,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对现代叙事学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小说?”“小说有什么文体特征?”等小说学的本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基础的现代叙事学框架。

然后,根据教材选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对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有选择地引进相关文体知识作为指导,将小说教学和问题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紧贴课文内容加强课堂互动,如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小游戏,进行小说中的人物扮演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对于小说中涉及的其他各学科知识,尤其是文化、历史知识,教师也应做适当的延伸讲解,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真正实现教学的综合性与广博性。

一.建构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最关注的往往是小说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较少涉及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最终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个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是如何讲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讲则一无所知,更勿论深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文学价值。进入大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的表达形式进行品读鉴赏。

首先,什么是小说?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1:小说就是讲故事。

学生2:小说是虚构的。

学生3:小说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和典型的人物塑造。

……

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都指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例举出表达形式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品,由此导出小说的“故事与叙事”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简单了解小说故事和叙事的区别后,教师可从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对现代小说叙事理论作简要介绍,其中叙事角度为教学重点。为避免纯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与深奥,教师应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际例文分析,使学生更轻松、更深入了解叙事学知识。如,从不同角度叙述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借此分析各种叙事角度的特点与区别。

例1: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树下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

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特点在于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在例1中,作者知道狐狸是“饥饿的”,乌鸦是“又累又饿的”,同时还知道狐狸和乌鸦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度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例2:清晨,狐狸看见一只乌鸦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想道。当乌鸦落到树上后,狐狸急忙跑到树下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

例2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从狐狸的角度出发,读者可以知道狐狸的状态和心理,其他事件和角色则必须通过狐狸的观察才能得知。由此我们可知,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就是从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的。因为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叙事了解到的信息要少,但却更接近于实际生活。

通过简单的实例分析,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叙事角度对小说表达的影响。同样的教W方法也可用在对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的阐述上。小说是虚构的真实,故事和叙事共同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审美内涵。大学语文的小说教学,首先应构建现代叙事学的基础框架,才能让学生在随后的具体文本赏析中,形成从叙事学角度鉴赏小说的意识,比如作者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故事?换成其他角度讲述的话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叙述顺序?小说结构安排的背后有怎样的用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才是大学语文中小说教学的重点。

二.组织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

大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体悟作品,更多地发现作品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这就是所谓研究性教学。根据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及比较教学法等较适合小说的研究性教学。下面我们以小说《游园惊梦》为例,具体来说明大学语文中小说的教学设计。

小说《游园惊梦》设计课时为四课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领悟其主题意蕴,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对意识流的理解,以及《游园惊梦》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

1.角色扮演法――贴近人物

角色扮演教学法一般较多地应用在戏剧课程中,对于注重人物对白的小说作品,亦可试用此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使用角色扮演法,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游园惊梦》中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便是自然而精准的人物对白描写,这也是白先勇小说的一个特点。可让学生分小组对不同场景进行演绎,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人物的对白分别有什么特点?映射出怎样的人物性格?

通过角色扮演,扮演者和观看者都会对人物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有些扮演者甚至会将自己的领悟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语气、动作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师生再一起来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其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应由学生自己分析,一个人的理解或许不够全面,但把多个人的回答汇总到一起,往往能形成一个比较正确而全面的形象。这时教师再作总结性的概括,比如同样是上层的夫人,由于年龄、身份、经历的不同,她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钱夫人温柔、婉转中透着些小心谨慎,窦夫人八面玲珑,同时又因自己正得势而自然流露出一些炫耀,蒋碧月则轻佻放荡,等等。

2.问题教学法――分析细节

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可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大问题的研究。大的论题可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再带至课堂上讨论;或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交给学生课后自行研习,再提交成果。大问题的研习,关键在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教师起指导、督促的作用。比如在了解了《游园惊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教师可从叙事学角度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在叙述?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讲述故事?换成其他人来讲述行不行?这些论题教师不必急着给出所谓标准答案,可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可让学生尝试以其他人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如何。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提出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难度适中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阅读兴趣。如,文中有哪些场景环境描写?这些描写起到什么作用?钱夫人看到这些场景后有什么反应?作者这么写的意图在哪?通过课堂讨论,以学生分析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共同得出合理的答案。

3.情境模拟法――亲身体验

《游园惊梦》中通篇贯穿了女主角钱夫人的意识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意识流这样一种创作手法。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知所云,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亲自体验意识的流动。

为增强课堂参与度,可请5-6名学生一组,进行自由联想接龙的游戏。由教师给出一张图片,第一位学生根据图片立马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位同学根据上一位的回答,再说出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以此类推,中间不要有停顿。如,图片为一列火车。

学生1:。

学生2:草原。

学生3:还珠格格。

学生4:暑假。

学生5:炎热。

学生1:海边。

……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到意识流的特征:意识流是一种自由联想,它随着人的意识流动到哪里就是哪里,比如看到火车,学生1想到,其他学生可能想到其他任何地方,或是任何相关的事物;但意识流又并不是无联系的意识碎片,从一个联想到另一个联想之间,必然都暗含了一点联系,便是这些联系形成了意识的“流”。比如当游戏结束后,教师问学生3为何会从草原想到《还珠格格》,回答是因为《还珠格格》里有关于草原的场景,而学生4想到暑假,则是因为《还珠格格》的播出时间总在暑假。

在了解意识流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接着详细介绍意识流作为一种小说流派的特点,而后请学生思考:《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有什么好处?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组织课堂讨论,亦可布置为练习题,留给学生课后研究。

4.比较教学法――拓展知识

“比较是表述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1]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内容可能包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各种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也要对其他学科的内容和体系有所涉猎,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或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教学的综合性与广博性。

白先勇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颇深,《游园惊梦》中“以戏点题”的手法,便是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片段与《游园惊梦》中多次引用到的《牡丹亭》“皂罗袍”唱词对比,便可知作者以“游园惊梦”为题的用意,是旨在衬托出世事无常,人生沧桑变幻的主题。而白先勇选择昆曲而非其他戏曲,则源自他自身对昆曲这一剧种的热爱。教师可播放由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选段,学生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一个总结概括,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

以上,是针对《游园惊梦》所作的小说教学设计。其中所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设计调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学会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个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创新,制定合理的指导策略,创建积极活泼的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周翰.攻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4.

基金项目: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L20161209)、广州工商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大学语文》(项目编号:2016KC-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高媛媛,广州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文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育)

上一篇:“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