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4 02:52:04

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和实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研究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符合当今教育的时代要求和使命,同时为今后学校体育教学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一、道德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概念辨析

1.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它是一定社会依据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施加系统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个体德性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一些德性品质,主要体现在拼搏、诚信、团队、集体主义、自信心等方面,也可以把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等五个方面。

2.体育教学的概念

有关体育的概念主要是指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完善的人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征。目前不同版本的体育教材对“体育教学”的界定有所不同。如,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是指是以体育课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等等。从这些关于体育教学的不同定义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具有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完美人格等则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之一。

二、学校体育教学实施道德教育的独特性

1.体育教学的动态性与实践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锻炼和练习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疲劳感、疼痛感等很多方面的生理反应,随之会引起一系列如怕苦、怕累等方面的心理反应。学生的各种行为、各种思想在这些反应中都可以暴露出来。如在中长跑课上,学生怕累;投掷课上,学生怕伤;跳跃课上,学生胆怯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2.体育教学的交往性与社会性

体育教学中的沟通模式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空间、自由度较大,这给予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多面对面和直接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克服胆怯、自卑与孤独等心理现象。同时,体育活动的社会性,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的过程,学生根据一定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从事正当的体育行为。如,在体育教学与竞赛中,学生随时充当着参与者、组织者、裁判员、服务人员等多种角色。

3.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直观性

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主要是在室外或体育场馆内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视野和参与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同时学生容易受到天气、场地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全面的刺激。在这种较为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思维等都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得到表现。与此同时,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本身具有产生运动乐趣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积极体验情绪的教学。在这种人际关系相对宽松、学习环境相对明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情感最充分、最自如,其学习的态度、情绪、意志、纪律性等非常容易显露出来,具有直观的一面。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任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被当作一项必要任务来完成。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认识不足,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只是个“软任务”。许多学校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体系,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检查指标中没有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作为指标之一,同时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对师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进而直接造成了教师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认为体育课不是政治课,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可以锤炼自己的意志、塑造优良的品格。

2.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校体育教育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更多地只重“教”而不重“育”,只重道德而不重情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主要以单纯说教方式为主,即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同样采用“我讲你听”的单一道德灌输模式,且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陈旧、缺乏新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体育教师没有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性,将道德教育很好地与体育教学融合起来,而成了“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是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一些道德教育的常见方法,缺乏新颖性,致使学生学习疲倦和麻木,进而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成效低。

3.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目标较为泛化

受“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关注。因此,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变成一种抽象的口号。长期以来,学校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道德教育目标显得很难理解、把握和操作,这导致道德教育目标的泛化。

四、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内容的挖掘

体育教学内容包含了教养、教育和发展等三大功能。体育教学的内容隐含着学生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良好人格等方面的道德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以实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统一为原则,片面强调掌握“三基”的观点,是一种片面观点。体育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运动项目教学目的等进行分类。这些不同分类下的教学内容中多数都含有明显的道德因素,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田径具有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和坚持到底的精神等;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勇于竞争能力等。

2.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外显的行为目标,往往忽略了行为目标背后的意识活动。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归属于情感目标,体育情感方面主要指通过认知过程形成正确的体育动机、态度和价值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有确定好道德教育的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体育教师在制定道德教育的目标时,要把握好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化与具体化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原则以及层次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等。

3.善于挖掘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

体育教学中一些常规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法、榜样法、表扬与批评法、奖惩法等。但除此之外,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探讨一些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竞赛评比法、失利勉励法、时机捕捉法、行为规范法、情境创设法、挫折磨炼法、榜样示范法、团队协作法等。针对这些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对象,从体育教学自身的内在特点出发,有选择、有意识地在具体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

4.加强完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要理解评价功能。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主要由导向、诊断和激励等三个功能;其次,明确评价主体。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评价涉及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等。再次,指定评价内容。体育道德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道德认知的掌握、道德能力的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内容,把学生道德养成作为评价重点。最后,选定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采用“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等;还可采用“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等。

参考文献

[1]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戚万学.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对农村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 下一篇:论歌唱中的支点及其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