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生礼仪教育探析

时间:2022-05-09 08:34:53

新时期学生礼仪教育探析

一、礼仪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礼仪的基本内涵

礼仪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道德风尚和文化素质的直接体现。当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主导国家的命脉,加强新时期学生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礼仪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国家之间、组织之间、个人之间,只要存在交往,礼仪就会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被普遍地遵守。

(2)规范性。礼仪指的是人们在各种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要求。

(3)操作性。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

(4)继承性。一种礼仪形成之后,便会形成人们的共识,被人们认同,进而传承下去,在传承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5)时代性。礼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运用礼仪,切忌唯旧唯古,要与时俱进,用现代礼仪的新风俗取代落后的旧礼俗。

二、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与分析

1.强调个性,仪表失仪

追求个性是目前学生现实生活的目标之一。有的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对仪表美的知识缺乏,盲目追求社会上的“潮流”,认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就是有“个性”,表现出仪表失仪。部分学生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性外化成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所谓的“个性”,曲解个性的特征,进入个性的误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也必须在遵循人们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才能被他人和社会接受。

2.藐视礼仪,举止失德

有的学生文明礼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诚实守信等。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主要受我国时期对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影响,是对我国传统礼仪的藐视,对传统礼仪反感,导致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

3.忽视规范,交往失礼

有的学生不懂人际交往礼仪,对他人没礼貌,不尊重他人;在与人交往中行为不规范,不分长幼尊卑,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常常失礼。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也受到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人们在思想上、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思想上盲目追随,行为失范、基本礼仪的缺失。

4.不懂礼节,社交失态

有的同学不懂得基本的礼节,不知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的因素。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有关礼仪教育的课程,学生没有系统地接受礼仪知识的教育。二是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但是有的家长缺乏应有的基本礼仪知识,言谈举止极为不规范,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三、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1.礼仪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需要

在学校学生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学生心气浮躁,焦躁不安。其行为表现出成才意识强,而集体观念差,特别是社会公德意识弱,学生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更多的是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二是有的学生观望、寻求、选择、思考。其行为表现为对人生的价值观迷茫困惑,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在行为规范上追求生活方式自由,缺乏整体形象的观念,在生活中表现出不规范的行为。因此,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尤为重要,强化思想、行为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个人文明素养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学习礼仪、应用礼仪,通过接受礼仪教育,可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原则、具体的操作方法等,使每位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

3.礼仪教育是构建社会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学生步入社会交际的钥匙。能否建立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及今后参加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工作、事业取得成功,必须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成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礼仪教育是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4.礼仪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讲文明、讲礼貌,提高文明素养,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开设礼仪课程,变分散教育为系统教育

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学校开设礼仪课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我国从小学、中学都是进行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实践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各层次的学校几乎都没有开设专门课程,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开设礼仪课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务之急。学校要将礼仪教育列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规划中,列入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当中。根据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礼仪教育课程。将礼仪教育纳入必修课当中,使礼仪教育工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让学生知礼、懂礼,掌握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切实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2.加强督导机制,变随意行为为强化教育

学校应建立督导机制并加强督导机制的建设,使之成为长效机制。组建学校文明礼仪领导小组,设立“校门”值周岗、卫生监督岗、行为习惯检查岗。学校各班成立礼仪督导检查员,督促本班礼仪内容的落实,纠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通过学校督导,强化学生的礼仪文明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规范的文明行为,成为习惯,进而自我完善。在督导过程中,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育情的办法,引发学生的共鸣,把文明行为在每位学生身上落到实处,使文明礼貌意识深入人心。

3.加强实践教育,变理论教育为实践教育

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和交际能力。礼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还要传授怎样将知识化为行动,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实践手段:一是加强实训教学。礼仪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在行为上的教育,教学中就仪态、谈吐、称呼、接待、迎送、会见、会谈等具体课程作深入训练,采用分角色、模拟表演等训练形式,然后再进行整体综合模拟表演。二是校内每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主题活动。从文明礼仪教育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三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礼仪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锻炼。学校主动与社会联系,寻找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礼仪实践活动,认识、思维和实践是统一的整体,是前后相继、水融的主体日常行为。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才能使礼仪教学有实际意义。

4.营造社会氛围,变校园教育为社会教育

一是多途径建立宣传平台。积极做好文明城市的社会宣传和新闻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等载体张贴宣传海报和标语,营造浓厚的文明礼貌社会氛围。二是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校、职工业余学校、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礼仪活动,进一步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职业礼仪知识,在全社会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树立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文明礼让、遵章守纪宣传教育,以宣传文明交通知识、普及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以直观形象为主基调,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文明出行宣传手册,向广大群众发放。如果整个社会公民都将文明礼貌作为核心理念植入内心并且外化于形,人人文明行事,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社会氛围,这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将起着净化和催化的作用。

礼仪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必须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必须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学生就会成为一个有礼仪修养的人。

上一篇:关注“非正式群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 下一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