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课堂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时间:2022-08-24 01:03:23

基于物理课堂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 要: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物理课堂上,通过巧设物理情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问题意识;物理课堂;方法;能力;习惯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不出问题。通过网络,查阅关于中国人的问题意识的相关调查报告,发现中国人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如欧美等国,报告称中国人缺乏问题意识。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许多调查均表明,一直以来,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充斥着现在的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机会,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机会,长此以往,自然不敢奢谈创新能力了。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第一个要素就是提出问题。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由此,我们提出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据记载,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罗素追问:“为什么”?穆尔回答说:“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甚至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是多么可怕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疑问是发现不足的开始,是自我提高的开端。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思考苹果为什么不向上飞,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瓦特看到炉子上的水壶盖子的跳动并提出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起了基础的作用。科学思想之所以有所发展是因为在科学观念上发生了革命性的、跳跃性的和非继承性的问题意识的变革,一个看似稚气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却常常可能引起重大的发现或发明,推动社会的进步。

2.巧设物理情境,萌芽问题意识,使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可能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个体往往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能力,对新问题给以解释或提出假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在“大气压强”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先演示口朝下的集气瓶吞进去一个鸡蛋的小实验。一般情况,学生已有的经验是瓶口朝上,鸡蛋掉入瓶中,但是实验创造出来的情境与原有经验产生了矛盾,学生就会疑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但是,教学不能就此止步,教师接着进一步做实验;让学生去拉动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最好找两个身材魁梧的男同学,当学生用了很大的劲也不能将球拉开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学生的问题就会喷涌而出,例如:“为什么鸡蛋会升入瓶中?”“为什么没有将球拉开?”“是什么力量压着两个半球?”……

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而巧妙创设的物理情境,通过超出学生原有认识的物理新奇的情境,让学生在“知”与“不知”的强烈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启发思维、引导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的物理实验,将会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50%的同学选择了“有不懂的地方,但不知道怎么问”一项。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

通过分析总结,我们认为,对于新接触物理的学生,怎样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示范是必要的,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对问题的提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未必全面,也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

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问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时,我们引导学生不要盲从教材,引导学生克服认知定势,如:观察某个物理现象或学习某些知识时,凡事问个为什么。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提问:“为什么”“怎么样”“如果条件变了,将会怎么样”“是什么”。

例如,“超导材料在超导状态下可以作为发热体”是大连某年中考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是中考常考的关于超导体材料在电器设备上的应用范围问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方法进行问题的提出,“超导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温度变了,会怎样?”再如,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训练,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教材的课题、重要的原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提高分辨能力,提出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反复促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萌动的问题意识

数据统计分析还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越是高年级提问的人次就越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敢,怕被同学嘲笑”。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进行心理位移;其次,对学生的主动发言和积极参与,要鼓励接纳,不能打断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自由表达,鼓励不同意见,欢迎补充、质疑、标新立异或综合、改进,营造出民主、和谐、自由言论的氛围。

例如,学习“力”一节时,某教师在基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多个能够从不同角度体现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该教师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基础上,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由提出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甲提出质疑,“老师用手挤压玻璃瓶子,瓶子形变是因为瓶子不够硬,如果用手压桌子,桌子没有发生形状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个结论不对”。此话引起许多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他的问题,而是故意留出一段时间,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时间,又站出来许多同学支持甲同学的观点,大家激烈地争辩着。教师在学生有了支持自己观点的初步意见后,首先表扬了这名同学能够独立思考的精神,继而肯定了大家善于接纳并能认真对待别人的观点的正确态度,然后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了桌子在用力挤压下,也能够发生形变,证实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时,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地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教师提出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问”和“能问”。

总之,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努力实践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让探究成为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创造条件启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4-28.

[2]黄延春.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上一篇: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处理的研究 下一篇:《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