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创新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5 10:56:05

软件创新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应对软件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工作室的建立方式、学生选拔、运行制度、内涵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人才培养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直接带来软件行业人才井喷式的需求,然而,真正满足企业软件需求的人才却极为短缺,根本原因是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对于软件专业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建立了有利于软件专业学生能力提高的创新工作室,并对其运行及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一、工作室建立模式

1.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加强对外辐射能力

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校企共建“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与基本设施设备,引进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与实际项目,引进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机制,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流程进行管理与项目开发。通过与行业、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满足培养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工作室”以项目开发为主要任务

“工作室”以项目开发为主要任务,承接着与外界合作的真实项目,承担着学校软硬件系统开发、网站建设、建立与运营电子商务平台的任务,同时指导学生准备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参与各项省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的教科研项目、教学案例和教材的开发。

二、工作室人才模式

1.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室“导师”团队

“工作室”导师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经历与能力的教师,以及合作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担任。鼓励专职教师对外承接工程项目,成为行家能手。鼓励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2.选拔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工作室成员

在选拔优秀学生建立工作室的时候,首先应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吸引对项目开发具有浓厚兴趣的人加入到工作室来,工作室的成员要以兴趣为基础。再者,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潜力,尽量把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吸引进来。

三、工作室制度模式

加强“工作室制”运行与管理,形成“工作室”运作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公平合理的选拔与淘汰制度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均有选择进入软件创新“工作室”学习的机会,但必须达到各“工作室”的要求,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报名参加“工作室”的选拔,接受“工作室”的挑选。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应完成“工作室”考核任务。对在考查期表现不合格的学生将淘汰出工作室。

2.实行公司化的管理机制

在工作室项目管理上按照IT企业的营运管理、开发流程、项目管理规程进行实施。承接与外界合作的真实项目,以项目运作来带动虚拟公司的运营,以项目经理负责制来带动虚拟公司的管理。

3.实行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项目驱动、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工作室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时,要注意搭配高低年级的学生,选拔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自主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加强指导力量的有效途径。

4.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

在激励制度上,建立“学分奖金制度”,根据学生参赛获奖等级、发明制作价值、在科研项目中的贡献大小,奖励他们一定的学分或允许他们免修相关专业课程。对于承接项目为工作室实现经济效益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并累加一定的德育分,为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提供参考。

四、工作室内涵模式

工作室成员除了完成项目开发外,还需要加强创新的内涵建设。

1.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1)组织工作室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学会统计、分析科研数据,撰写和综述论文并组织交流讨论,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系统锻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除了能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外,学生还要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从资料的收集、分析,问题的质疑、讨论,报告的撰写、修改,到成果的整理、展示等一系列活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挖掘潜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深刻的体会,得以实际应用,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应用能力。

软件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可以弥补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满足社会对软件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而解决软件专业学生就业的压力,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卓玲,李波.计算机专业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

[2]黄明和,雷刚.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

[3]叶安胜,张志强,易勇.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研究,2009.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技校学生如何学好专业英语 下一篇:依托教材 精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