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 精当拓展

时间:2022-08-21 04:24:47

依托教材 精当拓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广大科学教师必需明确科学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重在以教材为引子,启迪教师开放教学空间,拓展探究领域,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寻求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历练构置直观鲜明、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用一句话概括,即科学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进行精当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教材内容、探究领域和感知物象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拓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拓展延伸;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科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通过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实践历练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探究习惯。科学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重在以教材为引子,启迪教师开放教学空间,拓展探究领域,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寻求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历练构置直观鲜明、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为此,科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教材不是教学范本,更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教学中,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教师备课和教学资源来自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基于以上所谈,新课标对科学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科学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进行精当的拓展延伸。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要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必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托教材,立体式拓展学科内容

科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个方面可以说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学习某一内容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练习和应用都是对已学知识的检测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以求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每一次的拓展延伸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针对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拓展延伸的实效性和必要性。如《珍稀的动植物》一课,教材中列举了大熊猫、扬子鳄、金丝猴、羚牛、黑颈鹤等几种我国稀有的动物,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了银杉、水杉等我国特有的珍贵植物。那是不是说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就是课本上所列举的几种呢?当然不是,除此之外,如驯鹿、东北虎、猎豹、猕猴、珙桐、人参等也是我国比较稀有的动植物。这些例子的引入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这种延伸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稀有动植物。

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延伸是可取的,而且是必需的。但这种延伸仅是量的扩充,在认知上是浅尝辄止的。要想使学生的认知有质的深入,还必须注重多种课程资源的开拓。即:为了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突破重难点,教师要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搜集多种信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立体式的诠释,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强化、视野上得到开阔、思维上得到锤炼、情感上受到触动。如,前面介绍的“我国珍稀的动植物”,通过网络下载,不光可以提供更多的珍稀动植物,同时,还可对每种动植物的数量、身体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及面临的严峻形势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珍稀动植物,了解一些保护这些动植物的活动及在保护活动中出现的感人的故事。(比如,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里,一个女大学生为了救丹顶鹤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等)这就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兴趣盎然,更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

二、依托教材,深层式拓展探究空间

对探究领域的拓展,就是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探究空间,以丰富的感官材料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明朗。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少,认知经验缺乏。因此,在接触认知对象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而有较大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大量的知识材料进行多方面的渗透,使其在获得丰富感官刺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清晰的、正确的认识。如,“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一课,为了说明空气对运动的物体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即:一个学生拉着一把伞向前跑。而应想办法多给学生一些感知体验。比如,教师在学生拉着伞跑后,再让学生推着撑开的伞跑;可以竖着一块大木板绕身体转,再把木板横起来绕身体转;可以把一只气球吹大后自由下落,再把它放气后自由下落;可以把一张纸展开自由下落,再将这张纸卷成筒形自由下落……通过多种体验活动的演示,学生对空气的阻力认识自然真切深刻。当然,有拓展就有延伸,拓展是浅层次的,学生的认知不能只在浅层次上徘徊,而应把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这才会在思维和能力上达到双重的训练。如前所述,当学生认识到空气对运动物体会产生阻力时,教师可就一个人骑自行车这幅插图引导学生向纵深处开掘:当逆风骑车时怎样?(学生:受到的阻力大)当顺风骑车时又会怎样?(学生:受到的阻力小)其实顺风骑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风的速度小于车速时有阻力。而当风速大于车速时则不但没有阻力,空气还会给车子一种向前的推动力。既然教材上有这幅图,教师就有必要把这一知识引出并作深入探究。

另外,“燃烧与灭火”一课,在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燃烧需要氧气时,老师可作适当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引导:当把燃烧的蜡烛放进氧气瓶里会怎样?(有的说没变化,照旧燃烧;有的说燃烧更旺了;还有的说蜡烛会熄灭,因为氧气过多就把火闷死了)其实,这一知识是非常简单的,但学生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可见,这一问题更应该澄清了。探究层面的拓展,使学生在向着纵向领域作深层研究,如果说拓展是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纵向研究则使学生能够知其偶然、知其必然,因为它是对所学内容做彻头彻尾的透析,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尤为重要。

三、依托教材,多样式拓展感知物象

对于每一门学科,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随时随处应用于生活,这在巩固认识、深化理解、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科学课,教材内容本来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现象体现出来的,其现实性和应用性极强。如,学习了“热空气”,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制作热气球,玩热气球游戏。学习了“空气影响物体运动”,教师可让学生叠各种各样的飞机,利用纸飞机运动时空气可以给它向上的推力,来试飞自己制作的飞机……这些有形的生活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体验,使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协调发展。

但是,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非都能转化为他们能够信手拈来的有形应用。换言之,如果教材上的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随手拈来的,那教材的“拔高”价值则无从体现。因此,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活应用,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解释、合理的推断。比如,火箭发射升空,这是学生望而兴叹的,他们根本无法尝试和感受火箭升空的震撼和壮举。但学生可凭借学过的“反冲原理”进行科学的推断和解释。学过“空气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解释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行等等。另外,从认知角度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知识、解析物象、锻炼思维比有形的生活应用更重要。我们所面对的这纷繁多样的世界,学生有太多的未知和盲点,他们急需要解决的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许多“为什么”。只有掌握了这众多物象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规律,他们才会对各种有形的物象从心底里产生探求与尝试的欲望,也才能有足够的“资本”驾驭自己的探究活动。同时,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是通过迂回曲折的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思维品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世界的一把钥匙,也直接决定学生的成败得失和未来发展。从这一层面上看,无形的事理解析无疑是第一位的。如,学习了“热气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各种偶然性的假设并试着剖析:怎样改变热气球在天空中的运行方向?热气球如何降落?遇到高大建筑物该怎么办?……在学习了“热传递”后,引导探究“热水是如何烧开的?”“要想使热水快速烧开该怎么办?”“水的热传递和一般固体的热传导有什么异同?”……通过这些物象的探究和解析,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思维习惯,并在一系列认知和解析中积累丰富的探究素材。

科学教学的拓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从外延和内涵上开拓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究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物象和探究情境,启发学生亲身实践,全面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各种求知活动呈现多元、立体的综合探究格局,引领学生的探究不断走向深入,并回归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郁波.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卢新祁.小学科学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克拉耶克.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王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软件创新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处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