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8-24 09:29:15

浅谈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 要】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这是当代体育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把学生技术掌握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转向主动的、活泼的,既重视体育教学生理效应又重视其“育人”的作用,值得深思。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质量

教学属于课程中的一部分,所以,建立教学模式必须以一定的课程理论为基础。只有明确了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模式。

一、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现代课程论基础

(1)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是当代一种国际性体育思想,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的教育,它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终身体育主张在受教育后继续掌握体育和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需的体育技能,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主张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意的发展。

第二,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是编制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评价体育课程质量的依据,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制约着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当前国内外体育课程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体育课程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体育课程,不但要完成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能力、兴趣、习惯,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课程内容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呈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为健身需要、健美需要、娱乐需要、个性化和多元化需要。课程内容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终身体育。这正是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一是要重视传授终身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二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竞技体育之所以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2)现代体育课程论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第一、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取向。教学目标受课程目标影响,没有新的课程目标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必须服从于课程目标。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在体育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在对待有形目标与无形目标方面,始终注重有形的方面,即传授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忽视体育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意培养方面的作用。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不仅要求有运动技能目标,还有情绪、态度、能力、个性等目标。目标体系中不仅有可测的行为目标,还有难以测评的反应探索、高级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目标。

第二、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符合当今新的课程价值取向,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和目标。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相统一。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发展自己,一方面有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需根据社会需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第三、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缺乏构成思维动机和线索的“问题”。课程的问题中心设计模式是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模式基础。在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将以问题为主线。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既关注教学内容又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让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掌握学科内容,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教学的关系。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应是一个主动设计与创新的关系。体育教师应是教学过程设计构造和创新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和调整着体育课的结构与内容、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的气氛的等。

二、现代教学理论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理论有许多流派,如探究发现教学理论,情意交往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建构教学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哲学观可能不一样,但它们对教学的一些精辟的观点却可以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所用,成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对立于主导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和,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包括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决、自理、符合实际的自我判断、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等。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外界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的适应性。创造性是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它包括创造的意识、创造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知道,学生是认识或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尊重了主体,学生才可能发挥主动性或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中尊重差异,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便在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而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它是建立在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三、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优化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休特征是目标指向单一,模式之间的特征二不明显,针对性差以及可操作性差等等。在重构体育教学主导模式的同时,体育教学模式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优化,才能最终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要克服以上缺点,特提出以下对策。

1.提倡教学模式多样化

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已经形成了多层次,从抽象到具体的体系,而要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有相应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学往往固守于某一种模式,使体育教学变得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不能反映体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要改变我国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最有效的途径是改变原来仅以动作技能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建模原则,为各种教学目标,如能力、个性的发展分别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使目标与模式之间具有大致的对应关系,从而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

2.提高模式的科学性

首先要注重体育教学模式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二,要克服体育教学实验研究的设计不合理现象,建立的模式要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性,如完整性、针对性、操作性、开放性和优效性等等。

3.加强体育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探讨具有优效性并适应与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学科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新成果,将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加工,创造性地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把先进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生成体育特有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聂东风,林华,杭兰平,董林,苟定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

[2]肖焕禹,平杰.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 体育科研. 2002.3

上一篇: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几点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办公软件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