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等 第12期

时间:2022-08-24 09:09:25

・编者按・

《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自6月1日正式开赛以来,本刊以每月三期,每期十篇的速度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准的参赛作品。这些参赛作品刊发之后,许多读者纷纷通过书信、手机短信等形式反馈他们对已刊发大赛作品的评论和感悟。为此,本期交流平台栏目特择优选取、展示其中三篇。同时,欢迎更多的读者、作者及媒体朋友以更大的热情抓紧时间参与到大赛中来。

・感悟・

读过文章之后,我想到了最近赵作海出面帮人洗冤的新闻。含冤者们在赵作海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自己也能像赵那样“幸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赵作海最终的命运转折却并不是因权力和制度的自我反省,而是媒体铁肩担道义之果。当媒体成为“赵作海”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抓住。正在受冤的弱势者宁愿去求曾经的同类帮助伸冤,也不相信司法的公正,这其中夹杂着太多的无奈、天真与悲情,堪称“中国式悲哀”。

赵作海也许能凭借其十一年牢狱之灾换来的巨大知名度间接推动冤案,犹如当年四川农民熊德明因温总理帮其丈夫讨回了工资而成了农民工的“讨薪专家”。但在司法不公、权力可以肆意践踏公民人权的环境下,能有几个愿意成为“被制作”的标本?当事人只求洗冤而并不关心甚至不追问造成他们悲剧的制度根源,这是中国农民的善良,也是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命运悲哀。

(读2010年11月[上]《赵振晌,我对你说……》)

姚孝平(浙江)

・短信平台・

只要以一时一事的政绩为考核官员的标准还存在,一阵风的造假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从大炼钢铁、粮食高产,到国企改革、引进外资、土地开发、植树造林……如此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考虑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读2010年10月[上]《一次大型的劳务输出活动》)

孙静(黑龙江)

・读者来信・

2010年10月[上]《杂文选刊》刊载了刘吉同先生的《“我们不理睬他”》,抨击对人民苦难冷漠和对舆论监督蔑视的官场势利相。

文章一开头,引用了刘亚洲将军《西部论》(2010年第22期《凤凰周刊》)中的一句话:“一个制度如果不能让公民自由地呼吸,并最大程度地释放公民的创造力,不能把最能代表这个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领导岗位上,它就必然灭亡。”

如果“一个制度”,让公民不能自由呼吸,不能最大程度释放创造力,那这个制度,会是健全的、得民心的制度吗?有了这第一重假设,怎么还能再假设“最能代表这个制度”的人,是一个大有作为、大有益于人民之人呢?读至此,甚觉别扭。

因此,我认为,刘将军的话,似乎应该是:

“一个制度如果不能让公民自由地呼吸,并最大程度地释放公民的创造力,(如果)不能把最能改善这个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领导岗位上,(那么)它就必然灭亡。”

这里,“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和“它”,是同一指称。

我觉得可以把“代表”修正为“改善”,或其他更为确切的词儿。

深祈赐教!敬祝

编安!

读者:冯士彦(江苏)

冯士彦先生:

来信收悉。感谢您对《杂文选刊》的关爱,看得出来,您对本刊文章读得很仔细。关于您在来信中指出的问题,我们查看、核对了《凤凰周刊》中的原文,作者对刘亚洲将军的话引用无误。

另外,联系这句话在《西部论》中的上下文来看,刘亚洲将军是在总结苏联“在制度竞争中被打垮”的原因。他认为,苏联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领导层腐化堕落,已经不能代表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代表人民。所以,这个句子中的“这个制度”特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句话的相关语境在作品引文中没有被体现出来,应该是让您产生误会的主要原因。

大略解释如上,不知道能否让您满意。

顺颂文祺!

自本期起,感悟与短信平台合并为新的“交流平台”栏目。您可就栏目、文章、版式以及题插图等发表意见,可抒发对于杂文、杂文创作的见解,亦可与编辑探讨或与读友交流对于社会问题的见解或疑惑。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字数二百以内。

投稿方式:寄信至(130022)长春市卫星路5758号(请于信封标注“交流平台”栏目);发送电子邮件至;发送短信至13844882250。

上一篇:一个国家的勇气 下一篇:中国的娱乐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