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建设

时间:2022-08-24 08:39:41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建设

摘要:针对高校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新形势下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运行体系。该体系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任务为载体、以校企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支撑、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为保障,校企协同工作、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实现校企双赢。实践表明:该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参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认可度。

关键词:创新能力;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实习基地;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27-03

一、引言

土木工程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既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工程技术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培养单一的专业能力要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转变[2],而仅依靠学生单向进入企业实习进而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时展的要求。其原因主要由于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服务的传统实习基地模式已难以维持。传统实习模式因无法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驻实习,对实习基地建设更是缺乏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实习动力,参与度不高,往往停留在观摩层面,无法深入参与,难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无动力更无责任为学生实习配备责任心强的现场指导老师,多数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疏于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导致按传统模式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企业对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很难有兴趣,即便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实习基地,也往往成为挂牌基地,难以切实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实习基地体系构建

(一)实习基地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一种企业感兴趣、学生乐于参与的实习新模式是解决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所存弊端的根本途径。校企协同工作是打破当前传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弊端以及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关键。建设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模式,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参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企业利用学校教育、科研优势,获得科技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学校借助企业资源和力量,确保实践办学水平,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实习学生作为校企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切实参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形成企业、学校与实习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相互解决对方的关切,为实习基地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提供保障。

(二)实习基地体系的组成

调查发现,企业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3]:

1.专业知识积累及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

2.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以及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总结归纳能力不足。

3.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需要的“来之能战”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实现校企双赢基本理念,以解决学生在步入就业岗位所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口,打破工科实习基地的传统建设模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体系新模式,见图1所示。

本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由校外基地与校内基地两部分组成。校内基地指学校的科研试验平台,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场所;校外基地指企业生产场所,是实际问题的来源地,两者在形式上相对独立,但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

(三)实习基地体系的运行模式

在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签订共建协议,为基地提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如实验场地以及必需的试验设备等。另外,导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聘请学校和企业优秀的人才组成实习基地高水平导师队伍,遵循“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激发兴趣、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4],创新地设计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同时建立基地建设指南、培养过程管理手册等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5],最大化地激发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通过校企协同工作,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时期创新型人才。这一体系下的实习基地在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得到成功应用。通过近3年的运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了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上手不快、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刚步入工作时企业的满意度。

三、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体系的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对工程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的载体,“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为本体系的运行提供了载体。

(一)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实习基地体系构建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多个实验室,包括1个国家级实验中心和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此外,学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工作,仅2013年就立项568项,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立项共54项,这些创新训练项目为该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立项研究进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了良好条件。

北京是典型的砂卵石地层地区,国内外在这类型地层中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案例非常少,工程常面临突如其来的技术难题,施工难度大,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本案例以北京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某隧道工程项目部为共建单位,实例研究了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情况。

(二)实习基地体系的运行方案

1.学生进驻实习企业,提出问题。将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进行实习分组,每组3至5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派驻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在本案例中,实习小组进驻北京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某隧道工程项目部,深入参与实际工程,在工程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凝练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泥水盾构施工所用泥浆及其特性是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关键,研究与北京砂卵石地层相适应的泥水盾构泥浆类型和泥浆特性参数是工程面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在施工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实习小组凝练提出以《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为题的研究课题。

2.依托校内基地,解决工程难题。首先,课题立项。实习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研究方法作进一步认识,形成综述报告;在校内和施工现场“双导师”的指导下,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课题进行立项作专题研究。在立项过程中,将学校举办立项答辩会,邀请更多专家对研究课题及方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或建议,确保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分析表明:《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本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升了研究的层次,为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课题研究工作的执行与结题。在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借助我校“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试验场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定期对研究进展进行检查,并实行项目等级“一检一变”制度,即每进行一次检查后,将重新进行课题等级的评定,这既确保课题的研究进度,又提升了研究工作的挑战性。在课题的结题答辩环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评委,对课题的立项内容完成情况进行逐项检查,对研究成果进行质询,均符无异议后,方可结题,结题环节的规范化,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研发试验装置1套;申请发明专利1项;撰写研究报告1份,并提出适合于北京地区砂卵石地层的泥水盾构泥浆特性指标参考值,即使用特性指标值在该参考值范围内的泥浆在这类地层中进行泥水盾构施工,开挖面不会发生失稳破坏。

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检验并完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将课题研究成果带回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检验,校内基地研究的成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必然有一定差异,为确保施工安全,在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全应用到实际工程前,必须对研究成果先进行现场检验,根据试验结果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然后再将修正后的研究成果全面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至此,一个完整的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实习周期结束。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案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目前,该工程已经顺利竣工,正在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习基地体系应用实例的效果分析

(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在体系应用过程中,学校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企业主要的教学环境则是实际的生产现场,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动,突破了学生单向进入企业实习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科学化,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解决工程难题,实现校企双赢

该体系本着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为目而开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参与兴趣,提升共建水平。本体系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过程中,完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解决了对方的难题。

(三)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识水平

理工科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以比较抽象理论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对工程问题认识较浅。在本体系中,学生在施工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并凝练工程难题,在校内实习基地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必要的现场试验等手段,为工程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此过程“双导师”全程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大学生实习模式多是让学生重复性从事实习单位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合理的机制。在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而构建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体系中,从工程技术难题的提出到问题得到解决过程中,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并独立完成各项研究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度参与企业的工程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本体系运行过程可看出,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后,从工程问题的提出到立项研究,全过程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且不同阶段所组成的团队不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对工程问题进行专项研究阶段,学生需要定期汇报研究进展,接受专家评委的询问,此过程可大幅提升学生在研究报告撰写、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在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突破传统工科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构建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新模式,这一体系直面传统模式的弊病,以解决各方难题为基本出发点,有效地改变了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不感兴趣,学生实习停留在观摩面层,学校无法培养出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尴尬局面。文章最后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某实习基地为案例,分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以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新型大学生实习基地的运行情况及取得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对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功梅,周洪萍,曹海燕.浅谈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1,(14).

[4]李红梅.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5]宁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2,(1).

上一篇:材料专业普通化学绪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践 下一篇:专题实验及seminar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