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

时间:2022-08-24 07:23:22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谩弊帧P砩鳌端滴摹罚骸茫觉悟也。从教,冖。冖,尚也,臼声。学,篆文檬 !倍斡癫谩蹲》,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从而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的源头。从已经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学”在商代只是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由于“学”作为一种意义符号,它本身的内涵和性质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在周代,人们逐渐摆脱天命鬼神的迷信束缚,“学”不再只是和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而是以学习礼乐知识为主了。随着周代礼乐文化体制的崩溃,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对“W”赋予了一种新的涵义。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学”有关的话语,其中很多和礼制有关。学礼也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活动,至少在青少年时期,“子人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所问的无非是礼制,所以孔子有“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话。孔子认为礼是“立身之本”,他也始终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反映了孔子的春秋时代,虽然礼坏乐崩,但是礼制依旧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礼”在孔子学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孔子的心中,恢复周代礼制是他一生的梦想,“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但是礼制的破坏是客观的现实,为学以礼,尽管是孔子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礼制的运用和实践却遭受到了挫折,他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和精神,但还是遭到了别人的嘲讽和不理解。他曾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论语・八佾》),甚至他的弟子子贡也不遵守礼制,当子贡想把礼制中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的羊免掉时,孔子便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可见,《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学”其基本内涵不仅仅有对礼制知识的掌握,还有将礼制视为行为准则、实现对礼制的遵循和践履。

礼制在西周时期得以推行很久,至少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但是随着平王东迁、西周王权的衰落,礼制的维护开始陷入了困顿。可以说,正是因为时代原因,孔子教学的内容礼制已经开始不合时宜,即使践履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学”什么和如何“学”成为孔子所面临的重要选择。可以说,时代的变迁和需要成为孔子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力,也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经世致用”的精神。在王权衰落和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何将礼制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孔子对“为学”的权变性思考。于是他提出了一种“仁”的范畴。

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何谓仁?《说文》训“亲也,从人从二”,意谓人与人要相亲。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但归根不外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族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仁不仅是孔子为学的内容,更是为学的精神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礼记・中庸》引孔子语:“仁者人也。”孔子论人的完成,乃是达到一种一天人、合内外的境界,如其所言“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可以说仁具有儒学本体的意义,突出了人本论的价值原则。仁的基本内涵是亲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还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孔子将这种具有“亲亲”的仁爱情感贯注到人的一切行为中,其中主要的表现便是将仁贯注到对礼制的遵循上,既突出人的自然属性,更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并实现了两种属性的统一。如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仁”是本根,是践履礼制的起点,而礼制的实现是仁的最终归宿,只有心怀仁爱的礼乐制度才是完整的。可以说仁学便成了孔子“道体”的核心范畴。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其实曾子对孔子之道并没有真正领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意谓通过一个基本的范畴或逻辑起点使之贯通全部,而曾子却运用“忠恕”两个逻辑起点来解释,无疑不是“一以贯之”了,而实际上“忠恕”也并非完全是孔子的道德逻辑起点。曾参不聪颖,难怪孔子说:“参也鲁。”(《论语・先进》)实际上,这个道德逻辑起点便是“仁”,为仁的最终目的便是将仁的精神贯注到对礼制的学习和践履之中。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而孔子所言的“道”其实也便是以仁为核心的“一天人、合内外”的治己安人之学。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就在于“立己”和“达人”(《论语・雍也》),突出了自觉和觉人的两面。所以很多学生问“仁”,孔子便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于为仁更突出了一种道德境界,所以孔子所言的“学”已不仅仅是学习、实践礼制了,更主要的是强调实践过程中发自内心的自觉精神,即“为仁由己”,这种精神要求自觉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视为一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可以谓之“德”,就是君子了,那么就可以实现“仁”的境界。所以,在孔子《论语》中,“学”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对“仁”的体悟和践履,在孔子看来,只要这么做,便是好学了。

可以说,为学不仅始终心存“仁”,还要将仁视为为学的境界和所要达到的理想人格――君子乃至圣人的基本要求。这种境界和人格的达成,其实与对社会伦理制度的自觉遵循密不可分。可见,孔子为践履礼制赋予了一种道德化的内涵,礼是仁的外在体现,而仁是礼的内在规定,这种“仁”与“礼”的相互规定,具有一事两面的特征,反映了孔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与人文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文化创造。这种思想直接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并成为儒家学说发展的基本理想。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上一篇: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特点 下一篇:古乐传说中“凤”、“夔”意象的巫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