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23 23:05:06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篇1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110-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和“汉语热”的风靡全球,对外汉语教学被推到语言交际和文化传播的前台。正如语言学家 Sapir所说:“语言交际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文化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知识,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导入,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也可以顺利地进行交际。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行与知、游和学的相辅相成,对于古今中外莘莘学子概莫能外。“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活动方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和背景下设计出来的。“文化中国游”系列游学活动将首站选定在黄河口,时间拟定在2010年暑假期间,整个活动持续五天左右;参加人员主要由在中国石油大学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和参加中美暑期文化交流的美国大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组织管理主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外事处及对外汉语教学部领导和教师为主;游学活动付诸实施前,力争取得校党委宣传部、胜利油田相关单位、东营市外事旅游等部门及主要景点的大力支持;如有可能,争取纳入东营市正在大力开展的黄河口旅游系列活动,以使游学活动花钱少、效果好、安排合理、确保安全。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政府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万亿元左右开发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应该说明的是,《规划》所说的黄河三角洲主要属于一个新界定的经济地理上的新地名,与传统地理上的黄河三角洲(有古代、近代、现代之区分)有着不同的含义。《规划》所指的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和滨州,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个市区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85万人。

如果与经济地理上的黄河三角洲相对应,本文所说的黄河口也与传统地理上的黄河口有着不同的含义。1998年,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王衍用在为东营市做规划时提出,东营市为什么不能改称黄河口市?他甚至提出,东营市改成黄河口市之后,当地那些东西走向的街道,完全可以按照黄河沿岸的城市来命名;那些南北走向的街道,则可以按照黄河支流的名字来命名,如汾水路、渭水路等;另外,街上的商店、标志建筑甚至社区等,都可以按照黄河文化来进行包装规整,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变成一个弘扬黄河文化的旅游城市,这个城市名字的巨大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本文所指的黄河口就是指黄河入海口所在的东营市,包括垦利、利津、广饶三县和东营、河口两区,面积7923平方公里,人口181.8万,属于黄河三角洲上的核心地区。

作为黄河三角洲上最重要的教育、科技和文化载体,中国石油大学不仅被各界人士寄予厚望,而且与黄河三角洲开发有着愈来愈密切、愈来愈不可分割的协作关系。笔者认为,身在石油大学,身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世界的目光”,熟知西方近年来出现的持续不断的“汉语热”的趋势,立志成为一个在21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有所作为的友好使者;同时,要具有“透析的目光”,关注、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以及自己周边的文化现象,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科研型教师,才能真正胜任“中国文化输出”的职责。所以,举办“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不仅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了一次身临其境学习中国语言、考察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同时,也为从事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教育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身临其境观察社会现实、导引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好机会。

“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口文化的“温暖黄色”――黄河、黄土、黄种人一脉相承的关系。长长的黄河,横贯九个省区,跨越千山万水,诞生和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远古文化和近代文明的发展中心。万里黄河流到了黄河口,黄色的河流在黄色的大地上坦荡入海,给200万东营人留下了一个河海相恋的梦。一年16亿吨泥沙被黄河从黄土高原“搬运”而来,造就了8000平方公里新老移民的家园,也让胜利油田的主战场从浩瀚的渤海湾里“长”了出来。还要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与石油文化的紧密联系,黄河一路流过了青海油田、四川油田、玉门油田、长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华北大平原广袤的黄土地也是黄河塑造的。所以,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以及正在大规模开发的冀东油田也与黄河息息相关。

“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二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口文化的“厚重黑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上是绵延万里、奔腾入海的黄河,在1000至数千米的地下,潜藏着另一条黑色的石油河。地底下有石油,河底下有石油,海底下也有石油,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那些沉睡地下的黑褐色石油,被聚拢而来的数十万石油工人从大地深处“请”出来,在黄河三角洲上成就了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几乎与此同时,在声势空前的石油大会战时期,北京石油学院这所来自首都的石油高校,选择的不是沉默,不是旁观,而是到最火热、最富激情的石油勘探前线去,把高校直接开办到工地上、管线前、钻机旁。了解石油文化,重点是让师生了解胜利油田的开发史――要精心选择展览馆、发现井、丛式井组、孤东油田、海上钻井平台等景点;重点让师生了解我们的学校――中国石油大学的发展史,了解石油大学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环境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重要价值导向。

“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三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口文化的“炫彩蓝色”――东营市350公里长的海岸线,以黄河口为轴心向两翼张开的滨州、潍坊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正如《多彩东营》一书中所描写的那样:“黄河……在这里与大海相接相融的时候,倏忽便凝成了静静的蓝,淡淡的蓝,蓝的清澈,蓝的深沉,蓝的钟灵,蓝出了一座新兴的石油城。眼前渤海蓝犹绿,脚下黄河黄变蓝。处女地边缘是大海,大海的边缘是油田。”胜利油田的开发和东营市的成立,结束了让东营人倍感痛心的“有河无航,有海无港”的历史:东营和油田正在走向蓝色的海洋,东营港正在向渤海湾伸出长长的臂膀。1995年12月,国家批准东营港为一类开放口岸,到2010年东营港吞吐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目前,通过7公里栈桥进入深水区扩建3万吨级码头顺利施工,在此基础上,东营港将再行建设集装箱码头、矿石码头和煤码头等。与港口配套的船坞、东营港物流园、海员俱乐部、海上度假村、海滨浴场、通港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气势磅礴的东营海堤,则是油地携手、花费20多年持续建设的宏伟工程,堤路一体的围海长堤,如一条巨龙般逶迤盘旋在黄河口南北200多公里海岸线上。

“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四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口文化的“红色记忆”――在当今的世界上,似乎很少听到宣传中国革命史的声音了,其实文化输出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就是总书记所说的“决不改旗易帜”。90多年前,一本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从欧洲流传到上海,再经济南辗转流传到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犹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取的火种,星火燎原,终于燃遍了广袤的黄河口大荒原。今天,当我们的双脚踏上垦利县永安镇的热土,回眸八年抗战那难忘的岁月和浴血的战斗,依然可以看见那永远挺立的一座座红色丰碑。百里荒原,几度沧桑,几多征战,柽柳树下吹响过战斗的号角,芦苇荡里飘扬过血染的战旗。遥想当年,垦区根据地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它是山东境内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大本营,垦区党政军机关驻地组(今永安镇),则被革命青年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延安”。东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血肉之躯抗外辱、战内患的革命历史永难磨灭。

“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五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口文化的“绿色营造”――生态之城,湿地之城。具备“天地之大美”的中国东营,随处可见绿水逶迤,四野都有绿色观光农业,最引世人瞩目的是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绿满天涯的部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光荣当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中国国家地理》给出的上榜理由是“这里黄河入海,造就了著名的黄河三角洲;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更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是亚洲东北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所到之处,一派大自然的原始风景”。得天独厚的东营拥有10多万公顷湿地。这儿是鸟的大地和天空,是野花野草的家园和故乡。绿色是原生态湿地的基调:“就说眼前这许多的草吧,何处的草比得上黄河三角洲草地之草呢?一眼望过去,浅浅淡淡,摇摇曳曳,逶迤着绿过来了,不知绿从何起;逶迤着绿过去了,又不知绿终何处。谁又能丈量绿色的长度呢?黄河三角洲大草原就这样如烟、如绒、如毡地向前方绿过去了……”如果说湿地是原生态的,那么10万亩黄河口刺槐林则是人工营造的,黄河三角洲上一座座园林般的城市、一处处生态农业观光园,也是人工营造的。万亩桃园、万亩冬枣、莲叶接天、芦苇覆地,还有大面积的湖泊水面,东营人在营造绿色,营造生命,营造一种精神。

曾有人用“黄河口、大油田、孙子故里、吕剧故乡”来概括东营的神采,也曾有人试图用五种色调来标注黄河口文化的五个方面。但这都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我们,东营是一部无字的大书。对于学生,读懂东营就读懂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地域文化课本。

“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是中国石油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别开生面的尝试,如果能够成功举办,就可以持续不断地一期期举办下去。可以中国石油大学三所校园驻地(北京、青岛、东营)为基地,举办“2011’文化中国游・青岛”、“2012’文化中国游・北京”等游学活动;也可以一条河流(黄河),以一条古老道路(如丝绸之路),以一道文化载体(如万里长城)作为游学线索,注意把特色文化贯注其中。这样一来,可以在成功导入中国文化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外国留学生对于学习中国语言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志东.山东文化蓝皮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东营市史志办.多彩东营[M] .北京: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7.

[3]纪光新,赵霞. 关于东营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郑杰文.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N] .光明日报,2007-9-6.

[5]种效博.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黄河文化篇2

【关键词】黄河 文化 旅游 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祖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就我国进入近代以前的历史而言,文化主体应是我们的先民们依托黄河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黄河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开发,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向国内外游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歌、如诗、如画的黄河风情,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迎合了游客求真、求奇、求知的消费需求,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历史文化的黄河文化,应精心打造黄河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和黄河历史人文资源品位,以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黄河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说,伟人毛泽东也曾在黄河指点江山。那么游人来黄河看到的应该是什么呢?看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为全世界谱写的文化历史。其实,黄河的内涵远不止此,伟人毛泽东游览黄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游人看到黄河就想起伟人毛泽东,想起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将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感受这种精神,感受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文化又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发挥其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母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把黄河文化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呢?

1.用全局的观念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联系性(海外华人提到黄河就想到了中国,国内人士提到黄河就想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持续性(海外华人众多,另外每年都有客家人到河南拜祖认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并提高到新的高度去认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黄河文化对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提高河南旅游文化的内涵。

2.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克服偶发性、个别性、低档性等弊端,而要成为社会性、持续性、规范性、系统性,并向高层次全方位发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是其开发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后的产品就不能具有高档次,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更具科学性。比如说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开发建设就是黄河文化的典型。

3.黄河文化的优势,在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优势,河南应该在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同时,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抓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在抓经济,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提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四、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世界范围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又越来越表现出生产力的特征。作为黄河文化,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黄河文化的生产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黄河文化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坚持发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将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黄河文化作为河南的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容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政府大力倡导这种民族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各种产业才会更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大黄河之旅”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大黄河之旅切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行业今后要更加自觉地走在前列,因为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信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旅也是管理和治理旅游业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是正确实施产业定位,搞好旅游创意策划、旅游形象与产业定位,是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植培育的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突出黄河文化特色浓郁这一优势,我们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旅游业的主要内涵,围绕“河、文、古”作大文章。河:即黄河,搞好黄河风景名胜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文:开发民俗文化、市井文化、食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古:即发挥商王朝历史悠久优势。

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虽然几年来各个景区的基础建设和接待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八是大力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宣传吸引广大客家人来河南。据称目前客家人有近一亿之众,几乎赶上英、法两国人口之和,而且分布在国内南方各省、港、澳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其中多有政坛揆要、企业大腕、文化泰斗。他们对中原有极强烈的故土情结。“煌煌祖宗业同,永情河洛间”远非山西洪桐县的大槐树可与之比。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吸引千百万客家人、客家人团体来河南寻根祭祖、观光旅游,这是一支重要客源,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黄河文化篇3

[关键词]中国石油大学;文化导入;黄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51-09

作为中国石油行业的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已经走过了57年的光荣历史。

赫然矗立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青年园南侧的巨型花岗岩石匾,是中国石油大学77级校友、烟台大海阳石材公司董事长宋国然捐赠给母校50年校庆的一份厚礼。这块长8.1米、高2.1米、厚0.22米、重约11吨的巨石正面是一幅题名“群山万壑”的浮雕,背面是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厚重苍劲、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

校庆五十周年铭记:

石油大学,一九五三年由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石油学科专业组建成当时著名的学院之一的北京石油学院。

一九六九年迁址山东东营市,改称华东石油学院。

一九八八年更名为石油大学。

五十年的风雨,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已建成理、工、管、文、法、经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五十年的沧桑,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毕业生,培养出了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

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国际国内领先成就,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捐赠人谨记

公元二三年十月四日立

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后,形成北京、东营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独立办学。2006年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际形成东营、青岛两地办学的格局。

不难看出,东营、青岛、北京既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驻地,也是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地域文化、实施文化导入的不同起点。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说,40多年来与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党政军民风雨同舟,在黄河入海口艰难跋涉,在黄河三角洲耕耘奋斗,已经成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当地政府最为倚重的教育科技文化支点。

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应当成为中国石油大学相关院所教育科研的重点。

一、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层次――黄河三角洲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要结合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以国家界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主要服务对象,更加自觉、努力、深入地推进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东营市随之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部分,《规划》的批复将对东营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11月25日,受东营市委托,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下设办公室、区域经济研究室、新能源产业研究室、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室、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室、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室、人力资源研究室,其任务是搭建地校双方经济与文化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黄河三角洲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85万人。这个黄河三角洲应该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其范围要远远大于人们常说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也就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自东营市入海以来“淤积―延伸―摆动”所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如果把万里黄河比作一条入海巨龙,黄河三角洲就是口含宝珠、祥云缭绕的龙头。地处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还是山东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

黄河三角洲文化浸润着先秦以来的齐文化色彩。齐文化浩浩荡荡、泱泱大风,注重发展经济,不断开拓进取,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等特点。西周初年,姜尚因战功被封于齐,建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① 国首先称霸天下,于公元前685年开始在黄河下游低平处筑堤防洪,开发被河水淤漫的滩地,这就是所谓的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其他诸侯国也相继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从此黄河下游漫流区日益缩小,九河逐渐归一。②位于今扇面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顶点附近的齐都临淄早在齐桓管仲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人口20多万的沿海开放型城市,为黄河三角洲研究和开发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故城遗址和历史遗迹被称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地下博物馆”,有东周殉马坑、车马坑、古墓群、晏婴墓、孔子闻韶处、古城墙以及齐长城遗址等。盘点黄河三角洲文化构成,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其中,孙子文化、吕剧文化、革命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河海文化等,都是研究和开发黄河三角洲文化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

代表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孙子文化,秉承了齐文化中的兵家文化。今东营市广饶县是被誉为“东方军事学鼻祖”的“兵圣”孙子的故乡。《孙子兵法》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兵家经典,也是一部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世界著名军事谋略作品。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访美时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丝绸精装版《孙子兵法》。2008年4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来访的马来西亚空军司令阿兹赞时又把《孙子兵法》作为礼物赠送对方。一部仅5000余字的兵书为何历经2500多年仍能作为国礼赠送外宾,这充分说明在喧嚣纷扰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孙子兵法》已经不单纯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谋略全书和智慧全书。从孙子文化研究与开发看,1990年以来在广饶县及东营市已经逐渐形成一波高潮:成立了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11次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从2005年至今连续六届成功举办了孙子文化节及孙子国际论坛,并大力开展了孙子文化产业开发;目前,广饶县博物馆、孙武祠、孙武文化公园和孙武文化广场四处景区融为一体,总面积已达到10万平方米,成为颇具规模的文博建筑景点,已经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东营市广饶县有着“孙子故里之争”的滨州市惠民县,这些年在孙子文化研究开发方面也做了堪与广饶媲美的努力。中国石油大学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整合黄河三角洲孙子文化资源,进一步把孙子文化品牌打造成享誉全世界和跨文化交流的拳头项目。

吕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乞讨谋生,许多灾民行乞时多演唱民间小曲以求施舍。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妆演出,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吕剧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和江苏省、河南省部分地区,表演富于生活气息,唱腔曲调简单,通俗质朴,易学易唱,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传统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姊妹易嫁》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产生过《李二嫂改嫁》等风靡全国的现代戏佳作。黄河三角洲是吕剧专业剧团集中的地区,但主要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文艺剧团市场意识淡漠,长期缺乏领军人物和演艺精品,民营演艺团体也满足于“庄户剧团”、“草台班子”的层面和水平。2007年10月,东营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吕剧是山东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大矿之一,如何借鉴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信天游等风靡全国、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中国石油大学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

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革命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这里的垦区根据地是清河平原上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渤海区的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有“山东小延安”之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不仅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战争资源的重要供给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仅1945~1948年,渤海区就输送了18万子弟参加中国人民,动员民工多达82万人次随军支前,抽调了5000余名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这里有无数革命先烈把生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2.6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烈士陵园。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资源景点还有渤海革命纪念园(何坊村)、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组)、寿光牛头镇巨淀湖、宋哲元将军纪念馆(乐陵)、阳信张家集纪念堂(又称纪念堂)、滨城杨柳雪怀周祠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教育,不仅体现了黄河三角洲985万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而且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中国石油大学开展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研究开发,应当着眼于开发资源和打造品牌相结合,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和建设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如同相关地市打造《铁道游击队》、沂蒙《红嫂》和《地雷战》那样打造革命文化品牌。

黄河三角洲曾经沉睡千年,上世纪60年代因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而凝聚了世人的目光,作为“石油科技人才摇篮”的中国石油大学才有了和那场轰动神州的石油大会战、和这场波澜壮阔的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因缘际会。这一切都起源于那黑褐色的,来自数千米地下的,能够滚滚流淌、熊熊燃烧的石油。胜利油田主体部位在黄河入海口两侧,工作范围达4.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8个市地的28个县(区)境内。仅在黄河口地区就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华八井(胜利油田发现井)、胜利广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孤东石油文化景观区、天鹅湖、胜利黄河大桥、丛式井组和海上钻井平台等油田景点。1984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在视察胜利油田时题词:“一步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1987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3000万吨,并连续九年年产原油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由东营出发的“胜利铁军”迈开雄壮的脚步一路向西,在他们身后,黄河尾闾、中原腹地、陕北高原、四川盆地、新疆大漠等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正在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胜利钻井、胜利井下、胜利物探、胜利设计、胜利油建等行业品牌已经誉满国内外市场。胜利人说,这些年我们是循着黄河而上去寻找石油,找到的石油又循着黄河而下送到内地和海边,大河上下有石油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家。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黑色石油部落的一个特殊群落”,一定要把研究黄河能源文化和研究开发“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胜利石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各相关地市已经开始形成一批以地域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东营市倾力打造“兵圣故地”、“吕剧之乡”、“石油之城”、“黄河入海”等文化品牌,大力开发黄河入海口“黄河原生态”民俗,如滩涂台房、摆渡渡口、防汛习俗、黄河移民、渔民生活等底蕴丰厚的文化矿床。滨州市倾力打造黄河文化博览园、黄河文化观光带等旅游品牌,大力开掘沿黄河两岸的魏氏庄园、胡集书会、董永文化主题公园、惠民清河镇木版年画等文化矿床。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品牌种类繁多,节会品牌主要有风筝节、鲁台会、文展会、菜博会、绿博会、花博会、宝石节、奇石节等,文化产品品牌主要有潍坊风筝、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昌乐蓝宝石、唐吾乐器、临朐奇石及红丝石砚等。德州市自古就有“神京门户,九达通衢”之美誉,又是传说中“大禹疏九河”的故地,有表彰大禹治水功绩的禹王亭,也有代表中菲友谊的苏禄国东王墓,还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享誉中外的“杂技之乡”,德州脱骨扒鸡、乐陵金丝小枣、德州大西瓜和德州黑陶等也成了代表性地域文化产品。中国石油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结合各地优势,积极规划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演艺、民俗园区基地、民俗影视创作等文化产业项目,以促进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位于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之一,亦是山东省已建成的六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53.7%,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海滩植被。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鸟类265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白头鹤和大鸨7种,天鹅戏水、鹤鸣鹳舞呈现出一幅幅和谐静美的“鸟类天堂”景象。整个保护区以其原始状态的自然面貌,造就了野、奇、新、美的河口景观、湿地景观、草地景观和海滩景观。与之相连,位于无棣沿海的贝壳堤岛被列为部级贝壳堤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东营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沾化徒骇河城市湿地公园分别被列为部级城市湿地公园,东营、滨州、潍坊、德州几处大型海港和临港经济园区,黄河水体纪念碑和东营观海栈桥、莱州黄金海岸等滨海旅游度假项目等也已展开大规模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提出:“发挥黄河三角洲原生态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项目,在黄河口建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低的度假社区,并争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命名,使其成为全球民间环保论坛的举办地、全球游客生态体验地、著名温带休闲度假地。发挥鲁北生态化工工业园的物质综合利用水平、排放水平已经优于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优势,进一步把其打造成全球排放水平最低的生态工业园,使其成为全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节能减排教育基地。”③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依据“既要发展,又要保护”这一思路,进一步探索发展黄河三角洲滨海产业的思路和方式。

二、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齐鲁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是齐鲁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要结合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部署,以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地推动山东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4月,总书记来山东考察时做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讲话。2009年6月30日,山东省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区概念:在经济区划上,是特定的陆域及其邻近的海域经济空间的总和;在产业领域上,涉及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海外产业;在海陆统筹范围上,包括海陆资源、产业、经济统筹;在发展内容上,是海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山东省9个市、27个县(市、区)而汇入渤海。在沿黄河的城市中,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和聊城,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安、济宁、淄博,留有很多有价值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在大约150万年的黄河孕育生长史上,黄河一如伟大的母亲对齐鲁大地有着生生不息的眷爱。历史发展至今天,山东省内的河流湖泊,尽管只有一条大汶河属于黄河一级支流,但东线南水北调(引江入黄)穿越黄河的关键枢纽在山东境内,黄河对属于淮河、海河、运河等水系的河流,对南四湖、北五湖等湖泊的水源补充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甘甜的黄河水甚至通过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京(北京)、引黄济津(天津)、引黄济淀(白洋淀)等长距离输送辐射造福着广袤的华北地区。

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东文化强省的重要优势。截至2009年底,山东省共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包括泰山及“三孔”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泰山还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在山东境内黄河南北,陆续发现了距今4000~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以泰安市大汶口命名的大汶口文化和以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命名的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留存了几千座墓葬和重要文物,生动展示了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全过程”。④ 2500多年前开始修建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沿岸,东至黄海之滨,依山而筑1000余里,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也将山东半岛大致划为齐文化区和鲁文化区。齐国故都、稷下学宫、车马坑博物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聊斋、陶硫、商埠等历史文化资源是齐文化的宝贵遗产。

与更多体现出变革性、开放性、扩张性的齐文化不同,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重礼、重德、重义、重农、重亲情、重传统,以重视宗法人伦纲常、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为基本特征,其历史文化遗产有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分封“奄”地(今曲阜)建邦称鲁所营造的鲁国故城,以及少昊陵、周公庙、孔庙、孔府、孔林、私学、六艺、周朝礼乐、祭孔大典、颜回庙、孟子及微子墓、邾国故城等。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 孔孟之道成为2000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一部《论语》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治国经典。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不仅是山东特有的知名文化品牌,而且是享誉中国和世界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山东省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联合主办的孔子文化节,1984~2009年连续举办了25届,已经成为一项融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学术活动和科技经贸活动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孔子热、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目前,仅我国在国外开设的孔子学院就达300多所。

与山东境内另外两所著名高校――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在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研究方面尚存差距,其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迄今还是空白。中国石油大学应当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力争率先在中亚、非洲石油国家和欧洲、北美一些有密切教育文化交流的地区实现突破。

以泰山、黄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齐鲁文化孕育、发展和不断发扬光大的地域基因。山东的山主要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艾山、徂徕山、昆嵛山、大泽山、孟良崮等;山东的水主要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泗水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大沽河、潍河以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等,还有“南四湖”微山湖、独山湖、昭阳湖、南阳湖和“北五湖”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扬湖以及济南的大明湖、聊城的东昌湖等,有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七十二名泉和章丘的百脉泉和漱玉泉等。位居“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有史以来就是中国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华夏神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等称号,先秦时就有七十二君登泰山祭天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后世君主大都在登基之初、太平年岁来到泰山脚下举办封禅大典。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为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是:庄严神圣的泰山,2000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华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与黄河流域其他名山一样,山东的名山也承载、汇聚了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除儒家文化长期被尊为“儒教”外,本土的道教全真派发端于渤海之滨的昆嵛山,史载王重阳居此兴道创业,门下有邱处机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其他道教文化还有泰山的泰山娘娘信仰、崂山之太清宫和长春真人以及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蓬莱山的八仙传说。外来的佛教在山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僧朗创建的灵岩寺早在唐代就是“四大名刹“之一,济南、青州、崂山、鲁西南等都有大量佛教文化遗存,泰山、崂山、云门山都是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名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也有广泛传播与分布。中国石油大学应当把中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开放式教育发扬光大。例如中国石油大学6月28日,由中国石油大学与美国的中国人才资源中心联合举办的暑期语言文化培训班开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大所知名高校的34名学员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2010年9月份,美国的中国人才资源中心还派遣10名大学生来石大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对此类“留学生”的教学就不宜死板地放在讲堂上,更应该发挥石大东营、青岛两地办学的优势,组织他们到黄河尾闾、泰山极顶考察观光,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资源的山东民俗文化是山东人文精神的传承载体之一。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其中民间文学与历史传说类有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孝子董永传说、陶朱公传说、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八仙传说、秃尾巴老李传说和崂山民间故事,民间表演艺术有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长岛渔号、鲁南五大调、山东古筝乐、诸城派古琴艺术、唢呐艺术、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秧歌、鼓舞、商羊舞、高跷,京剧、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柳琴、山东快书、二夹弦、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莺歌柳书、山东落子、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皮影戏,聊城杂技、蹴鞠、查拳、螳螂拳、宁津杂技;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类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面人、面花、莱州草辫、石雕、曲阜楷木雕刻、核雕、东昌葫芦雕刻、西关村王家锡雕、木版年画、鄄城砖雕、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有祭孔大典、泰山石敢当习俗、惠民胡集书会、渔民开洋谢洋节、渔灯节、泰山东岳庙会、抬阁;传统医药技艺类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等。⑤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节庆和富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民间礼仪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钱穆曾经说过:“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⑥这不仅是由于在山东大地上、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商圣管仲、史圣左丘明、文圣孔子、兵圣孙武、工圣鲁班、科圣墨子、医圣扁鹊、亚圣孟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这样的文化圣人,更重要的是在民俗的滋养下、在文化的熏陶中由千万个山东人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等。“欲教吾生先知吾乡”,中国石油大学应当摒弃那种“见物(石油、天然气)不见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理念,既教书又育人,让师生既尊贤重道又热爱家乡,人人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君子。

3000公里黄金海岸线、与山东半岛面积相近的“蓝色国土”是山东自然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海岸线从日照市绣针河口往北,绕山东半岛直到无棣县大口河堡,全长30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1/6,居全国第二位。山东半岛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与朝鲜半岛有了贸易文化交流活动,据《管子•轻重甲》载,管仲在与齐桓公讨论与“四夷”的关系时说,“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揆度》还对“朝鲜之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大加赞誉。公元前219~210年,扫平六合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派琅琊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船员数千人东渡海上,后来到了日本,传说徐福出发的港口就是登州港(今蓬莱)。学者刘凤鸣在《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指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全部是胶东半岛沿海的各个渔港:胶东的芝罘港(今烟台芝罘区)、斥山港(今威海荣成石岛)、琅琊港(今青岛胶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出海港口。山东海疆外受黄、渤海的天然滋润,内承齐鲁大地的人文孕育,形成了崇尚创新、追求时尚、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海上山东”建设,昔日“登州海道”终于再现辉煌:山东半岛拥有了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群”――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港口城市,拥有了黄河流域惟一保税港区:青岛保税港区。作为龙头城市的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石油大学应努力发挥青岛、东营两个沿海校区的区位、科研优势,在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捷足先登、后发先至。

2009年是共和国一甲子的纪念年,也是山东的文化改革年,文化、体育、出版、演艺等方面从体制到经营都有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迈出了极大的步伐。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齐鲁文化资源丰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历史传承看,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资源;从文化形态看,有丰厚富集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地域构成看,有名胜众多、分布广泛的陆地文化资源,也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一点是黄河经济带十省区所独具的)。齐鲁文化理应进一步打响自己的文化品牌。具体来说,要重点打造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水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齐鲁出版传媒、新兴文化产业十大文化产业品牌,以文化名牌产品带动、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实力。中国石油大学在能源文化研究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山东是黄河流域也是全国能源资源大省,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境内,全省原油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半岛周边海域(渤海、黄海南部、东海大陆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将是人类发展的一次能源战略大转移。来自里海、中亚、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西部石油之路”,即将与“东方海上石油之路”实现历史性对接。中国石油大学应当在不同石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有较大建树。

三、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三个层次――黄河流域及辐射区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三个层次是黄河流域及辐射区文化。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以发扬和光大黄河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加速推进和尽快实现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在内的黄河经济带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两端。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约100万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居住,有距今大约180万年的旧石器早期文化西侯度文化遗址,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98万年的猿人下颌骨、牙齿和头盖骨化石,后被定名为“蓝田人”。 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有3000多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夏王朝立国(公元前21世纪)一直到北宋,绝大多数王朝都是在黄河流域建都。其中,西安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为11个朝代的都城,历时长达千年。洛阳自东周起,东汉、曹魏、隋、唐、后梁、后周等9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九朝古都”。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址的集中程度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著名的古人类遗址有西侯度遗址、蓝田猿人遗址、河套文化遗址、水洞沟遗址、大地湾遗址、仰韶遗址、半坡遗址、西水坡遗址、马家窑遗址、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自夏以来的古城址、古墓葬、塔寺庙观、石窟摩崖在黄河岸边星罗棋布。著名的古城址有殷墟、周原沣镐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统万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北宋东京遗址、潼关遗址和平遥城墙等。著名的古墓葬有黄帝陵、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五陵原上的西汉帝陵、昭君墓、司马迁墓、洛阳邙山上的东汉帝陵、东阿鱼山曹植墓、关中18座唐陵、北宋皇陵、西夏王陵和成吉思汗陵等。著名的塔寺庙观有一百零八塔、海宝塔、五塔寺、宝塔、大雁塔、小雁塔,塔尔寺、瞿昙寺、拉卜楞寺、同心清真大寺、法门寺、大兴善寺、兴教寺、香积寺、玄中寺、双林寺、广胜寺、普救寺、晋祠、后土祠、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灵岩寺,伏羲庙、五当召、楼观台、白云山庙、解州关帝庙、永乐宫、济渎庙、黄帝太初祖庙、岳飞庙、嘉应观、岱庙等,著名的石窟摩崖主要有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清凉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贺兰山岩画、红石峡摩崖碑刻等。⑦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与黄河如影随形。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盈着汉唐气象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主要因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与西域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汉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条连通了古代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国家的交流与贸易,实现了黄河文化和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文化交汇融合的神奇大通道,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申遗的还有由黄河母亲孕育而诞生的著名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等。截至2009年底,黄河流域九省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 处,加上备选名单,几乎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半壁江山。在国务院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其中九省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有41座,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1004 处之多。开掘、研发这些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责无旁贷,从教学科研价值上讲,也与开发黄河流域石化能源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意义。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奇丽壮美的自然文化资源。名山有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崆峒山、贺兰山、六盘山、阴山、恒山、五台山、吕梁山、秦岭、华山、嵩山、泰山等,名胜有黄河源头、扎陵湖与鄂陵湖、青海湖、孟达天池、响沙湾、乌梁素海、壶口瀑布、三门峡与小浪底、郑州黄河游览区、水泊梁山和黄河入海口等。⑧ “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劈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后,又在广袤平坦的华北大平原上“堆积”成一道区分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流过白雪皑皑的雪山,流过黄沙漫漫的沙漠,流过蜿蜒曲折的峡谷,流过绿浪无边的原野,千回百转而一往直前。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揭晓,泰山以“华夏的图腾”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青海湖以“陆心之海”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黄河壶口瀑布以“万千气象一壶收”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之一,黄河晋陕大峡谷当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若尔盖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巴丹吉林沙漠和鸣沙山月牙泉、沙坡头入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川西高寒草原、祁连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纵览黄河流域,堪称“中国最美的地方”的名山胜水不胜枚举:以青海藏民眼中的“祖宗之山”阿尼玛卿山为例,当地称为玛积雪山的阿尼玛卿山脉主体有18座高于5000米的山峰,有30条现代大型冰川,海拔6282米的雪山主峰玛卿岗日山顶终年积雪;九曲黄河怀抱阿尼玛卿东端在青甘川交界处形成“黄河第一曲”,山下有千年颂扬的唐蕃古道和被称之为“天路”的青藏公路和铁路,有享誉世界的《格萨尔》史诗和青海热贡艺术,有异彩纷呈的众多苯教寺庙和成千上万藏族同胞。再以曾两次考察过的黄河壶口瀑布为例,那是大自然上百万年的杰作――在晋陕峡谷中,万里黄河至此从300多米的河宽骤然收束为50多米,奔腾的黄河从狭窄的河槽中倾泻而下,一直跌入30多米深的谷底,惊涛怒吼,声震十里。古往今来描绘讴歌壶口瀑布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算得上汗牛充栋了,其中最好的还要数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因为它是由黄河壶口瀑布孕育诞生的、中华民族危难岁月广大热血青年炎黄子孙奋起挽救国家危亡的《第九交响曲》。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在研究黄河岸边那些“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景观时,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开发蕴藏其中的文化、哲理和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无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并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分别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中国总共涉及26项,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蚕桑丝织技艺、《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14项发源于黄河流域并与之息息相关。包括正在公示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内,目前我国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1377项,其中涉及黄河流域九省区就有近千项之多。上古时代产生的很多神话传说,著名的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全都诞生在黄河流域九省区。除汉族传统节日外,藏族雪顿节、羌族瓦尔俄足节、热贡六月会、民间社火、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敖包、祭孔大典以及藏、回、蒙、羌、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各少数民族婚礼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民俗民风。以蒙古族为例,马头琴声和长调民歌上千年来在草原上广泛流传的天籁之音不知道征服和陶醉了多少人;草原那达慕上的骑马、射箭和摔跤比赛,一代代传承着游牧民族“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的尚武精神;被称为“马背上的婚礼”的蒙古族婚礼。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黄河两岸的鄂尔多斯和乌拉特婚礼了:人们在晚霞里唱着幸福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扬鞭策马向新娘家的蒙古包驰来。在经历了盛宴、歌舞和“哭嫁”、“抢亲”后,第二天,在惜别的《送亲歌》歌声中,送亲和迎娶的人们竞相策马向新郎家驰去。这传递蒙古人幸福的鄂尔多斯婚礼上的歌声,如同鄂尔多斯成陵(成吉思汗陵)大殿里的圣灯,世世代代绵延传承,历经780多年仍然没有熄灭。应该指出,由于多年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和保护不足,这些“民族记忆的背影”有些已经渐行渐远,有些已经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湮灭。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与黄河流域其他著名高校,如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等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研究、开发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做出不懈努力。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上黄河治理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中,黄河水利委员会是惟一担负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度、直接管理下游河道及防洪工程等任务的流域机构。⑨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四次加固修筑了长达1451公里的黄河下游两岸大堤,重修改建了下游险工134处,坝、垛、护岸5248道,并修筑了北金堤、东平湖和南北展宽区等下游防洪分凌工程,使得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堤防变成了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初步治理面积18万平方公里,已经修建大中型支流水库180多座、淤地坝11.2万座,塘坝、涝池、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400多万处,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1.5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黄河水电、水利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干流已经建成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天桥、三门峡和小浪底12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700多万千瓦,使万里黄河成为国家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同时,兴建和扩建了青海湟水灌区、甘肃沿黄灌区、宁夏灌区、内蒙古沿黄灌区、山西汾河灌区、陕西关中灌区、河南山东沿黄灌区等,引黄灌溉面积从1200万亩增长到1.1亿多亩,并提供了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的生活、工业用水,实施了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为弥补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战略举措――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可逐步构成以“四纵三横”的总体布局,形成我国巨大的水网,基本可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一项项前无古人、宏伟浩大的工程,不仅从规模上让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等相形见绌,而且让全世界人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敬意。60年来,黄河安澜并造福中华民族和沿黄群众,黄河水利委员会功不可没!但与大规模治理黄河的贡献相比,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文化研究开发方面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黄河文化研发,黄河水利委员会具备天然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和河域高校应当借重各方面优势,在开掘和打造一条“人文黄河”的施工中力争主导和领先。

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的黄河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在青岛召开。目前的黄河经济协作区成员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十省区十二方组成,其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1/4。2009年10月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指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部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陆路交通建设规划方面,胶济铁路西延至山西、陕西、宁夏成为国家干线的修建,青太铁路客运专线的修建,菏泽向西南方向的开封、兰考连接陇海铁路的铁路专线的修建,泰安向西连接豫北地区、晋南地区的铁路专线的修建,青岛至日照再到连云港的铁路修建,黄大铁路修建,青银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日南高速公路修建等大多已完成或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胜利通车,的经济与黄河经济带各省区愈来愈密不可分;与此同时,连接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的高速公路网也已全线贯通;国家铁道部在新疆开工建设的10条铁路和兰新线第二双线铁路的建设,以及中国与相关国家口岸连接工程竣工,使得东起日照港、青岛港、江苏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新亚欧大陆桥”即将形成。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千百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黄金走廊,一定能够再现和超越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地处黄岛,黄岛及周边的胶州湾西海岸被誉为青岛的“浦东新区”。青岛港、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城、凤凰岛旅游区、胶州湾跨海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等都日新月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石油大学身处未来青岛新经济文化中心,深切感受着万里黄河之“龙头”在自己身边“跃入”浩瀚的海洋,理应在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处找到自己的位置。

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石油资源和石油产业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石油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也从黄河流域开端。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了天然气从地下冒出水面而燃烧的文字记载。到了秦汉时期,在今陕北、甘肃、四川等地区就已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逐渐将其广泛利用于照明、燃料、、涂料、防腐和医药。流域内发现石油最早的地区――鄂尔多斯盆地,有中国开采历史最悠久的三叠系延长油田,北宋时期陕北延长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油井,1905年,清政府拨款筹办延长石油官厂。1907年9月,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油苗露头处钻成延1号井。1960年,石油工业部在盆地西缘的马家滩、于家梁、李庄子等地获得工业油流从而形成盆地第一个油田――延长油田,会战后形成了以马岭为中心的另一个油田――长庆油田。1961年4月,石油工业部在东营构造华8井获得工业油流,打开了华北平原石油勘探的新局面。1962年9月23日,营2井日产原油555吨,成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这就是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的来由。1965年3月,位于垦利县胜利村一带的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得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后九二三厂改名胜利油田。1991年,原油产量达到3355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1975年7月25日,位于东明濮阳附近的濮参1井开钻,9月7日,钻达井深2607米时突然发生井涌,原油从井口喷涌而出,这口井成为中原油田的发现井。目前,中原油田原油、天然气年生产能力分别为375万吨和12亿立方米。此外,青海油田是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四川油气田的天然气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祁连山下、戈壁腹地有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油田,天山脚下、大漠深处重新崛起了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的克拉玛依大油气田,新发现了年产油量2000万吨、被称为“中国石油的希望”的塔里木油田。黄河经济带堪称一条世界级的石油地带、煤炭地带和新兴能源地带。亨利•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今日的中国要想摆脱石油的控制,未来几十年间,西出中亚、东进大海是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和突围的方向。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以黄河文化为纽带,联合国内石油院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联合国外石油院校,继续举办国际性石油论坛并汇聚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石油和新能源战略研究方面力争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

黄河文化篇4

地缘是晋陕蒙文化圈形成的天然因素

形成这一文化圈的根本原因是地理环境决定的。这一文化圈的大致范围:东至吕梁山,西至陕北西界,北至大青山,南至延安黄龙山、吕梁石楼山一线,而中心地带则是黄河两岸。由于东有吕梁山阻挡,西北有毛乌素沙漠阻断,南有黄龙山、石楼山横隔,北有沙漠与河套隔绝,因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在这里,滚滚黄河不仅没有阻隔两岸人民的往来,相反,他们发明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渡河工具,如木筏、木船、桥梁等使两岸交流不断。两岸人民在黄河上打鱼、引水、捞河柴、捞河炭、引河灌田、打石造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活形态。 在血缘上,黄河两岸人民从古至今互相通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生活上的互通有无,使黄河两岸形成了一批有名的市场集镇。从战国开始一直到清代形成的陕宁蒙晋黄河粮油商道,带动黄河两岸形成一大批商贸集镇。晚清时期山西黄河沿线从南到北有石楼县、临县、兴县的永和关、三交镇、军渡、孟门、碛口镇、丛罗峪、罗峪口、黑峪口及忻卅I的河曲等。陕北黄河沿线从北至南有府谷、延水关等农贸市场大集镇。黄河由此成为黄金水道。绥德、吴堡、柳林、碛口、吴城、汾阳也因此成为重要商埠。

从古及今不断的战争使这里留下来一大批战争遗存,从而形成了特殊的战争文化景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成立的晋绥陕甘宁边区联防部队,实行跨区域统一指挥作战,边区军民奋勇杀敌,吕梁山成为延安坚固的屏障。

历史原因促使“晋陕蒙”文化圈进一步形成

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时期,这里已经具有了鲜明的草原文化特征。在晋陕蒙黄河两岸都发现了兽首与铃首及匕、刀、剑、勺等器物,反映了这一区域的先民共同创造了草原青铜文明。 在春秋战国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又在这一区域相融相交。这一时期陕北、内蒙古南部至晋西北都是林胡、娄烦等游牧民族所居。晋文公开西河、攘夷狄,率先占领了陕北上郡之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设上郡并任李悝为上地守,任吴起为西河守,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治理。到赵武灵王时,征林胡、娄烦,迫使林胡王献马西河,并率先在北方设了边郡。山西吕梁的三川河流域地处赵魏秦三边,农业得到开发、边贸繁荣、市场兴旺,特别是蔺、离石成为赵国北疆造币中心。 从汉代开始,这里为同一行政区域,对文化的互相影响渗透产生了巨大作用。西汉时在全国设36郡,其中并州西河郡(治今内蒙古东胜)设36县。其范围大致与本文所述晋陕蒙黄河文化圈相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陕蒙地区尽为北方内迁的南匈奴居住地。从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起到公元140年西河郡南迁离石,位于蒙古草原南部的南匈奴大量内迁。南单于庭设在离石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到公元304年刘渊在离石起兵建匈奴汉国时,陇东、陕北、晋西北的胡人立即归附。到后来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城建大夏国时,仍向河东发展,曾在今吕梁的石楼县、交口县一带设吐京护军达8年之久。从南北朝晚期直到初唐,离石稽胡人刘萨诃厌战传教的主要地域即是胡人聚居的8个州,其范围也在晋陕蒙黄河文化圈内。这一次民族大融合成为晋陕蒙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基础。

到了宋夏辽金元之际,这里为边防重地,晋西、陕北为同一军事区域。山西的石州定胡县(今柳林县孟门镇)一直跨河而治,统辖着陕北的吴堡、佳县一带。后来宋与西夏对峙加剧,朝廷又升佳芦寨(今陕西佳县)为晋宁军,由河东路经略,并又翻过来管辖石州的临县、定胡县等地。实际上当时陕北、吕梁已成为一个行政区域。

明清时期,移民及晋商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晋陕蒙文化圈的形成。明初,政府实行的“移民就宽乡”政策,推动这一区域居民进一步融合。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吕梁地名普查情况看,吕梁市山区9县中有260多村居民祖先从洪洞移民到陕北后,因天旱地瘠,难以生存,又自动移民到黄河以东的吕梁山区。因此。他们说“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来”。到后来,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民屯、商屯”的大垦荒政策,晋陕蒙一带连片荒田被垦种,自永宁(离石)至延绥(绥德)无尺寸不耕。垦荒浪潮一方面形成了一时的民富粮多、安居乐业,但却造成了这一区域赤地千里、童山秃岭的相同地貌景观。清朝在归化城土默特大规模圈地垦田,建设“大粮地”。粮食满足当地军民所需并有剩余,于是出现了两条重要的粮油商道:一条是内蒙古顺黄河而下到山西临县碛口的水上商道,路线是,内蒙古的磴口一包头一托克托一河曲一碛口;另一条是陆路商道,路线是,碛口一离石一吴城一汾阳一太原,全长1000多公里。晋陕宁蒙黄金商道兴盛200余年,带动繁荣了黄河两岸几十个贸易集镇。

晋陕蒙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共同的语言文化。从语言的角度讲,这一区域人们的发音方法、音调色彩、语意的内容、语音的风格,甚至动作语、姿势语是基本相同的。如谚语、俗语、谜语、绕口令、咒语、誓言、祝词、打招呼用语都是大同小异,因而互相之间语言交流没有障碍。同时在这一区域的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言古语,像语言活化石一样可以揭开古代文献及古人创造语言的许多谜底。 共同的民情风俗。在风俗民俗方面,其民间信仰行为大都是多神崇拜者,“进庙就烧香,见神就叩头”,都相信万物有灵,都崇拜天地、山川、日月。在生活习俗方面,人们所从事的行业、居住的形式、创造的工艺品、所使用的历法完全相同。节庆方式、红白喜事、娱乐形式、游艺活动,包括过去在农闲连阴雨天,乡间盲艺人说“三弦”书,集会喜庆请戏班唱晋剧,春节闹秧歌,春风打秋千等都是相同的。在有形的物质民俗方面,这一区域绝大多数以砖石土结构窑洞为主,而牛马驴圈又多为马架房。民间艺术包括剪纸、刺绣、年画、玩具、面塑、纸扎等。

共同的民间艺术。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是大同小异,特别是民歌民谣、民间音乐基本相似。如抗战时,由于延安聚集了一批文艺人才,从而把这一带的民歌创新编演成轰动至今的“陕北民歌”。其实这些民歌也是晋西北、内蒙古南部的民歌。如《信天游》《捣蒜苔》《大红果子剥皮皮》《天上的乌白》《骑白马》《推炒面》等就是如此。在民间音乐如闹秧歌,从活动的形式、内容,鼓乐的节奏、曲调等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活动,把晋剧(中路梆子)推广到这一范围,成为晋陕蒙人民共同喜欢的剧种。

晋陕蒙黄河文化圈的前景

晋陕蒙黄河圈山水相连,目前各区域都奠定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未来发展的愿望迫切要求三地人民应当站在共同发展的高度,站在提高区域文化经济竞争力的高度,加强合作、互通有无、推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晋陕蒙黄河金三角文化圈”。

打造具有晋陕峡谷、黄土高原特色的文化大产业。如依托共同的黄土地、黄河峡谷景观,组织具有全国带动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大赛。如“黄土风情民歌大赛”“黄河漂流龙舟竞渡比赛”等。

黄河文化篇5

关键字:黄帝;时代;河洛;文化

一、黄帝及其时代

海内外华人大多自诩是黄帝的子孙,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这一虔诚的信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坚强纽带。但对于这一”共主”,以往学界多作为传说来看待。这一观念的产生,则源于现有史书对黄帝记载的语焉不详及诸多记载的前后矛盾与不一致,加之今人所能读到有关黄帝的事迹,并非直接从先秦典籍古字中所得,多是移译传抄,故对黄帝真实性的存疑也理所当然。幸而大地无秘藏,随着考古的发现,从而得以解决这一疑问.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铸造的“陈侯因敦”的出土,其上铭文中有关黄帝的提及可与现存史料相互佐证,表明史料的可贵且可信。

既然黄帝是真实的,但何以有关其记载却多有矛盾之处,诸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氏,生黄帝炎帝”,《帝王世纪》又称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孙昌意之子高阳为颛;《史记秦本纪》又称颛之孙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这些典籍中有关黄帝的几百条记录可谓是矛盾重重.首先黄帝炎帝既同为少典之子,就不可能过五百余年后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其次,颛为黄帝孙,女修又是颛孙辈,女修的儿子又娶黄帝的姊妹女华,这是决不可能的。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些问题或矛盾?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对其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即黄帝既是一个人,亦是一个族或部落.黄帝的名称具备双重意义,其部族的名称与族的历代首领或领袖的名称是一致的。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一认知的。黄帝是一个部族及其首领的世袭名号,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若干代人,是世代相传的,直到该名号被其它名号代替为止。黄帝时代亦即自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至颛执政。黄帝时代的大致年代,笔者亦赞成许先生的推断,即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其早期距今约四千二百年左右;夏以前是尧舜时代,对应考古学文化为龙山文化;尧舜之前为颛帝喾时代,属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五千年到四千二百年间;再之前即为黄帝时代,属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到六千五百年间,其间华夏大地有许许多多的部落部族或小的酋邦王国,即"黄帝有万诸侯"。正是由于黄帝部族煊赫的地位及战绩,将当时众多的部族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并创造出众多的灿烂文化.因此将黄帝作为其时代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共祖",亦是理所当然。

二、黄帝活动的范围

黄帝其人,既得证实并非汉代传译的先秦古史所虚构,而是由2350年前的战国中期之人(齐威王)所铸记,并多见当时人对黄帝的载述,则有关黄帝的事迹就非全然乌有。因此,可从先秦古籍摘译勾画出的黄帝行踪,对应当今的地理位置,便可得到时空概念。

1.有熊:黄邑,学者称其地在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西北,此处有黄水,出于有熊山之黄泉,黄帝是因居于黄水而得名。按新郑县西约60公里处,是今中岳的嵩山地区。

2.大隗具茨山:钱穆著引《水经注》考称,在新郑西南20公里有大隗山,今名具茨山。按读《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的语气,具茨山应是大隗山的支脉,所以黄帝向牧马童探路,既问具茨之山,又问大隗之所在。

3.襄城:在今新郑西南约60公里,黄帝应是迷路跑过了头才到此地。

4.洞庭湖: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从新郑南下约600公里。

5.阪泉:钱穆著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考称,其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隅河曲的盐池解县东境,该处有蚩尤村。

6.涿鹿:钱穆著考称与阪泉相近,在解县之西约12公里处。

7.空同:即崆峒山,钱氏《黄帝故事地望考》称在河南省中部的临汝、许昌、禹县及密县之间,不在陇山之西;其与大隗具茨山及襄城接壤,都在河南省中部,而位于有熊(新郑)之西。

8.赤水:在昆仑山下,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云:“赤水出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地在陕西省宜川县之北,是知黄帝游踪到过陕北。

9.昆仑:按昆仑山是中国最大山脉,西起新疆省葱岭,向东横贯以至海滨,长达4000公里左右;其中昆仑东北走为祁连山(在甘肃省)、贺兰山(在宁夏),绵延至阴山(在内蒙古),正属河套地区。黄帝既游陕北而登上昆仑之丘,便应是到了阴山,然后向南返回其都,甚为合理。

10.青要山:洛阳新安境内,《山海经中次三经》云:“敖岸山又东十里,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惮渚……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此言黄帝的秘密居所在青要山,北面是黄河弯曲处,畛水从山中北流注入黄河,与今地望一致。

上述地理脉络,大多出自2300年前的《庄子》一书所载,比较齐威王铭记其高祖黄帝,约晚50年左右,而当时传闻的黄帝活动范围,应该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北到山西,经陕北,登内蒙古河套北的阴山;向南到湖北和湖南交界,在南北来去约1500公里的区域内。晚于庄子约250年后,汉武帝时司马迁记述黄帝的活动范围,则是东至于海,西至空桐,南至长江,北至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约相当于现今的河南、山东、甘肃、两湖及河北等省,南北东西方圆皆1500公里的范围,但都城已改迁涿鹿。此涿鹿的注解颇为分歧,本文不作详谈。从中不难看出,两种记述虽略有差异,但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即黄帝活动范围的中心是河洛地区。

三、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

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以往的文献多有记述,然学者们对有关记述黄帝时代的文献的看法多有不一致,有的认可,有的不认可,有的只认可一部分,有的则半信半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以文献为线索,现代考古资料为证据,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就可证实黄帝时代是我国文化创造的第一个大繁荣、大昌盛的时代,是形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时代。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陶器的创造。《物原》载“轩辕做碗碟”;《古史考》载“黄帝时有釜甑”;《列仙传》载“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陶器的发明创造,根据考古发现,早在黄帝时代以前很早就已出现了,最早出现陶器的年代可能最早到距今一万年。但是直到仰韶文化,亦即黄帝时代,陶器的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陶器的种类出现了大的繁荣,不仅有《古史考》《物原》中提到的釜甑碗碟之类,还有陶壶,陶罐、陶钵、陶盘和尖底瓶等,甚至出现了管理陶器生产的官员“陶正”及彩陶。文献记载烧陶出“五色烟”即可能是烧制彩陶时的一种曲折反映。彩陶的出现是制陶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反映了制陶技术的提高,也折射出彩绘艺术的出现和化学试验与科学选择的萌芽。

2.服饰文化的创造。《易系辞传》载“黄帝……垂衣裳”。《世本》载“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宋衷注:“伯余、胡曹皆黄帝臣”。《竹书纪年》载“(黄帝)初制冕服”。表明黄帝时代的人们已脱离了衣兽皮挂树叶的时期,不仅开始着衣服,而且开始有了代表身份地位的冠帽。《淮南子汜论训》载“伯余之作衣也,g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仰韶时期陶器上布纹,稀疏程度正如文献所言,经鉴定也确属麻布。另《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这就是讲黄帝时代已饲养家蚕并用蚕丝织布作衣。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家蚕茧遗迹和陶塑家蚕俑。这就表明黄帝时代的人们,不仅穿着麻布衣服,而且还出现了更高档次、更舒适的丝织衣物。

3.铸铜及生产、生活、交通工具的创造。《管子地数》中提到黄帝采金(铜),蚩尤用铜制器。另在今灵宝境内有黄帝铸鼎升仙的传说,有铸鼎原,黄帝陵等。传说原本难以确认,不过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铸铜遗渣,在甘肃距今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中发现有铜器,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也发现距今六千年的青铜和黄铜。这些均证明在黄帝时代已开启了铸铜文化的序幕。

《世本》里提到“雍父作臼”,“雍父作杵”、“挥作弓”、“夷牟作矢”、“垂作耒耜”、“垂作”、 “垂作缛”、“共鼓、货狄作舟”等。据宋衷注雍父、挥、夷牟、共鼓、货狄等人皆黄帝臣。在仰韶文化前,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是石磨盘、石磨棒,黄帝时代杵臼的出现则更为进一步;弓、矢的出现当在黄帝之前,挥与夷牟作弓矢当是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对弓矢进行了改进,使之效能更加突出。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均普遍发现石矢、蚌矢和骨矢。

耒、耜、、缛等都是农具,在仰韶文化各遗址中均有发现,体现了黄帝时代农业文明的昌盛。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船形陶器,证明了“共鼓、货狄作舟”的记载。《易系辞传》载黄帝时“夸刂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当时的船当为独木舟。此外,未见于文献而在考古中发现的工具有斧、锛、铲、刀、镰、凿等。

4.建筑的创造。《帝王世纪》讲“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虽说在黄帝以前人们已会营造房屋,但基本上是窝棚式的半穴居房址,到了仰韶中晚期,即黄帝时代,人们营造的房子不仅有半地穴式,也有地面建筑,由圆形,方形的房子。房子已经会主柱架梁,墙壁是木骨泥墙,室内一明两暗,这种房屋建筑模式,奠定了五千年以来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基础,是中华民族建筑的鼻祖。另外代表中国古建筑技术最高、水平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楼阁,在黄帝时代就已出现。《竹书纪年》上记载“黄帝建十二楼,六十年凤凰巢于阿阁。”不仅如此,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前堂后屋”的大型建筑,是进入王朝时代“前朝后寝”建筑的祖型。尤其是在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发现了占地四百平方米的“四阿重屋”大型建筑。阶级社会的王宫建筑格局竟出现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二)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造

1.形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及贫富分化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早期是群婚阶段,逐渐才出现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实行族外婚、对偶婚。氏族的性质开始是母系,后来才发展为父系。黄帝时代则完全确立了父系氏族社会的主导地位。在黄帝时代范围内考古所发现的众多遗址中,均发现有成排的小房间,有些房子内有自己的生产工具、粮瓮、粮窖、灶塘等,显然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形象。墓葬则是另一佐证。在遗址中所发现的墓葬,基本上都可分成大、中、小三类,墓葬随葬品的悬殊,表明贫富分化已走向极端;而男女合葬墓,普遍是男左女右,显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实例。1996、1997年在黄河岸边所发现的妯娌、寨根遗址即是黄帝时代社会形态的典型例证。这时的社会已不再是原始共产社会的模式,而已是贫富分化突出的阶级社会。

2.形成酋邦王国。氏族根据需要联合为部落,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有些部落联盟则发展成部族,甚至变为酋邦王国,这是世界个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史记》提到“黄帝时有万诸侯”,“征师诸侯”,这里的诸侯指的或是部落联盟,或部族、或酋邦王国。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当时都有可能存在,皇帝则在当时形成一个大的部族,并且组成了酋邦王国。《史记五帝本纪》指出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集解》引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引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正义》说:“四人皆帝臣也。”《管子五行》说:“皇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皇帝不仅有六相分管手工业、农业、军事和司法,手工业内部也有分工,宁封是陶正,雍父分管做农具,伯余与胡曹分管衣服。仓颉是吏官,伶伦是乐官,容成是负责天象历法的天官,羲和、常仪等则是参与制定立法的专家。从上述来看,黄帝决不是一个孤立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庞大的领导集团的国君。远古时代的部落达不到,部落联盟也达不到,只有发展到酋邦王国阶段才有这种可能,即黄帝只有是酋邦王国的世袭领袖,才能过做到叱咤风云,纵横中原,成为煊赫一时影响万代的伟大的神话式人物。

3.军事文化的创造。贫富的分化、阶级的出现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部落之间、城邦之间的矛盾催化着战争的产生。《商君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史记五帝本纪》则谈得更为具体,“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逐禽杀蚩尤。”这些记载则说明了一个显要的问题,即黄帝时代随着贫富的分化、阶级的出现而发展到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阶段,从而催生了军事文化的发展。《风后兵法》、《力牧兵法》、《鬼容区(大鸿)兵法》等的出现,当是其时代军事发展的必然结晶和产物。

4.绘画与雕塑的创造。《世本》载:“史皇作图”,宋衷注曰:“史皇,黄帝臣也.。图为画物象也。”张澍粹注引《易通卦验》称“轩辕子苗龙,为画之祖.。”“画物象”在早期当用于记事,逐渐从记事中分离而发展成为绘画。黄帝之前则无绘画的记载,而黄帝时代仰韶文化,其彩陶绘画可以说举世瞩目,其内容有动物、植物等,由早期象形逐渐发展为抽象,直至大量出现几何图案的彩绘。关于雕塑,文献中尚无确切记载,但是在考古发现中确是相当丰富的。形态优美的陶器和各类装饰品都归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此外在仰韶文化中发现有精美陶鸟、陶壁虎、陶人头、陶鄂鼎,在龙山文化中则发现兽行k,鸟形k 和玉龟等。

5.音乐的创造。《世本》说:“黄帝乐名咸池”,《史记乐书集解》引郑玄曰:“黄帝所做乐名,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帝王世纪》说:“黄帝损庖羲之瑟,为二十五弦,长七尺二寸。”“咸池”的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当时的瑟在目前的考古中尚未能发现,不过仰韶文化中发现有陶筒鼓,龙山遗址中发现有鳄鱼皮鼓。《世本》又说:“黄帝使伶伦造磬,”仰韶文化中虽未发现石磬,但发现许多带孔的石器都可作为打击乐器,而龙山文化中石磬已相当成熟。仰韶文化中还发现有吹奏乐器陶p。此外,在仰韶文化之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发现有距今七、八千年的七音骨笛。由此可以推想黄帝时代的音乐水平。

6.文字、八卦与天象历法的发明创造。《世本》说“沮诵、仓颉作书。”宋衷注“沮诵、仓颉为黄帝臣。”《韩非子.五蠹篇》、《淮南子.泰族篇》以及许慎《说文体字》等史书,均认定仓颉为初作书者。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不少的陶刻划符号,大多数学者已公认为是原始文字。《帝王世纪》说“庖牺氏做八卦,神农重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广而申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周易》目前尽人皆知,已形成易学热。易学涵括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哲理,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水平。黄帝时代的八卦在考古中已有发现,海安青墩遗址中发现距今六千年的重卦,有学者把八卦的源头推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发现龟壳中装有小石子 ,这是占卜的工具;浙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卜骨,证明黄帝时代已出现占卜。《竹书纪年》载“(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作洛,赤文翁篆字以授轩辕。”这里的“河图”“洛书”即是古代的天象历法,又与八卦密切相关。《史记历书》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月,于是有天地神祉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索隐》引《世本》《律历志》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数作算术,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这段话则指出黄帝时重视天象观察,为定星历而设有专职官吏,容城所作《调历》则涵括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结合考古发现,在凌家滩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的玉板龟书八卦图,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座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时期大墓,墓 圹南圆北方,反映了当时已出现了天圆地方盖天说理论;在墓主人左右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天文学家认为是对天体“东宫”、“西宫”的认识,也正是对历法中春分秋分的认识。

四、结语

从上述的逐层论述中不难看出,黄帝及其时代是确实存在的,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活动的范围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黄帝时代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黄金时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阶段,是文化大创造,大繁荣阶段,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根基。黄帝时代可称为河洛文化的源头。

注释:

①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页479。(1933年)

②晋皇甫谧:《帝王代纪》之说,及钱穆:《史记地名考》(后文简称“钱著”)。(1968年)

③钱穆:《古史地理论丛》,页134。(1982年)

④《庄子郭象注》,“天地”第十二,卷五,页3。

⑤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页791。(1931年)

黄河文化篇6

1.1人员的素质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黄河防汛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由于知识技能培训不同步,使得许多从事防汛管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意识不强,操作技能掌握得不熟练,仍停留在打印报表、统计数据、储存信息等简单的程序应用上,计算机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1.2重“硬”轻“软”

目前国内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规范”的问题突出,黄河系统的状况也基本雷同,重“硬”轻“软”情况严重。部分防汛管理单位只重硬件设备配置,却轻视推广应用,远远没有发挥出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强大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主要表现在:一哄而上建网,“有网无数据库,有数据库无内容”的现象严重;轻视基础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分类、研究等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造成网络建设遍地开花,网上数据库内容大体雷同,新闻及简单信息类数据居多,有研究深度的专题数据库和有水利特色的数据库很少。

1.3信息开发利用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

实行防汛信息化管理后,尤其是随着“数字黄河”的提出,各单位对防汛信息化、电子化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如在进行软件开发时要使开发出的整个系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具备什么功能,心中无数;加之软件开发人员往往并不熟悉防汛业务,防汛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的职能还不十分协调,使得防汛管理软件的开发不系统、不规范,仅局限于处理自身的局部业务,而很难满足整体、特殊和长期的需求,存在与实际工作脱节,甚至碰撞,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财、物的浪费,限制了电子化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也很难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1.4电子信息有待系统化

防汛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密不可分。但是我们开发的管理系统有多种,各自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如水情系统、工程管理系统、防汛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缺乏信息交换,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使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也造成了重复建设。

2几点建议

2.1注重统一管理

提高防汛管理现代化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手段的前提下,管理就成为决定性因素。科学严格的管理,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强化管理即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以科技防汛为指导,通过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战术,逐步实现防汛现代化管理。

2.2加强职工业务培训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终生教育的发展,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种培训不仅包括单纯的技能业务培训,还包括后续学历的攻读和深造。通过开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和鼓励职工结合本专业进行深造,将有助于广大黄河防汛管理工作人员迅速、准确、全面地掌握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最先进的技术理论,从而更好地为黄河防汛服务。同时,职工业务培训也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能普遍提高干部职工整体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

2.3增强安全意识

计算机及其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与效率的同时,也以其传播速度快、易复制、易泄密、难补救等特点给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为此,必须增强网络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安全机制和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内容,规范每台计算机的使用权限。同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拒绝非法用户的侵入,防止用户越权使用,以保护数据资料的安全。

2.4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化配置

黄河文化篇7

关键词:冲淤;水文;海域

黄河口至小清河口地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近几年该区域的海域开发的力度逐年增大。为了科学开发黄河口至小清河口地区海岸和海域资源,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和冲淤变化非常重要。

1 水文特征

1.1 气温

该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内气温差较大。

1.2 风

本区常风向多为SSE~SE,强风向为NE向风,强风多发生在春、冬季。该区累年平均风速为4.1m/s。该区强风向为NNW和NE。最大风速为28m/s,为NNW向大风。

1.3 地貌

本区为冲积海积平原,以海积为主,河口区浅滩宽阔平坦,近岸多为盐田和养殖区,多有石堤护岸。本海区近岸底质自上而下分为泥质粉砂、亚粘土、粉砂、亚粘土,上部为海相沉积,下部为陆相沉积。

1.4 潮汐及风暴潮

该区域潮汐性质均属于不规则半日潮。85国家高程下,平均海平面0.21m,平均高潮位0.89m,平均低潮位-0.56m。工程区所处的莱州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地区。

1.5 波浪

本海区常浪向为NE向,频率为25.3%,强浪向为NE向,从季节差异来看冬季是一年中波浪最大的季节,常浪、强浪向均为NE向,NNE向次之。从波高的月际分部来看1~3月和10~12月为大波浪多发月份。

1.6 潮流

本海域潮流的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潮流矢量的旋转方向以顺时针方向为主。涨潮流流向主要集中出现在偏西向,落潮流流向主要集中出现在东到东南向;以涨潮流平均流速大于落潮流平均流速为主。

2 黄河口至小清河口海域冲淤变化

2.1 区域冲淤变化

黄河口至小清河口海域,等深线的明显走向变化及淤积强度区域分布的差异性,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区域,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灰色区域1自1976年以来一直处于迅速的淤涨中,在黄河口走向的轴线上,1976~2002年之间2m等深线向外淤涨32.5km,-5m等深线外推24.7km;1994~2002年与1976~1985年相比,淤涨速度明显下降。白色区域2与区域1相比,虽也有所淤涨,但速度大大减小,-5m等深线1976~2002年外推只有1.8km左右,而且-2m等深线还有所蚀退。广利河口南、北侧-2m等深线总体后退;-5m、-8m等深线总体淤进,在1996年以后有所蚀退。

2.2 断面变化

图3~图5为黄河口至小清河口海域断面水深变化情况。断面D1设置在清水沟老入海口,从图3上可以看出,在1976~1990年之间,河口沙嘴外等深线一直处于迅速外推状态;1994~1998~2002年之间,基本以-6m等深线为界,-6m以内表现为蚀退,-6m以外表现为微小淤积。1976~2002年断面D2在近岸浅水区(基本以-4m为界)处于冲刷蚀退状态,-4m等深线以外的水域在1976~1990年期间保持持续的淤涨,而在1990年以后则表现为时冲时淤。

断面D3位于广利河口南、北侧6km范围内,-4m等深线以内在1976~2002年期间全部是冲刷蚀退状态,在-4m等深线以外,1976~1990年为持续淤涨状态,1994~2002年则表现为先淤涨后冲刷的形势。浅水区的冲刷主要是该时段黄河口泥沙扩散至本区的数量较少,以及周围海岸泥沙补给不足。深水区前期持续淤涨主要是黄河口泥沙扩散、沉积的影响增加,而后期冲刷则主要与入海口改道,以及黄河的水沙量减少有关。

3 结语

(1)黄河口至小清河口海域为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流以不正规半日潮流为主,潮流的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潮流矢量的旋转方向以顺时针方向为主。

(2)本区为冲积海积平原,本段海岸处于冲淤平衡,接近稳定状态。

(3)黄河排沙对工程海区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1996年以前黄河泥沙扩散对本区有影响,但不大;二是黄河改由“清8断面”入海后,其浑水扩散对本区的影响趋于减弱;三是从本工程海域-5m等深线以内的浅滩物质具有易起动、悬扬也易沉降,海区滩坡平缓,波浪掀沙是本区泥沙运动的主因。

参考文献

[1]程义吉,高菁.莱州湾海域水文特征及冲淤变化分析[J].海岸工程 2006(3).

黄河文化篇8

关键词:雕塑设计;黄河风情线;地域性文化;城市文化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管少数民族人数所占比重不大,导致文化类型归宿地不明确,但这恰恰说明甘肃非物质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域特征。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那么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实施,和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优秀城市雕塑均享誉海内外,早已成为兰州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兰州文化主题,将代表兰州主题文化的“黄河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为城市景观轴线注入灵魂,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品质,从而突出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特色,营造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并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为黄河立传、为黄土传神”,使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风采的文化长廊,使兰州市的建设在总体上立于先进城市之列,必须进行城市雕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一、城市雕塑设计需要文化定位

雕塑属于人文景观,而文化性又是人文景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有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等。此外城市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和时代追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物乎重于气”,雕塑艺术的文化气韵,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弘扬城市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总体素质等尤为重要。

1.地域性文化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遗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这不但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恒久展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城市中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以期形成独具风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环境,避免各个城市大同小异。而特定的雕塑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人们所共有。

2.雕塑特定环境文化定位

城市雕塑必然有一个放置的地点,或为道路旁、或为草坪中、或为广场上等,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因此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必须和周边小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另外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又必须继承以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应有所创新。那么如何让雕塑融入现有的地域环境之中,是雕塑创造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雕塑特定环境文化与城市雕塑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如兰州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矗立着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环境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二、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

1.地域性文化定位下规划目标

兰州作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也是“与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的广褒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兰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基于黄河文化的背景。而规划雕塑长廊,则将雕塑等物质景观作为载体,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大背景,以西北黄土地和自强不息的“甘肃精神”“兰州精神”为基础和根基,以黄河文化内涵为“主线”,以甘肃各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两条“辅线”,系统地归纳出黄河主题雕塑长廊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黄河风情线上各种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理、补充提升,规划设计一条以雕塑景观为重点,通过雕塑将黄河文明浓缩为集锦,以绿地景观为依托的“景观长廊”“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令黄河更可读、可游、可驻、可亲。使之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精品化品牌效应的黄河文化主题景区,成为各地游客尤其是海外华人来华的主要终端目标之一。

2.规划主题构思

规划拟把兰州精神与黄河文化结合,编制主题文化规划,为兰州打造文化主轴,以黄河文化为风情线注入灵魂,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这座“黄河明珠”城市最靓丽的地段,这五个文化主题分别是:九曲不回、生命之源、高天厚土、河汇百流、飞天锦绣等。

九曲不回区:此段文化主题主要表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黄河儿女们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所谱写的传奇诗篇。

生命之源区:此段雕塑主题围绕彩陶文化、丝路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颂扬黄河及陇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发祥之源的深厚内涵。

高天厚土区:此段雕塑以“黄河母亲”雕塑为中心,文化主题突出黄土与黄河的紧密结合,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表达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之情,成为国人和海外游子寄托爱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河汇百流区:此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表现黄河文化的包容宽广和博大精深,以“丝路花雨”等为次主题,结合兰州的历史文化要素,表现兰州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包容性,颂扬黄河文化及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飞天锦绣区:此段主要表现新世纪黄河明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夏儿女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以及陇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祖国富强的憧憬与向往。

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

1.地域性文化定位

甘肃作为伏羲、女娲的故里,在省会兰州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甘肃省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总要求,不仅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对兰州市、甘肃省打造“黄河文明之都、华夏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也受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域性文化定位下希望其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甘肃最大文化雕塑、兰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2.设计构思

人文始祖园位于兰州黄河风情线“生命之源区”,“源”作为生命之源段的主题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和民族文化。所以其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就利用现有的“生命之源”雕塑,该雕塑尺度较大、形式严谨,如伏羲女娲主题雕塑为一铸铜雕像,高19.5m,基部直径4.2m,材质为军用锡锌铜,总重约60t,故较为适合作为此地段主题雕塑。

3.具体建设

华夏人文始祖园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5289m2,总建筑面积10451m2,主要由伏羲女娲雕像和基座承台两部分组成,地面总高度为36.95m。其中伏羲女娲雕塑深刻把握中国文明精髓,设计时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长河之中。伏羲雕像以创造八卦立意,呈半蹲姿势,身体雄浑凝重,双目炯炯,俯察大地,演绎八卦;女娲雕像以“补天”传说立意,呈站立姿势,体态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伏羲与女娲造型组成“S”形,整体雕塑体现了男性阳刚与女性之柔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极具律动感和曲线美,喻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基座承台主题为黄河文化博物馆,呈金字塔形,按中华传统建筑“坛”的形制建造,稳重雄厚,方正大气,总共四层,其中地上三层,高17.45m;地下一层,高6m。地上部分在契合雕塑形态的基础上,为了高效利用内部空间还设置青铜器馆、彩陶馆以及文化长廊、3D球幕影院、4D环幕影院、贵宾接待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区,极大地宣传和展示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台将按照功能需要,深度打造周边环境,南侧建造永久性文化演出场所,承台南部设置观看台,将引进大型主题文化演艺;北侧主入口处设置音乐喷泉,并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尽力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等。

四、小结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合理地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瑰宝,同时应将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载体来实现和传达具体的雕塑设计理念。因此在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与建设时,也应该充分吸收甘肃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兰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紧紧围绕“情系母亲河”这一主脉,将兰州精神融入其中,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轴线,从而塑造城市的灵魂,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明华 兰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赖远纯.雕塑与环境[N].美术报,2000

2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 雕塑,2005(3)

3 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徐辉.谈标志性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思考方向[会议论文].广州城市公共艺术,2006

5 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6 刘开渠.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J].文艺研究,1982(4)

7 崔健.写实性雕塑的原理及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2

上一篇:历史文化范文 下一篇:汉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