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作社组织功能的探讨

时间:2022-08-24 04:04:32

关于合作社组织功能的探讨

[摘要] 合作社是社会弱势人群自愿联合的自治性组织形式。她把居于“弱势”地位但具有独立人格的众多经济人组织起来,实行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即在自愿、平等基础上构建一种“合作秩序”。这种内部社员们享有平等竞争权利,基本消除了残酷竞争硝烟的自助经济组织形式,兼具经济、社会及文化功能。合作社将使广大农民及其他社会弱势人群在维护自身的利益,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获得更多的市场主动,正成为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合作社 组织功能

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会第57号予以公布,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它标志着合作经济组织开始纳入法律化管理的轨道,标志着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在中国发展的新纪元。众所周知,合作社作为西方文明成果,已有160多年历史,在中国也已有近百年历史。长期来处于无法可依、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本文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诞生为楔子,探讨合作社的组织功能问题。

一、合作社具有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经济功能

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的两极分化,产生一大批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合作社正是弱势人群自愿联合的自治性组织形式,因此,从经济层面看合作社组织具有社会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经济功能。著名合作理论家COOK提出一个关于合作社产生、发展和结束的五阶段模型。在该模型中,他指出合作社在第一个阶段开始形成需要有两方面的经济理由:(1)单个生产者需要有组织保障在过量供给而引起的价格下跌情况下实现经济均衡;(2)单个生产者需要组织保障以抵御市场失灵时所有的机会主义和敲竹杠行为、低水平价格或市场失灵对生产者产生了集体行动的动力。一般说来,合作社形成的第一阶段被视为一种防御措施(参考文献①)。这在1844年莫格兰罗虚代尔小镇由28名纺织工人创办诞生的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就得到了印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如何提高家庭承包经营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将众多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有效对接,成为我国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深层次矛盾:一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农民按合同生产,合作社按合同收购,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二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扩大经营规模的矛盾。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仅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民借助合作社的配套服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尤其是专业合作社可以突破社区界限,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带或产业群,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辟了新的途径。三是农民小规模经营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在合作社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化经营,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选育良种、栽培饲养、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各个环节,配套地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设备,加快现代要素进入农业再生产的过程。通过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一条龙地实现现代化,可能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从我国具体实践看,合作社组织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别是“三农”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合作社具有社会和谐的平衡功能

联合国大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通过了五个关于发展合作社经济的大会决议。在这些决议中明确指出了合作社组织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的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进入本世纪,对合作社组织的认识更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联合国大会2001年第114号决议中指出,合作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各国政府要重视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合作社和开发合作社在达到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潜力和贡献,特别在减少贫困,创造充分有效率的就业机会以及促进社会的整体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潜力。2002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第90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推动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国际劳工组织新建议。在这个建议中,强调了合作社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各国政府要能够制定一个支持性的政策和法律框架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可见,合作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突出。这种作用已在联合国每年确定的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中得以充分体现。如1999年的主题“公共政策与合作社立法”;2000年是“合作社与促进就业”;2001年是“合作社在第三个千年的优势”;2002年是“社会与合作社:关注社区”;2003年是“合作社实现发展”;2004年是“合作社为了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2005年是“小额信贷是我们的义务――合作摆脱贫穷”;2006年是“合作社建设和平”……

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和谐,但在一些局部和结构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弱势群体承受着更多的这种社会结构上的不和谐压力。合作社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它立足于互助,依靠联合的力量,自力更生,对于减轻社会弱势群体的压力,促进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和谐,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良好的平衡作用,合作社组织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平衡功能。例如在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等方面就发挥了其他企业形态和经济组织无法取代的作用。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对合作社做出了最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的自治性协会,以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的需求和渴望。他们按企业所需资本公平出资,公正地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并主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从中可以看出合作社的天职就是为社员创造和保障就业岗位,在合作社这样一个组织平台上,因为实行自愿互利原则,入社和退社完全取决于社员的自我意愿。自愿入社是互利的吸引,互利是自愿的基础。民主管理是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其突出特点是每个社员享有一人一票的平等权利,民主选举合作社管理机构,民主进行合作社的重大决策。基于自愿互利和民主,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们也就享有平等竞争的权利,基本消除了残酷竞争的硝烟,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保障就业岗位。而且对于创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来说,具有平等、公平、自助、风险利益共担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合作社组织形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三、合作社具有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功能

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nsolspertoux)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从这一层意思上说,根植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土壤之中的合作经济制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结晶。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传统价值观,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构成了平等与自由思想中的基本要素:人的尊严或对人的尊重是平等思想的核心,自主、隐私和自我发展则代表着自由或自主的三个侧面。个人主义的“抽象个人观”,即对个人的这种认识方式,在历史上是进步的。诞生于西方的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组织与合作经济制度,实质是指在以个人主义为文化传统的契约社会中,居于“弱势”地位但具有独立人格的众多经济人,为追求或维护个人的幸福、快乐、自由、效用及利益,而在自愿、平等基础上自发构建的一种“合作秩序”。它是自由、平等、民主及契约等意识的“实体化”。

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中国社会长期来倡导的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整体与共性。在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不存在像西方社会那样关于自我、个体的概念和思想。儒家精神的价值本位是群体的、“无我”的,而不是个体或自我。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理念,一方面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个人化和熟人化,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内部结构的离散化,以及社群或社会交往的“关系网络”,因而,社会主要是通过一种被人情与伦理所强化的非正式的经济惩戒机制,来诱导个人不采取“不合宜”的行动策略选择,其结果使人们交往、交易的半径大大缩小,即一般发生在家庭、亲友和熟人圈内,而无法、也无力向生人、外人和其他族群或经济体扩展。集体主义文化形塑出的是一种信任半径拘囿于熟悉人范围之内的“熟人信任”。家属以外信任缺乏,其最终结果使无关系的人很难组成社团或组织,包括经济企业。

合作社是以每个社员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合作社社员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力推动下组织合作社,在合作社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集体利益,通过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每个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文化的基础是人文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合作社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合作社文化在吸收了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精华的基础上,倡导团结互助、诚实、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准则。合作社虽然倡导自助,但也承认完全的个人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协作,通过联合的行动和相互担责,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能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在政府中的地位。德国经济学家G?德雷海姆就曾指出,合作社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组织,它一方面是具有集体精神的社会集团,另一方面又是商业企业和经济实体。虽然合作社文化打上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烙印,但合作社及其内部制度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关系和企业制度,体现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不能满足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要求。从建国以来我国发展合作社的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培育合作社文化十分艰难,但又非常迫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通过发展合作社来培育和弘扬合作社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合作经济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农业技术经济[J],1999.4

[2]朱娴:造就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刊[J],2001.1

[3]陈烈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J],2001.4

[4]朱跃:综合性大学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有实践.教育与职业[J],2001.7

[5]牛宝俊:论中国合作社联合社的功能.合作经济参考[J],2005.2

[6]唐宗:合作社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研究[J],2007.12

上一篇: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商业模式”与“美学理论”的基础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