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农民合作社活力的思考

时间:2022-08-14 08:58:40

关于增强农民合作社活力的思考

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不仅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农户进入市场的桥梁,组织农民在市场经营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截至2013年,辽宁省瓦房店市发展合作社1032家,培育示范社52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6个,省级9个,市级27个。从经营现状看,农民合作社正由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方向转变,由注重生产联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由单一要素合作向劳动、技术、资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转变。

瓦房店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一是合作社组织构成与产业分布。2007年7月,瓦房店市许屯东马屯水果专业合作社在大连地区首家注册,之后,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创建形式也呈多元化,主要有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兴办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牵头兴办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包括原供销社)牵头兴办型,村干部带头兴办型等四种类型。从产业分布看,主要有水果栽培、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农机经营等,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67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71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12个、其他77个,农民合作社拥有成员7.2万个,占农户总数32.9%,带动农民38万人。

二是合作社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实施以奖代补。各级政府对体制完善、运作规范、拉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合作社落实以奖代补。2007年以来,累计争取以奖代补2029万元,其中国家720万元、省284万元、大连市725万元、本市300万元基础设施补贴。有80多个合作社累计获得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2263万元,其中设施农业21个、1498万元,果园标准化32个、307万元,农产品储藏设施18个、218万元,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240万元;金融信贷支持。实施银社对接战略,落实银社对接机制,几年来,合作社已累计从金融部门借贷融资5000多万元。

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了解,瓦房店市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着合作关系松散、产业规模狭小、社员分工模糊、服务功能弱化、集体意识淡薄、营销手段落后、利益分配不均等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与完备。

第一是合作规模狭小,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近年来,瓦房店市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合作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运作效果上看,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主要原因是合作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下、注册资本微少、固定资产较虚拟。据调查统计,合作社构成规模主要有20-100户、100-300户、300户以上几种类型,分别占20%、70%和10%。其次是合作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透明,民主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规范。所以,那些真正能够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性的合作社,特别是技术服务型合作社发展严重滞后。多数合作社组织结构松散,合作力度弱化,产业链条短小,也是不争的现实。

第二是经营方式传统,农民合作程度不紧密。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加入合作社,只是一种身份参入。生产资料、承包项目仍归家庭经营。一方面是生产方式比较简单,还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肉蛋鸡、生猪饲养上,即使合作也仅仅限于初级产品的整理、包装、销售阶段,处于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层面。另一方面是专业化程度低下,农户为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经营形式小而全,既种植农作物,又养殖畜禽,多数是种养兼顾,没有摆脱传统农业思维的束缚,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真正能够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农户不足10%,合作组织能够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更是凤毛麟角。

第三是缺乏培训指导,生产经营方式不专业。从深入调研情况看,能够常年组织农民培训,并建有专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合作社不足5%。多数合作社的合作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农资供应。绝大多数合作社能够统一为农户采购农资,在此基础上,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防治,却忽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培训,忽略对业务指导、技术服务、信息支持,导致专业服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二是统一销售农产品。多数合作社的主要经营业务与服务功能是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合作社与农民只限于在农产品订单上的合作,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重要环节则功能缺失,不能发挥组织起来、悉心指导、周到服务的效能。

第四是能人经济突出,农民经济利益不托底。在现有的农民合作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经营大户牵头组建的占80%左右。他们的出资比例一般都超过60%,合作资本过于集中,导致产权结构异化。企业和大户之所以牵头兴办,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为了获得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民合作社每年都有一定的扶持,但由于合作社资产权属不明晰,有的法人直接把扶持资金转移到企业或大户的账面上,通过资本侵蚀普通农户利益,致使合作社逐渐转变为以少数股东赢利为主的企业;另一方面是为了企业规避税收。有些企业和大户打着兴办农民合作社的旗号,加工产品通过合作社上市销售,并在财务账目上做手脚,实现零税负;还有一些合作社法人在合作社之外成立相关的农业公司,也会损害入社农户利益。

第五是合作理念落后,经营风险意识不牢固。据调查,现阶段农户在加入合作社和销售农产品存在着投机意识:一方面是跟风入社。多数农户属于自觉不自觉加入合作组织,在实践中他们合作意识淡薄,没有集体责任和主人精神,风险意识不强,只愿共享利益,不肯共担风险。这些农户表面上加入合作,骨子里又不相信合作,不愿出资或尽量少出资,所以,合作社难以形成互补机制。另一方面是独自销售。据调查,只有不到50%的社员通过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多数直接卖给了零售商,造成产地与市场的巨大差价;同时,部分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并非全部来自于社员,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基本利益,而且带来了质量安全隐患。

第六是营销手段原始,市场机制建设不完善。当前多数合作社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意识不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处于下风,难以实现市场品牌效应。比如我市有果树面积80多万亩,果品产量70多万吨,加工销售企业60多家,但是,其中部级名牌产品只有5个、省市级不足10个;保护地蔬菜面积20多万亩,涉及30多个品种,产量70多万吨,但部级名牌基本没有。农产品营销手段十分落后,多数合作社采用原始销售方法,大宗果菜仍通过外联或边贸,多数农产品还是依靠农户各自为战,自家卖自家的。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是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最佳途径。当前,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任务是提高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加大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要强化政策扶持。虽然各级财政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程度政策扶持,但不能满足其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各级财政应该把发展农民合作社的专项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扶持那些运营机制好、带动作用大的合作组织,促其做强做大,成为示范典型。同时,要鼓励合作社作为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对于有一定经营规模、运行良好并对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合作社,要纳入政府农业开发项目,一方面可根据合作社需要的扶持项目实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基础设施,由合作社负责管理使用,资产所有权归属政府。要改善融资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金融部门应该适当放宽信贷抵押担保条件,降低门槛,优先安排贷款。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合作组织,可试行流动资金贷款信誉担保、组织联保机制。要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鼓励以农民合作社为单位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民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

二要加速合作社规模化品牌化建设。要把农民合作社培育成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百年老店”,要持续壮大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竞争,必须具有一定的产业与产品规模化优势。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也应该成为社间联合与重组并购的过程。合作社规模的不断膨胀,其市场影响力和产品加工能力也一定在扩大和提升。我市要在畜禽、水果和蔬菜生产加工等领域,尽快促成一批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内涵的相对稳定的农民合作社。同时,农民合作社需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以统一品牌整合农产品加工销售,并能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将同类产品优化整合,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百年品牌”。如水果的苹果、樱桃、葡萄等,蔬菜的黄瓜、芸豆、西红柿等,畜禽养殖加工的分割鸡肉、分割猪肉等,可不可以整合统筹为“东马屯”牌国光苹果、“驼峰”牌红富士苹果、“绿海”牌樱桃、“绿嘉侬”牌黄瓜、“欣城”牌分割鸡肉等。应该加强战略谋划,注重农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三要加强合作社农民专业人才培训。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从抓好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入手,培养一批熟悉、精通农民专业合作知识的骨干力量,以推动合作组织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加强对现有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二是通过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门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类专业,培养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三是鼓励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就职,给予相当于大学生村官的同等待遇,以此提高农民合作社管理质量。另外,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民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识,合作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合作理念,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培育合作精神和参与合作社管理积极性,为农民合作组织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四要加快合作社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外部体制建设、内部发展机制。在外部体制建设上,要紧紧把握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机遇。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并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加入农民合作社,增强合作社的整体实力。一方面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入合作社对其利益的获得具有重要影响,合作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以家庭农场为分子建立农民合作社,实力相对雄厚,分子之间的合作必将为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组织提供丰厚的资源与资本。在内部机制建立上,要健全农民合作社现代管理制度。健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规范组织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优化服务机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使合作经济组织有效运作。要积极开展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国家政策、经营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其建章立制,依法规范。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利益分配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执行情况,特别要做好国家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合作社依法安全运行。

(作者系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上一篇:世界品牌:期待延怀河谷 下一篇:菜贱伤农再次考问农产品流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