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23 10:40:15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教师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 积累拓展;个性化解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74-01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实施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活用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精心处理教材、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理解文本。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空间大,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认真钻研语文教材、把握语文教材意图,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1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善于将某一课题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教材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朴实、精确”为主要,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

1.2 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篇目进行整合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石头城》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雨霖铃》《鹊桥仙》《锦瑟》《一剪梅》等。通过有效整合与创新,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扎实提高。

2 活用教材,积累拓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通过对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对教材进行科学的使用或“二次开发”,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上,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教师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3 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教师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去理解教材,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这才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例如在教授完《报任安书》和《渔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司马迁和屈原的事迹,谈谈对生死的理解,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司马迁是通过以生践志,而屈原则是以死明志,二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殊途同归。而《锦瑟》一诗,意象朦胧,对其诗意历来没有确定的解说,主要有“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两种说法。倾向于第一种说法的学生理由是除了“文本研习”已有的说明外,还因为“望帝啼鹃”书下注释有:春心,语又出《楚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而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的学生认为注释也可以理解成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对理想难以实现的追悔。同时他还认为李商隐的诗歌,感伤身世的特别多,如他的《乐游原》等,那种伤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放飞了思绪,迸发出了创新的思维火花。而如果老师将自己或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会造成学生思维的贫乏,创新能力被扼杀。

上一篇:为什么李开复们错了 下一篇:公子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