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新论

时间:2022-08-23 06:02:48

审美态度新论

摘要:审美心理学的深入发展使审美态度问题日益凸显,审美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体验,进而影响审美观乃至美学观。审美态度对人生理想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体验;人生理想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79―02

审美心理学是西方近代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审美心理学问题的提出是人们对哲学美学,尤其是客观美学的反思、批判的结果之一,从美的哲学问题到审美心理学问题是西方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从十八至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审美心理学理论对美学研究的影响日深,审美态度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国内外的美学研究都涉及此问题。本文拟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问题作专门的探讨。

一、审美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与审美态度问题的凸显

从人类精神发展的角度说,人类精神开始于对自身外界的探索。后来,人类精神进化,关注到内心情绪思想活动,这是一个自外而内的反思与发展过程。美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必然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规律。于是,从十八至十九世纪以后,西方美学在对古希腊的客观美学理论进行反思、批判的同时,开始从审美主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美学研究出现了一个研究方法的转向,确立了审美研究的心理学维度。审美心理学理论开始凸显它对美学理论的建构价值:“鉴赏(即“审美”――转引者注)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判断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审美即是直觉” (克罗齐语)。“从一方面说,审美的可以说简直没有对象,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 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无宁说,审美的特征在于:在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两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到的自我”。以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把人的视知觉看作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最基本要素,在格式塔心理学那里,“美感就是知觉力的平衡。其唯一的依据就是知觉的性质、程度与对象结构形式之间的‘同构性’。正是这种同构,使外界物理场和内在心理场相互感应共鸣,从而产生美感。”在国内的美学研究中,心理学理论影响、促生了审美心理学的发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包含了与审美心理学理论相关的内容。他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感能人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里开宗明义点出了现代美学的研究重心是审美经验。他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是什么样的?”’,“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心理学理论对美学研究影响的加深使得与心理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问题也凸显出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如: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同构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及王国维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入出说”等。这些美学原则都是从审美态度的视角来探讨美学问题的。

二、审美态度涉及审美体验问题

将审美态度视为美学原则的观点中外皆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说:“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它,所以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布洛曾用“海上大雾”的例子来解释他的“心理距离说”这一涉及审美态度的美学原则: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大雾,以“分享者” (德国美学家佛拉因斐儿斯(MullerFreienfels)称之为“Mitspieler”)的态度处理它,人们会时时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这一切都使人们预期的兴致全无。但是,用“旁观者”(佛拉因斐儿斯(Muller Freienfels)称之为“Zuschauer")的态度体味它,人们则能欣赏到海上奇观:“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这里,不同的审美态度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里,他强调“直观”、“不隔”等范畴,认为“直观者,乃一切真理之根本。”在《人间词话》里描绘他对诗词的赏析时,也经常涉及审美态度问题,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照此看,无论是“有我之境”之诗词,还是“无我之境”之诗词,都要用审美态度来解释。宗白华先生说:“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小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而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无所挂碍,便觉得有无尽的不可言喻的美。”王国维所谓“直观”、“不隔”与宗先生所言“同感”、“无所挂碍”皆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世界万物,本无美丑之分,美感的体验源自审美的态度。在美学领域,审美态度是审美的前提,审美态度问题与美学研究密不可分,它对美学研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三、审美态度涉及人生理想问题

冯友兰说:“哲学是一种人生智慧,也就是对于宇宙与人生的反思,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切的理性关怀。”自古以来,中国哲学一直关照人生理想问题。哲学是这样,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也不例外。“美学的研究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和艺术美”。正如前文所述,审美态度不仅将心理学和美学在更深的层面上联系了起来,而且并不局限于此,审美态度还触及到人生理想问题。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生的理想是什么?这些关于人生理想的问题都是非常抽象的。它们不能如数理公式那样,使人们完全能具体地理解它、领略它。关于人生理想的学说是高度的抽象思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高度抽象而否认其重要意义。那种纯粹“为艺术而艺术”,把艺术与实际人生对立起来,这种审美的绝对非世俗化势必导致艺术作品美感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关于人生理想的思维对于立身处世确实具有深远的意义。

审美的思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关乎人生理想的追求。关于审美与人生理想的思想,不论中国与西方,都已涉及。叔本华高瞻远瞩,早已看出人并非理性冲动的牺牲,他说:“这样的人生,如果完全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或者说,经过我们冷静和成熟的思考之后(本问题涉及主观的考虑),可以认定为胜于‘无此一生’。”在叔本华那里,纯粹客观、不关利害的美感态度可以使“才智”生命像艺术品一样获得优待。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和人生的合一,在美学视阈中,审美的深入和人生真实意义的揭示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就是真、善、美的追求。“真为认识的价值,善为行为的价值,美为艺术的价值。”人生的表现,是心灵的启迪。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可以“助扬人类高尚纯洁之审美精神,此乃无负于社会耳。”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宗先生这样阐述自己的“艺术人生观”:“艺术创造的作用,是使他的对象协调,整饬,优美,一致。我们一生的生活,也要有艺术品那样的协调,整饬,优美,一致。总之,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这就是我个人所理想的艺术的人生观。”宗先生把自己的美文取名为“美学的散步”,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审美思考和“高致”的人生理想境界。审美是我们认识世界、追求“艺术人生”的必经之路。奥斯本(Osborne)说:“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找到一条回归自我的途径。与我们的个性不同,审美经验塑造着一种自我。审美的全神贯注创造了一个自我世界,这是一个独处的王国。但是,这种独处并不孤独,并不孤立于一个共享的世界中。它是这样一种独处,它与自身的精神发展相联系,在这方面,它与推理的沉思和宗教的熏陶有某种共同之处。由于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扩展的意识,审美经验抵抗着社会化的轻视和反抗肤浅化的倾向。”“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当代社会,经济兴盛,人类高贵的精神文化理念和审美视野却在逐渐“退色”,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的社会背景中,旨在培养“高致”的审美情趣、建立审美共识、关注人生的美学思想或许更切近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

责任编校:包礼祥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及农业政策分析 下一篇: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用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