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2-08-23 04:26:06

民族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教学质量 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部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跟进稍显滞后,亟需大家正确面对,齐抓共管。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扩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民族高等院校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高水平师资队伍缺乏,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严重影响了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民族高等院校大多数是教学型院校,这种定位决定了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基础。但近些年来,在职称评定方面明显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教师的福利待遇、津贴标准也与科研紧密相连。因此,有些教师不愿把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这无疑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

(三)优秀学术骨干由教学人员转为行政干部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民族高等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部分教学业务拔尖的骨干教师被聘任到行政岗位,使之由原来的专职教师变为专职行政人员,教学则成了兼职工作。由于行政工作事务繁杂,使这些行政干部连兼职教学工作也很难兼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四)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民族高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使命,但随着扩招,民族院校面向全国招生,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的考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考生录取分数差别较大,有的高达近200分,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又“吃不消”,给学校教学增加了难度,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本科生教学很难得到高水准师资的工作保证。在教学领域,高水平师资聚集到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而不担任或很少担任本科层次的教学。在民族院校,担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教学工作的师资学术水平或职称结构呈递减趋势,即学术水平或职称最高的师资,主要担任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学术水平或职称低一些的师资,主要担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学术水平或职称再低一些的师资,主要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

(六)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办学目标的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就目前管理干部队伍的现状而言,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民族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培养和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锻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育背景多元、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是民族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加快“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学校的定位问题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民族高等院校目前大多数是教学型院校,这种定位决定了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基础,因此,民族高等院校必须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要加大投入,重点培养实力雄厚的校级、省级、部级教学名师,设立“教学名师奖”,分别制定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使教学名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认可,从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促使其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校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鼓励优秀青年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确保优秀学术骨干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建立弹性学制,严把学生的“出口关”,确保输出合格人才。西部民族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考生进入民族院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对基础较低、学习较差的学生,学校不能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标准,不能降低毕业水平,而应该建立弹性学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较长的时间内达到毕业标准。民族院校只有把好“出口关”,避免学生“宽进宽出”的现象,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确保本科生得到高水准的师资。专任教师不足是民族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加之高水平师资聚集到研究生层次教学,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民族高等院校在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的同时,要以守则、罚则、奖则并重为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现有教授、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落到实处。

(五)加快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是民族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民族院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管理工作。民族院校的管理同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必须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民族院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管理工作的新路子。要规范和完善管理队伍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培训、交流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把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管理队伍切实发挥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蔚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J].教育与经济,2000,(3).

[2]苏昕,于洪良.关于扩招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丁剑刚,乔晓艳.大学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上一篇:对当前高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几点异议 下一篇:上海市高职生个人适应性现状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