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微

时间:2022-08-23 01:04:06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微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阅读教学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是连接作者、教师、学生思维的桥梁和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别具匠心的问题设计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它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把沉闷的课堂变成鲜活的课堂呢?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精神,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导入设计会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佳效果。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因人而异,一句话,一首诗,一个动作都是可以的。

如教授选修课《莎士比亚戏剧》时,导入设计可用“经典戏剧连连看”(中外戏剧混搭)这一环节,去触动学生情感刺激点,将学生引入戏剧的殿堂,走进戏剧人生并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从而带着他们在爱恨情仇中体验戏剧冲突,品味精彩的诗化语言,揣摩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

二、多点研读,触发兴趣

1.互文参读,把握主题

就文论文难免有局限性或把握不准确。对于当下的文本,我们可以联系与之有关的学生熟悉的其他文本,建立一种跨文本的文化解读。

如教学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将其与《天上的街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对照阅读,引导学生思考:牛郎织女的形象在三首诗词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通过互文参读,学生会发现,同样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心境不同,审美追求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文本中就会有情态各异的形象。

再如在教学《登高》时,还可引导学生参读《望岳》《春夜喜雨》,体味以沉郁顿挫著称的杜甫诗作中那种蓬勃的朝气和少见的喜悦。

互文参读的阅读设计创建了一个有张力和场域,且互相孕育、互相滋养、互相影响的广阔解读空间,使文本解读走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2.搭民主台,探究学习

对于充满了浓烈情感,创设了独特意境的文本,学生似乎能读懂文章,但很可能只停留在字面,无法真正抵达文章的深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若干子题,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分组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

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的衰败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逐一讲解,学生恐难以走进文本,此时可作如下设计:(1)请为这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2)你觉得最恰当的标题是什么?说出理由。(大家较为欣赏的标题有:“走进走出”“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绽放”“突出重围”等)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主动走进文本,走进独特的精神世界。既发挥了他们的领悟、整合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在相互碰撞中切磋提高。

3.情境创设,陶冶情操

教师可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在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可做如下尝试:(1)默读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试加以分析。(2)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3)(听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部分和这首朴实无华的歌,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这节课上,音乐成了学生感受文本描绘的情景和陶冶情操的催化剂,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也生成了一些深刻的认识,收到了震撼生命的独特效果。

三、拓展设计,深化兴趣

学习文本不仅要领悟其内涵,更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适当地进行纵深感悟可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后,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例如:

学生甲:发展才是硬道理。晋国借口郑贰于楚,就要攻打郑国。反过来,楚国也可以此进攻郑国。郑之所以被欺负,皆因国力微弱,所以,要想不被大国欺负,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强国。

学生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迎着深秋的寒风,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为家?吟咏至此,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了。今夜的月光啊,见证了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学生丙:小人物,大英雄。烛之武,其貌不扬,却沉稳敏锐;须发尽白,仍壮志未酬;混迹民间,却心怀天下。然国难当头时却抛下个人得失恩怨。面对强秦,洞察敌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机智聪慧,终救郑围!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文本的内涵,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解读的落脚点应在逼近真实,巧妙设疑,深入挖掘,拓展延伸上。让我们学做引导学生解读的强者,对设计用心,对学生用情,使教师的教学才华和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升。

【作者单位:河南省陕县陕州中学】

上一篇:浅谈在语文课中实施有效教学 下一篇:践行行知思想 开展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