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点”迷津 拨云见日

时间:2022-09-06 11:23:20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最普遍的问题是不少教师总认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理解力差,需要教师为他们讲解,不然他们上手慢,易出错。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殊不知,教师对一篇课文的分析理解也常常是有限的,甚至也会出现偏颇。语文教师把自己的分析理解作为全班学生的统一认识,唯一标准,从而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教学是一种艺术,点拨更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点迷津,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

一、适时点拨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学生遇到疑难苦思无果、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之时,需教师巧点迷津,及时引导学生排解疑难;在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相持不下时,需教师巧点迷津,助其扫除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项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之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点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讲在需要时,这种达到“激活僵化的、解放禁锢的、诱发潜在的”之目的的点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以《祝福》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相机诱导”。相,观察也,审时度势也;机,当口也,机会也。相准了“机”,“诱导”才能成功。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时,教师第一步可抓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及用画眼睛的笔法设疑,形成前后比较的教学之“势”,从而使学生认清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从周边人物与祥林嫂的关系上切入,分析其他人物面对祥林嫂不幸时的反应,从而了解人物生存状态,由此推断祥林嫂被戕害的原因。第三步用问题切入,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疑问,促使学生从更为复杂的状态中去思考,去认识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适时点拨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明察学生思维的火候,及时拨疑为悟。

二、适度点拨

每一个新知识对学生都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课堂点拨应力求“引而不发”。所谓“引”是激疑,是指示,是指导,是启发;所谓“不发”,是教师作出“拉”之状,“箭”由学生去“发”。通过“引”让学生去分析、去体味、去发现、去开垦。

课堂上,教师应巧设诱因,避免学生思维的随意性,“引而不发”,以免喧宾夺主。引入的相关内容,需与课堂教学有着内在或外在的关联,其目的是能趣中促学,思有所得,学有所获。“适度点拨”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点拨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相结合,构成一种信息交流,能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注意规律,调节“紧张”与“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才能真正点出语文味来。

三、适量点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有限的,它的主要任务也只能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时,问题的设计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课课有侧重,节节有收获。每节课的重难点设置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在学生总体感知课文产生困难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或紧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搞懂这些内容,对促使学生理顺思路,打通知识关节,“诱”使他们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像这样围绕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来组织教学,便于制造一种“引导探索型”的学生学习模式,营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

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有难度就立马伸手扶一把,不解学情、一味讲解、一味引导的“满堂点”“满堂动”将会使“点拨”流于形式,易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课堂上热热闹闹,弄得学生不住地忙这、忙那,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无法牢固掌握,最终答案是按教师预先设定的形成了,但这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习惯,发展分析鉴赏评价能力是不利的。

如教学《荷塘月色》时,鉴赏作者写景的妙处只需以第四段为例,在两处点拨即可。在学生熟读、背诵第四段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本文写景的特点。思考方向点拨: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鉴赏它们的妙处。教师以点带面,学生随教师的点拨顺藤摸瓜找到分析眼,“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在学生的感悟和分析中让他们体悟到本文的写作特色。

着眼于“点拨”这一教学之道,还课堂于学生,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学生定能从“学会”迈向“会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陕县陕州中学】

上一篇:一堂语文公开课的反思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