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实习保护制度

时间:2022-08-23 07:14:21

浅谈大学生实习保护制度

大学生实习,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所学专业、投身社会实践的重要窗口,历来被我国高校广泛运用,不仅在我国广大职业技术院校,几乎全部高等教育院校也将毕业实习列入本科及硕士专业培养项目计划中。随着大学生大量投身到实习岗位工作中,一些实践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大学生实习期间受伤、实习条件恶劣、学生超负荷加班工作等等。有些高职和大专院校甚至以组织学生实习为名,靠学生大量低成本实习劳动,从实习单位处获利。这暴露了我国现行法律在大学生实习方面的立法空白,缺乏专门法律规定,也未对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性质进行科学界定。在此,笔者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明确大学生实习法律性质

现行劳动法学界对于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性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脱离学校,进入实习单位工作,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理应享有劳动者应享有的一切权利,获取相同岗位、相同时间、相同劳动条件下的同等劳动报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将劳动者界定为,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规定,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可以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我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行法律规定持第二种观点。在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习”工作,一种是由学生自谋,依靠自身脑力或体力劳动,利用课余时间劳动的勤工俭学行为。另一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协调安排的专业实习活动。建立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勤工俭学的劳动行为应适用第二种观点,即不应当认定为劳动关系,而应确定为劳务关系,原因在于这种情况下其是学生身份,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者。在广东某高校学生诉麦当劳案中,法官在判决中也是如此认定。而专业实习活动则应该适用第一种观点,即认定为一种劳动关系或准劳动关系。《法国劳动法典》即采用这种观点,明确规定实习学生享有普通劳动者相同的一切权利。

二、签订详细劳动合同,明确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者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目前在大学生实习阶段用人单位是否应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这一点上没有明确法律规定。这一模糊规定往往被实习单位所利用,在利益驱使下,实习学生常常成为其降低成本实现盈利的工具。在没有详细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服从,从事被安排的繁重体力劳动,否则不能在学校获得相应学分,面临不能毕业的风险。而且在缺乏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劳动报酬往往也是形式意义上的,学生在从事正式岗位、贡献相同劳动时却不能获得平等劳动待遇,在法律性质定位模糊的情况下,最低工资制度也无法将其涵盖进去。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法国学习,其《新实习法案》为避免实习单位利用学生牟利的情况,严格限制实习单位使用学生的比例,且规定每年比例最高不超过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实习时间也限定在六个月以内。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工资水平也做了最低工资限制,规定无论其实习期间是多长,实习单位必须从“实习生第一个月的第一工作日起”支付不低于436.05欧元(约合人民币3711元)的薪水,尽管这一工资水平略高,但具体实施办法值得我们研究。

三、完善国家法律规定,建立学生实习强制保险制度

2007年6月,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该办法规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报酬、实习安全、以及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事项,但该规定的调整范围仅仅包括中等职业院校,并不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教育院校。纵观我国现行立法,尚缺乏保障高校实学生劳动权益的专门立法,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无法可依的乱象。首先我国应建立类似于管理劳动合同关系的学生实习备案制度,使得学生状况有案可查,形式审查或实质审查可依据具体状况的不同进行相应调整。如德国就规定,学生和实习单位一旦建立实习关系,双方就要就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签订详实的实习协议,并提交高校确认备案。对于大学生实习的劳动保障问题,笔者建议引进我国交通管理中的“交通强制保险制度”,使得为实习学生上保险成为一种学校或实习单位的必须义务,大学生没有保险就不能参加实习工作,当然也要防范此种制度安排下学校或实习单位将保险费用变相分担到学生身上。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表明,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将学生实习期间可能遭遇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交由社会分担,可以拓宽赔偿渠道,保证赔偿额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校方、实习单位与学生在实习伤害事故发生之后的后顾之忧,也避免学校和实习单位相互推诿冲突,损害实习学生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

韩阳(1993.12―),男,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上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