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思考

时间:2022-08-22 05:30:28

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思考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兴趣的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了兴趣,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现代英语教学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教学工作的实质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那如何让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呢?

一、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比如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出于好奇,有新颖感,兴趣盎然。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难度开始加大,学习的兴趣开始逐渐降低,很多同学有畏难情绪。此时,作为老师,就应从学生自身特点着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让学生在无情感焦虑,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全身心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如何在一堂课中合理有效地教学呢?首先在上课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虽然进了课堂,但是注意力可能还在课题之外或是一部分同学还没有准备好。此时若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就可以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快速把学生吸引进课堂的方法。

二、有效教学设计,启发联想思维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提供学的机会、学的条件、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那么,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设计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启发式的联想教学是关键。英语学习应该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存在的。尽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会按照一定的内容进行分类教学,但是从学生的英语学习上看,只有系统地学习,才能对英语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系统的学习可以让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这才是最科学的学习方式。

三、适当引入竞争

“竞争机制”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互助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通过量化的评分竞赛,将小组成员的学习利益捆绑在一起,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激发每个成员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将组内活动和组间竞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里的“学习效率”是指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通过个人或以小组合作加强学生间交往互动,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都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曾经遇到过课堂气氛压抑、死气沉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差,教学效率低的现象。其中一方面就体现出学生的思维不活跃,甚至消极被动,进而影响到课堂的容量和效益。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被动接受、不愿动脑的课堂学习定式,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恰如其分地引入竞争机制,并耐心地加以培养和坚持,往往能够打开这一局面,培养出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争抢回答的学习习惯。这更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人格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才是正确的出路。

上一篇:关于提高教员信息化教学能力素质的思考 下一篇:数控机床故障特点的分析与维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