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在价值冲突中选择恰当的行为

时间:2022-08-22 01:41:17

我们从不主张人为地为孩子们的道德发展设置各种矛盾。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孩子们在一个道德高尚的世界里健康、顺利、快乐地成长。我们也为之努力过而且还在继续努力。但是,事实上,我们和孩子们都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在这个矛盾的世界里,价值冲突时时有,处处在,我们躲不开,也不能躲。

面对冲突,孟母三迁了,淮南淮北橘不同了,而莲花则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可见,冲突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天敌,也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资源。因此,在我们看来,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冲突的态度。我以为,对冲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赞可夫式的态度:“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冲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和发展上不断上升到更高的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这个价值冲突的世界里,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迷失方向呢?

《父与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给我们提供这种道德教育启示的,不是俄国人屠格涅夫的名著――《父与子》,不是中国人王秉林导演、陈佩斯和陈强主演的电影――《父与子》,也不是德国伟大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系列漫画作品《父与子》,而是冰岛人贡・贡纳尔逊的一篇短文――《父与子》。贡・贡纳尔逊的这篇短文,载于《读者》2004年第17期。

《父与子》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启示如下:

一、让孩子记住或至少知道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要想让孩子能够在价值冲突中从容自如地选择恰当的行为,其前提和保证是必须让孩子记住或至少知道一些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应该是正确的,至少应该是恰当的。

不仅如此,这些正确的价值观还应该是核心的、普适的,至少应该是主流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它才能像龙宫里的“定海神针”,使孩子在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站得稳,不偏不倚,不迷失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实施正确的行为,才能像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强大的衍生力和统摄力,才不至于在多元的价值冲突面前,顾此失彼,措手不及。

老斯乔弗传给小斯乔弗的“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正是一个这样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衍生出小斯乔弗后来的一系列立身处世的品德和行为:“用自己的钱而不用教区的钱办丧事”、“靠自己劳动而不靠救济生活”、“不要施舍”等。

在这里,老斯乔弗传给小斯乔弗的是公平的价值观,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价值观,是付出和获得相统一的价值观。而这,正是扈中平先生所说的“道德的核心――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所谓公平,就是利益和权利的机会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和合理。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公平就是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就是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就是付出和获得的统一。老斯乔弗用冰岛人的思维和实践,为中国的扈中平先生关于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观点做了最鲜活的诠释。

二、让孩子接受或至少记住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1.通过密切亲子关系让孩子接受或至少能够记住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13年前,一场天灾夺去了斯乔弗曾经拥有的一个4英亩大的农场和一位贤惠的妻子,现在,他和儿子虽然只能蜗居在两间茅草屋里,但是他们却能够“相依为命,简直是一刻也不分离。父子两人都用同一个名字:斯乔弗”。

正是有了这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情况:“父与子在一起时很少交谈。他们彼此十分了解和信任,他们父子只要在一起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一个好机缘。教育就像谈恋爱,需要的是两情相悦,相互需要,在这里,“强扭的瓜”同样“不甜”。最好的教育,当是那些在人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的,并且能够满足和引起人的新需要的教育。

老斯乔弗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接受那些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亲你,爱你,了解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进而接受你的教育,采纳你的建议。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应该牢记中国人的古训――“亲其师,信其言”,还应该牢记它的一个前提――“亲其生”。

2.通过反复的交谈让孩子接受或至少能够记住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育离不开语言,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我们也知道,这是因为语言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这已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所证明:“行为、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为人民利益而从事的具体工作,对一个人精神风貌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知道,对“说教”,大家已经厌倦了。我们需要“交谈”,需要愉快地“交谈”。因为“说教”是专制的,是单边的,是单向的。与此相反,“交谈”则是民主的、平等的和互动的。所以,为了让孩子接受或至少能够记住这些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通过“交谈”,而不要通过“说教”。

贡・贡纳尔逊说,老斯乔弗和小斯乔弗就是这样做的:在“父子两人不多的交谈中,有一句话被再三再四地重复着”。这句话就是:“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

3.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让孩子接受或至少能够记住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仪式化的活动是人类进行精神教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所以,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无不通过自己特有的仪式来推介和培植自己的信仰。中国的儒家,也特别推崇“礼仪”,强调礼要有仪式,仪式也要有礼。

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类通过图腾崇拜,衍生并遗传了这样的情结:但凡被仪式化了的东西,都可能会被我们当成是神圣的、圣洁的,应该敬畏、应该拥有、应该珍爱、应该效法。

因此,一种价值观教育一旦被仪式化,它就会非常自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会时时、事事、处处规范着我们,引导着我们,监视着我们,规训着我们,成为我们行为的航标,生活的向导和警察。

这一点,老斯乔弗悟得非常透彻,做得也非常得体和勤勉。“每次吃饭前,在做完祷告后,老斯乔弗都会对小斯乔弗说:‘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

在这里,老斯乔弗没有刻意为他的道德教育举行专门的仪式,而是非常巧妙地使他对小斯乔弗进行的以“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教育自自然然地成了他们宗教仪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教育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

三、让孩子内化那些正确的

价值观

1.在生活中让孩子内化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是一种源于生活,存在生活中和为着生活的东西。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土壤和归属。从本源上讲,道德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形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来传递和生成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内化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就应该在生活中展开,以生活的方式进行。所以陶行知总是提醒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当下,针对学校道德教育游离或者远离教育生活、被物化和偏离教育主体的事实,有人提出要进行生活化德育,也有人提出要进行生活德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进行的是生活德育。他是反对“生活化德育”的。其理由是:“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不要说‘学校社会化’。譬如说现在要某人革命化,就是某人本来不革命的;假使某人本来是革命的,还要它‘化’什么呢?讲‘学校社会化’,也是犯同样的毛病。”通过老斯乔弗对小斯乔弗反复重复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可以看出,老斯乔弗进行的就是生活德育。

2. 在生活中用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内化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努力,“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终于成了斯乔弗父子的共同的信仰。但是,信仰需要有行动。这个行动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按照陶先生的说法,这个“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因为“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因此,只有行动才有可能让孩子内化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富与穷的价值冲突,斯乔弗父子选择的不是“等”、“靠”、“要”,而是“勤劳”、“节俭”和“精打细算”。因此,他们父子没有去接受政府的救济和他人的施舍,而是:

“自己动手在石块和草皮上盖起了两间茅草屋。”

“出海捕鱼”――“小斯乔弗长得十分健壮,无论什么天气,他都可以和父亲一起划着自己的那条小渔船,出海捕鱼。”

“节省开支”――“夏天,他们父子两人尽可能节省开支,因为冬天海上冰冻封航,无法出海捕鱼。”

“有备无患”――“他们把鱼晒干,腌成咸鱼。一部分作为冬天的食物,另一部分则拿到乡村商店,换成现钱,用来购置日常用品。”

面对赊购与现付的价值冲突,斯乔弗父子选择的不是“赊购”,而是“现付”:“他们父子宁愿挨饿,也不到乡村商店去赊购食物。从小斯乔弗能记事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不欠商店的一分钱。”尽管“他们的邻居,家家都在商店里赊购东西”。

《父与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内化那些正确的价值观最好的办法就是那些要面对价值冲突的实践。这一点,我们都赞成。但是在孩子该怎样去实践的问题上我们还存在分歧。有人主张让孩子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们的主张是在道德教育的初期和关键期,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在充满价值冲突的世界里,用真善美的行为去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为孩子提供真善美的道德行为模式或图式,让孩子在实践中进行班杜拉所谓的“观察学习”,内化那些正确的价值观,矫正、压制和剔除他们潜在的恶习和错误的价值观。

四、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去践行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老斯乔弗死了,不能和小斯乔弗一起践行他们共有的信仰了。但是,可以告慰老斯乔弗的是,小斯乔弗却在独立自主地升华和光大他们那些共有的正确的价值观。

1.独立自主地实践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老斯乔弗有一个信条,那就是:“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在这个信条的指引下,他衍生出了这样的愿景:“一个人总得准备足够的积蓄,用做体面的丧葬费用。用教区的钱办丧事是不光彩的。”

由于“老斯乔弗生前经常说”,以致于老斯乔弗的信条和愿景内化成了小斯乔弗的信条和愿景。为了实现老斯乔弗的愿景,小斯乔弗“坐在父亲的遗体旁,陷入了苦苦沉思。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靠出租自己的码头获利,不用教区的钱为父亲办丧事,使父亲入土为安,顺利地到达极乐世界。那就是靠自己的实力获雇,使自己衣食住行无忧,使自己的基本人权得到有尊严地保障。

在这些过程中,小斯乔弗和店主是平等的交往主体,他们的角色是平等的,他们既是给予者又是接受者。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他们都以自己的尊严自觉地成为给予者和接受者。他们交换的方式是平等的,他们都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他们交往的方式是平等的,符合礼仪的。因此,他们是道德的。

2.独立自主地去升华和光大那些正确的价值观

在践行他们共有信仰的过程中,小斯乔弗还想方设法地去升华、去光大那些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的信仰和愿景转化成别人的信仰和愿景,进而形成大家共同的信仰和愿景。

当小斯乔弗成功被雇而准备走的时候,店主说:“请你到店里来一下。”

店主走在前头,打开去厨房的门,让小斯乔弗进去,然后他对厨娘说:“给这个小伙子拿点吃的来。”

但是,小斯乔弗却“坚决地摇了摇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是小斯乔弗不饿吗?不是!小斯乔弗是饿的,“他早已是饥肠辘辘”。那到底是为什么?是因为店主的给予在小斯乔弗看来是不真诚,不礼仪的。更重要的是因为施舍是强者对弱者的行为。接受施舍不符合他和老斯乔弗的共有的价值观――“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他决定要让这个正确的价值观得到升华,得到光大,让店主接受它。所以,小斯乔弗很“礼仪”地挺直腰杆说:“那样一来,就该是施舍了,我决不接受。”

于是,店主改变了交往方式,走到小斯乔弗的面前,拍拍小斯乔弗的脑袋,让厨娘把饭菜端过来,用对待客人的礼仪招待小斯乔弗:“客人来的时候,你一定见过父亲招待客人喝杯酒,或者喝杯咖啡,是吗?”

“是的。”小斯乔弗回答。

“好,我们得招待我们的客人,如果客人不接受,那我们就不再是朋友了。所以,你必须跟我一同用餐,因为你是我的客人。”

此时此刻,店主放下了架子――富人的架子、资本的架子、强者的架子、救世主的架子和施舍者的架子。店主回到了正确的位置――主人与客人关系中的主人的位置、亲人的位置和长辈的位置。店主建立了正确的关系――主人与客人的关系、亲人关系、辈分关系、朋友关系和伙伴关系。

事已至此,小斯乔弗如果再拒绝吃饭,那么,就是失礼了,就是虚伪了,不道德了,因为小斯乔弗确实饿了,他确实有了吃饭的需求。尽管有前面的插曲,但是小斯乔弗还是“礼仪”地接受了店主的邀请。

当小斯乔弗说完“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上帝保佑。”店主马上赞肯道:“这种立身处世的品德是与身俱来的。愿上帝保佑你。”并“摸出手帕,因为此时他已激动得掉下眼泪。”

小斯乔弗“诧异地注意到店主的真情流露”并且对店主说,“父亲从来不哭。”

请注意,小斯乔弗没有用所有格指“父亲”。小斯乔弗的此举,寓意深刻,这里的“父亲”,既可以是老斯乔弗,又可以是店主,还可以是泛指。这个“父亲”到底是谁,关键看店主。如果店主真的内化了他与小斯乔弗的信仰和愿景,那么,他就是“父亲”,他就是老斯乔弗,就是小斯乔弗的“父亲”。事实是,“小斯乔弗便一头扑进店主的怀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说明他们都选择了正确的价值观,消融了价值冲突,他们相互接受了,融为一体了,合成一家了。

【邹可享,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上一篇:教育的智慧还有静待 下一篇:建设一流师范大学,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