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与研究

时间:2022-08-22 12:21:37

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核心内容是课程系统的有效衔接,加强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口。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从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角度探讨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88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是落实《规划规划纲要》精神,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该文认为,课程改革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起点与落脚点。因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因此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意义重大。该文旨在通过分析现有中高职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内容及遵循的原则,并构建了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的理论框架,为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

1 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内容

1.1 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不同层面的教育。目前中职、高职学校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更谈不上互相合作与有效衔接,因此,在中职、高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从理论上讲,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异的,统一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培养目标上的混乱或模糊不清,导致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缺乏依存性和互补性,成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之一。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又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在文化理论知识上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即高中生来说要弱一些,这就导致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那些并非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由于从未建立过中职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学校的衔接和协调就更加重要。因此,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要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

1.2 课程的衔接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十个衔接”中,课程结构的衔接是关键、核心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专业的衔接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某个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在中高职课程还无法做到一体化设计的情况下,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上的衔接要么是高职院校根据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情况调整课程计划,要么是中职学校根据高职院校入学的要求调整课程计划,但这种相对单方的调整还不能实现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与教育资源上的有效整合,也不是真正的内涵式衔接。为真正实现课程上的“内涵式衔接”,中职与高职在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上应有一个五年一体的规划,可以专门为中高职衔接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和编制教材,形成既能体现中职教育专业特色,又有利于高职教育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基于我国现行中高职课程的差异和衔接中存在的困难,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要同时注意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的安排,在中职阶段应适当增加基本素质课的比例,以便学生能较快适应高职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而高职阶段应该根据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强的特点,增加职业能力拓展的课程。打破原有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课程结构,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制定两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不仅可以避免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脱节现象,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无缝对接。

1.3 教学模式的衔接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实操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共同目标,是这两种职业教育的共同特色。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这两种教育要有机的衔接在一起,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突出双师型师资建设、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等,为中高职顺利衔接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2 一体化课程结构的框架设计

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其主要内容、设计理念和技术要求是:

2.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必须由课程教学来完成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必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为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的,打破传统的以课本章节性讲解的教学方式。

2.2 以职业能力为主导设置课程内容

这是设置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始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都会涉及到比较多的教学环节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即所谓的知识的衔接、先后关系等。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相关的课程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相呼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整合、裁取,最终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结构,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3 从职业能力入手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

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每一个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必须有的参考和依据,而这套课程体系又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很多门课程单元的有机构成,并且围绕“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紧贴市场需求,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人才所从事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各个课程单元的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并且课程模块要为实现某一技能服务,将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体。

2.4 坚持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课程建设

不仅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习实训课程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要做到校企合作。而且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践教学也要做到校企合作。即: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与骨干人员讲授专业知识,根据一线行业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学生以学员、学徒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落实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实习实训课程的评价方面也可聘请行业骨干人员对相关课程进行命题,建立试题库,实现考试与实际应用结合,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模式,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全面评价学生。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组织形式。在本文的理论研究中,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颠覆式的整合,设计成一个“工”字形结构来布局课程,分门别类的规划为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见图1)。下层以大类专业为基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涵盖多个专业,专业基础面宽,适应性强;中间层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专业稳定性好;上层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每个专业对应若干职业岗位,针对性强。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符合企业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专门化方向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是依据有关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能力为导向所设置的课程。一般情况下,任意一个专业都涵盖多个职业岗位,相应的要为每一个职业岗位开设相关的专门化课程。并且要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能够覆盖国家、行业的相关技能考证的知识点要求,不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轨。

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根据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学校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学校不但要兼顾目前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而且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去考虑学生和专业未来的发展。鉴于此,学校就应该开设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大类专业是根据专业分类将相关的若干专业按照技术内涵划分的专业群。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可称为职业基础课,是以大类专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各专业一般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

3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途径

3.1 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

解决课程重复设置问题制定并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在改善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教育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8]。

3.2 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8]。

3.3 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对衔接教育的成败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讲述的课程结构的核心是指单一课程本身内在的组织结构。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过许多相关的理论,比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课程结构的代表。这里的课程结构重点是通过将工作课程化和课程工作化想结合,最终达到将工作过程转化成学习过程的目的。这种方式完全与国际、国内社会对中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等要求相一致。

3.4 制定编写教材的标准

教材是教学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制定一套标准明确的中高职教材编写规范,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编写适合中高职教育的教材,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特点,这类教材应该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的排列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实践项目或模块来编写教材。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J].职教论坛,2012(1):43-4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7-39.

[4]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5] 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J].职教论坛,2012(1):43-47.

[7] 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8] 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

上一篇:基于ASP.NET的项目任务管理系统 下一篇:基于ASP.NET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