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26强筋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12 04:00:04

新麦26强筋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

1 新麦26强筋小麦新品种简介

1.1 性状 新麦26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株高80厘米左右,成熟期比周麦18略早。幼苗半直立,长势旺,叶长卷,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耐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中等,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旗叶短宽、平展,深绿色。熟相一般,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多年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成穗40万~43万,穗粒数29~33粒,千粒重39.3~47.4克左右。穗纺锤型,籽粒角质,卵圆形,大小均匀。

1.2 品质 容重788克/升,蛋白质(干基)16.04%,湿面筋32.3%,沉降值70.9毫升,吸水率65.6%,稳定时间3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98E.U.,拉伸面积194平方厘米,延伸性164毫米,籽粒硬度指数67.5,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种指标。

1.3 抗病性 病害接种鉴定,2008年(高)抗纹枯病,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9年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1.4 产量 2008年国家区试,20点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4.6千克,2009年19点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1.4千克,2010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86.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1.65%。

2 科学施肥

2.1 施肥原则

秸秆还田,增施氮肥;测土配方定化肥用量,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有机肥最好要有一点);氮磷钾配合施用,合理补充锌、硒等微量元素;合理分配底肥与追肥施用量。

2.2 施肥量

每667平方米总施肥量:纯氮16.0千克,五氧化二磷7.5千克,氧化钾7.5千克,硫酸锌2.0千克,多元微肥适量(100克左右)。

2.3 施肥技术

2.3.1 每667平方米施氮肥总量的50%~60%作底肥,40%~50%作追肥;也可40%~50%作底肥,追肥50%~60%。

2.3.2 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微肥全部用作底肥。追肥施用氮肥(尿素或碳铵)。选用氮磷钾复合肥注意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含量,一般按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是否达到或接近总施肥量要求来选复合肥,适量补充氮肥(尿素)。

2.3.3 在拔节期追肥 群体偏小、麦苗发黄的田块,要结合浇水早施肥,并适当增加施肥量;群体偏大、旺长、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要待到孕穗期追肥浇水。

3 整地

3.1 整地标准

耕层深(25厘米),底墒充足(土壤相对含水量75%),地表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人走在上面不感到松软)。

3.2 整地技术

3.2.1 上茬作物与下茬作物相结合,浇好底墒水,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撒好底肥。

3.2.2 一般地块旋耕三年深耕(耕深25厘米)1年。旋耕后镇压,捡净根茬,使之上虚下实。根据播种机播幅打好畦埂待播。麦畦适宜长度40米左右,畦宽3米左右,埂宽35厘米左右。

3.3 土壤药剂处理

3.3.1 有吸浆虫的区域,当虫口密度达2头/(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时进行土壤处理。每667平方米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对水5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翻入表土层。

3.3.2 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麦根蝽、麦种蝇、沟牙甲等地下害虫可采用以下方法:每667平方米用3%米乐尔、5%毒死蜱、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或5%地亚农颗粒剂2~3千克拌粪沟施;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0.25~0.3升,加水10倍,喷拌40~5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条施于播种沟内或顺垄撒施与地表,但施药后要随即浅锄或浅耕。

4 播种

4.1 播期

10月8日~15日播种,旱地适当早播,水浇地适当晚播。

4.2 播量

8~9千克/667平方米,秸秆还田或整地质量差的田块,采用较大的播量,整地质量好采用较小的播量。适宜播期之前播种,适当减少播量,适宜播期之后播种,适当增加播量。

4.3 种子处理(地下害虫与病害并发的田块杀虫剂与杀菌剂可以混合使用)

4.3.1 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

4.3.2 用20%三唑酮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5%~0.2%,或15%三唑醇种子处理干粉剂按种子量的0.2%~0.25%进行拌种,应严格控制用药量。

4.4 播种方法

4.3.1 播种

采用播种机播种,调好播量,放慢速度匀速行进,要求播深4~5厘米,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后镇压。准备种后浇蒙头水的地块,要求播深2~3厘米。

4.3.2 行距配置17~20厘米,采用窄行距。

5 灌溉

选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灌溉模式,根据墒情、苗情等实际情况调整灌溉。

6 田间管理

6.1 小麦的冬前管理(播种―越冬)

6.1.1 管理目标

苗匀、苗齐,苗壮。壮苗标准:半冬性品种主茎叶龄5.5~6.5片叶,单株次生根5~7条。单株分蘖3~4.5个,群体65万~80万/667平方米。

6.1.2 管理措施

6.1.2.1 查苗补种 出苗后及时对缺苗断垄进行补种。补种要使用本品种催过芽的种子。

6.1.2.2 化学除草 一般在11月中下旬进行。以猪秧秧、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75%巨星干悬剂1克/667平方米或用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250毫升/667平方米,或用噻磺隆有效成分1~1.5克/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以野燕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6.9%骠马乳油40毫升/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

6.1.2.3 浇冬水 底墒充足或墒情适宜不进行冬灌。播种整地质量差、旋耕后没有镇压的麦田要冬灌。冬灌时期一般在12月上中旬。在日平均气温3℃以上进行,“夜冻昼消,浇完为好”。

6.2 小麦的春季管理(返青―孕穗期)

6.2.1 主攻目标

促弱苗、控旺苗、稳定壮苗。

6.2.2 管理措施

6.2.2.1 小麦返青后及早进行划锄。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消灭杂草。

6.2.2.2 施肥浇水

在起身期(3月上旬)每667平方米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60~70克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防倒春寒。严格用药量和喷洒技术。

3月20日后追拔节肥浇拔节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7千克。

群体不足、苗情弱的麦田浇起身水,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千克+磷酸二氢钾2~3千克。

6.2.2.2 预防霜冻

拔节孕穗期常遇寒流天气,当预报最低气温低于零下1℃时,及时浇水或熏烟。

6.2.2.3 病虫害防治

防治麦蜘蛛用20%哒螨酮乳油50~70 毫升/667平方米,加水30~40千克喷雾。

防治麦蚜、麦叶蜂、粘虫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667平方米加水30~40千克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粉40~70克/667平方米加水30~40千克喷雾。

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用15%三唑酮粉剂每667平方米60~80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45~60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

6.3 小麦后期管理(抽穗―成熟期)

6.3.1 主攻目标

养根护叶,防止早衰和青干,活秆成熟。

6.3.2管理措施

浇好开花水 小麦抽穗后5~7天,浇足开花水,浇水时要避免大风天气。

防治病虫害

小麦开花期(5月上旬)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克/667平方米+15%三唑酮60克加水50千克喷雾防治。防治麦蚜、麦叶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粉40~70克/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

小麦灌浆期(5月中下旬)15%三唑酮60克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或加10%吡虫啉可湿粉40~70克/667平方米加水50千克喷雾。

预防干热风 在防病治虫的同时,可加入100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小麦生育后期易出现突发性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要做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和预防,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上一篇:浅析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寒冬培育蔬菜壮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