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探

时间:2022-08-22 11:52:01

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探

历史是人的历史,史学是人的史学,历史教育是人学习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课程就是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这次新课改最大的亮点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立。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误区

新课改推行到现在,从教的方面考虑,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仅仅提出了概括的原则和目标,如何将这些原则和目标具体落实于课堂上,并没有统一、规范、明确的指导。教师对于此目标落实于课堂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出现了不少误区:

1.认为通过教师“灌输”、阅读教科书,学生也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程度受历史教科书内容或者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水平限制。如在新课程的现有教科书中鲜有女性,仅有慈禧、,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并非正面的形象,这就使学生心目中女性地位在无形中降低。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随意使用道听途说或者野史来求证一些观点,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随意评说历史,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引导。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听之任之,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有学生最崇拜希特勒之流的人物。(2)学生理性思考和求真精神得不到发展。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体现,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极大多数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价值倾向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发生改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不强。(1)过于偏重“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把三维目标不作为整体落实,把其人为割裂;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忽视历史知识与能力,而实际上学生知识与能力越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就越科学。(2)教师教学过于考虑学生兴趣,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走上歧途。兴趣是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历史学习的目标。在实践中看到,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选取学生喜欢的材料,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迎合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价值观水平无法得到发展。(3)教师代替学生总结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1.在设计教学目标应明确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制定目标时要明确目标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知识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学生体会教师目标所制定的情感态度内容。

2.对教材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内心的体验的历史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采用方法是:挖掘历史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所以要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知识。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感受到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不断激励学生关心国家、为国献身的精神,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为国家、为人类尽自己一份责任。教师要让生动感人的历史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方法

1.谈话法。对历史教师而言,谈话法是为了获得学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水平的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备课前学情分析方面。如学习《新航路开辟》之前,笔者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哥伦布的富于冒险和勇敢的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设置课时目标时就更有针对性。

2.专题演说。专题演说是指让学生就某一特定的问题或现象经思考准备后,作出口头表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专题由教师来定,这个方法比较多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3.纸笔测试。纸笔测试是指透过学生的外显作业表现测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当前,如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效果进行测量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纸笔测试如何测量其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提出一些特定涉及的问题,让学生作出书面的反应(写出看法和理由)。在测量过程中,一方面历史课程待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制成问题(试题),另一方面作为被测者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又必须能够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由此教师在平时根据教学实际自制问题(试题)时要注意把其作为所设计的问题的立意,融入到所制问题中,使测试成为学生再教育的内容。如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笔者设计问题:“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课程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航海家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毅力、勇气等品质。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本题立意,言之有理就可以,当然如果学生回答哥伦布为了追求黄金、拜金主义,教师就应批判。教师根据评判后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及时进行矫正。

4.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目前中学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就“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在问卷中要求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作出选择。有效测得教师希望了解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的提出,既给我们解决中学历史教学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又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深刻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工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静.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林.课堂教学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测量研究中心.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东方出版中心,2006.

[5]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张碧荣.历史人物:新课程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的新资源.中学历史教育参考,2008,(12).

[7]陈辉.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1).

上一篇: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 下一篇:谈中学生思想品德之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