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8-22 10:26:47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正确认识中职国家定位及中职教育环境,探索适宜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职业教育面对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职教的对象,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正确运用中职卫生教育规律,推动卫生中职教育改革,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1.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1.1中职教育的国家定位。

新形势下,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一是基础职业教育,即使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二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面向社会未成人的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既要完成一定技能的培养,又要肩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把中职教育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教育。

1.2中职教育对象的素质。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素质的特点。

1.2.1我省中职生一般来自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家长普遍忽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

1.2.2我省中职生大多是被现行普通教育体制无情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1.2.3学生普遍存有惧怕文化课的情愫,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尤其热衷于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但缺乏自觉性和针对性,学习自信心、意志力也显不足。

1.2.4学生心理落差、诚信意识差异明显,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1.2.5学生普遍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意识,能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

1.2.6学生普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期待家庭的亲情,需要同伴的理解,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

中职学校面对这类群体,要完成技能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性教育的任务,必须实现创造性职教改革任务。

1.3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服务为主。

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首先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学校要服务于受教育者,职业学校应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育这个中心,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同时,兼顾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受教育者真正享受、选择适宜有效的职业教育产品。

就业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在相关行业的订单就业,在人才、劳务市场的选择就业,根据社会需求、工作状况和自己能力的转岗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也不可能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为导向,更不应是仅以某种特定岗位的技能为导向。这里首先要防止一个误区,就业导向不等于是专业导向,也就是不能假定学生都是学了以后,专业100%对口就业的。目前,一些专业对这种理想化的就业假想是不现实的。学生在没有订单就业的情况下,大多还是以市场就业为主,而且即使对口就业后,也因种种原因,转换职业的频率也较高。所以就业导向并不是单纯的岗位导向,也不是第一次就业的技能导向,而主要是指在相关职业的岗位群就业的导向。

所以,中职教改更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选择就业、竞争上岗、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职教观,提高职教生的基本素质。

2.1.1中等卫生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将综合素质教育渗透入所有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使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进而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努力走出中职只重视技能培养、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或认为中职素质低不能接受较高教育的错误观念,贯彻以技能求生存、以素质促发展的思路。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一定要走出重技能、轻德育的误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不能再戴有色眼镜看待中职学生,要让他们受到公正、科学的教育。

首先,职校要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以环境育人,从校园设计、绿化布局、人物雕塑、名人格言、规范制度等方面创造卫生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班级文化,让卫生职业学校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让学生在这种卫生文化氛围中感悟职业责任,树立职业理想,提高美丑观念。

其次,职校学校要建立各类文化社团组织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品位。当前中职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理论接受能力一般不强,但活动能力并不弱,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建立医疗志愿服务组织,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建立文学、艺体等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等。只要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中职生一定能鲤鱼跳龙门,承担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力量。

2.1.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岗位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变动;人生就业的行业可能发生变化,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在何种岗位、行业都能干得很出色,就像常说的“是金子到那都会发光”?金子是什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正是企业急需人才的必备能力素质,也是职业学校学生为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2.2中等卫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要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贯彻这一指示,应该根据以中等卫生类职校特点,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

2.2.1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针对这一指示,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办学模式改革的,只有通过官―教―企―研来完成,政府提共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完成教育科研任务;教育与企业合作,教育利用师资力量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学习实践的舞台,政府(官)、学校、企业利益达到统一,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2.2.2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这一培养模式本质就是在“做中学”,改变把学与做相分离的违背职教规律的培养模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密切加强同医疗企业、医疗单位合作,建设附属医院、附属企业,为学生提供做与学结合的平台,把课堂移到岗位上,实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充分的结合,还原中等职教应有的教育环境。知识技能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体现职业教育这一特点,让卫生职业技能教育、理论教育与岗位技能进行无缝对接。

2.2.3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改革要求:中职卫生职业学校应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岗位中来完成技能教学;培养形成优秀结构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教学,在实践论论教学环境中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2.2.4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巩固职教成果,推动职教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要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及相关职业证书。我校中职卫生教育在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基础上,努力和相关企业合作,拓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可以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必须确立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的职教观念,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中职卫生人才,引领中职卫生教育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双江.中等新课程改革即实施要点报告.2010年安徽中等职业教改论坛会议.

[2]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人民日报,2010-05-23.

上一篇:适应性课程下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下一篇:小学校内教师间的不平等与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