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自杀“敲痛”脆弱的心

时间:2022-08-22 10:24:39

集体自杀“敲痛”脆弱的心

“相约集体自杀的现象,类似于情绪上的心理共鸣,一旦有人有自杀的想法,其他人就会被传染,继而跟随其后。”

“放暑假了。” 每逢七月,学子们就开始庆幸这个可以忙中偷闲的假期。然而,今年的7月,对于8名高一声乐班的学生来说,却来得有点“不对味”。

在本学期结束后,这8名学生的家长接到了北京某知名学院附中的劝退函,理由是孩子有数门学科不达标,要求劝退。家长透露,被劝退后,8名孩子曾相约一起服药自杀。截至7月10日,其中1名被劝退女孩自杀,正在医院抢救。另外7名学生中,3人已回家,4人失踪。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关岛、荷兰等国家都有相约自杀的案例,其中日本最多。我国也时有发生,去年下半年,浙江丽水就发生过一起大学生利用腾讯QQ网络相约自杀的事件。而这次,相约自杀的“主角”换成了花样年华的中学生。

人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相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摧垮了年少的“心灵”?

自杀动机能“传染”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指出,自杀冲动的产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财务巨大损失、重要亲密关系破裂、自尊受损、失业、身体损伤等都有可能成为自杀的诱导因素。

沈政教授以前做过精神科心理医生,他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之间经常会互相影响、互相模仿。不管是在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宿舍,如果发生一件值得哭泣的事情,其他人也会感同身受,跟着哭泣,并且哭泣人数会增加得很快。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共鸣现象,比较常见,叫心理感应,也叫感应性的精神症状。

沈政说,这次中学生相约集体自杀的现象,类似于情绪上的心理感应,一旦有人有自杀的想法,其他人就会被传染,继而跟随其后。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缺少对死亡的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一般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出现自杀。这是因为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存在差异。女人大脑中的深层神经纤维――白质特别发达,更容易互相感应,互相传染,这其中就包括自己抑郁,快乐的情绪,可以影响别人,也可以被其他女性的情绪所影响。而男人大脑皮层表面的浅层白质发达,而深层白质不发达。因此男人更善于思维,分析问题透彻而细致,不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不仅如此,真正让自杀情绪付诸行动的是大脑里的血清素神经元。纽约州精神病研究院的精神病理学家约翰・曼和他的研究小组曾对175个大脑的研究发现,许多自杀者脑中的血清素都是有缺陷的,尤其是靠近左眼上方的脑皮层和脑干部位的血清素存在严重问题。在自杀者的大脑中,血清素神经元要比正常人多30%。

自杀过于极端了

也许当我们听说某人自杀的时候,心里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问:“何苦来着,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会让他们放弃生命呢?”的确,自杀是一种极端的行为,被视为大多数宗教和文化不能容忍的亵渎生命的罪行。在伊斯兰教义中自杀者无法得到真主的宽恕,因为任何一个凡人都没有权利去结束由上天赋予的生命。

在中国,如果自杀者的父母健在,则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有人用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成语叫做“走火入魔”,在正常人眼里,那些自杀的人都有些“走火入魔”。

一百多年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写出了《自杀论》。他将自杀分为四个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

“最近发生的学生集体自杀事件,从报道分析来看,这些学生之所以有自杀的倾向,主要是表现欠佳,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被劝退后充满悲观和否定情绪,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的打击,是一种‘失范性’的自杀。”沈政分析说。

青少年心理发展呈“草莓化”

对于青少年集体自杀的现象,有人说,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草莓化”。即虽然他们已在体格发育上初具成人形态,但心理承受力和精神发展意识却仍然停留在懵懂期,就像草莓一样,“稍一施压就整个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但是它的表层也疙疙瘩瘩挺有个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孔令雪也认同这种说法。不过,她表示,这些孩子也是受害者,他们需要自由的呼吸空间。从这次相约自杀的8名学生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难免会激情高昂。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性正在健全,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肯定,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

然而,父辈们给予了孩子太多的目标,太高的期望,让他们失去了自我抉择的权利。有的孩子乐器学得不好,便会被指责。而练习的枯燥以及父母间攀比的心理,让孩子活得太累。没有了肯定,没有了认同,再加上知心朋友较少,他们更无言以对,长久压抑。于是,不少孩子在网络上进行宣泄。随之,一些论坛或者QQ群中,不少同病相怜的学生进行自我情感的交流,分享。再加上他们喜欢看一些日本漫画,而漫画中会涉及一些自杀案件,这些让他们有了自杀的想法。

孔令雪表示,事实上,对于这些懵懂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认为死亡并不可怕,而是一种对世俗社会的脱离。因此,一旦有了导火索,他们便会开始实施。我们应该从不良事件中汲取教训。对于家长而言,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情绪关注,提升他们应对挫折、善待失败的人生平常心态,在身体成人的同时,也要精神成人,成为精神强者、心理强者。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及时开设各种心理课程,提升孩子的心理情商。

上一篇:菌糠治疗黄瓜疾病 下一篇:中国高铁日本新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