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欲潜5000米深海

时间:2022-08-21 07:38:16

“人类如果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帮助,只能潜到水下30米深的地方。但在远远超出人体承受极限的数千米的水下,生命仍然找到了独特的适应之道。那里并不是一个完全死寂的世界。”

7月1日,搭载着“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缓缓驶离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奔赴东北太平洋,执行为期47天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5天之后,“蛟龙号”进行了出海后的首次全面检查。通上电,灯光、声纳、计算机等各系统运行正常,符合5000米级海上试验的状态要求。“蛟龙号”此次选择的试验海区,距中国大陆约10000公里,“向阳红09”需要航行大约半个月方能抵达。

中国潜水器探秘东北太平洋

在2010年夏天,“蛟龙号”就曾在中国南海到达了3759米的水下。而这次5000米级的海上试验,比起去年的试验更有挑战性。

此次的试验海区环境复杂多变,净海措施难以实施。5000米的下潜目标,更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

“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周怀阳说,“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3759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376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为了实现潜入水下5000米的目标,在完成3000米级海上试验返航之后,“蛟龙号”就进行了一番技术改进。它的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视频系统也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升级。

现在,这艘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的潜水器,已经有能力进入水下5000米的深处,并以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巡航。

完成这次试验后,“蛟龙号”还将准备向7000米的深度进军。届时,它的工作范围将可以覆盖世界上大约99.8%的海洋区域。

潜水器比飞机还平稳

当“蛟龙号”潜入水下时,如果我们处在潜航员的位置,可以从观察窗里看到怎样的“风景”?

周怀阳曾乘坐美国的“阿尔文号”深海潜水器,探访过东北太平洋的胡安・德・富卡洋中脊,这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他告诉记者:“乘坐潜水器进入深海,要比我们熟悉的那些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火车,乃至‘最平稳’的飞机都稳当得多。不同机飞行时可能遭遇的乱流,海流非常平缓,即使遇到了,也几乎感觉不到。”

乘坐如此平稳的潜水器进入深海,在几乎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乘员只能通过仪表来确定自己所处的深度。周怀阳说:“当潜水器潜到水下大约100多米深的时候,我们已几乎看不到光了;超过200米之后,潜水器四周的海水更是一片漆黑。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海洋生物都进化出了‘发光’的能力。它们发出荧光的躯体在海水中游荡。如果打开潜水器上的探照灯,也许能看到一些模样奇特的海洋生物,以及纷纷扬扬的‘海洋雪’――那是由有机物组成的碎屑。”

“随着水深越来越深、在深海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尽管都穿上了厚实的衣服,但还是觉得越来越冷。到后来,潜水器舱内壁上都可看得见往下滴的水珠。”周怀阳说,“在2000多米深的水下,除非十分靠近海底火山热液,否则水温通常只有2℃左右。”

当“阿尔文号”经过下潜,到达胡安・德・富卡洋中脊的时候,周怀阳看到了令他惊叹不已的景象。

由于海底火山活动,温度高达1200℃的玄武岩岩浆,加热了这里的海水,使热液周围几米至几十米的地方聚集了大批深海生物。“在那儿,我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另一颗星球。我们知道,人类如果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帮助,只能潜到水下30米深的地方。但在远远超出人体承受极限的数千米的水下,生命仍然找到了独特的适应之道。那里并不是一个完全死寂的世界。”

“蛟龙号”背后的国家战略

随着“蛟龙号”向水下5000米的深度挺进,中国科研人员拥有了一件近距离观察、研究深海的“利器”。

“比起坐在考察船的船舱里,观看无人潜水器的摄像头发回的影像资料,亲自乘坐潜水器进入深海,感受大不一样。”周怀阳说,“自‘阿尔文号’建成以来,已有2500多名科研人员乘坐它探访了世界各地的深海。科学家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第一手的观察资料,还有全新的研究灵感,和对地球未来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在潜水器技术上的奋起直追,也反映出国家战略的调整。

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随着陆地上的资源日益枯竭,世界各国都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海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介绍说,载人潜水器是人类直接进入深海作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现在深海探索有种种办法,比如“水下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任务,但是科学家亲临海底的考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上一篇:“旱涝急转”不罕见 下一篇:用白蚁造能源 并非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