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提高“鱼”“渔”授之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22 09:26:21

新课程下提高“鱼”“渔”授之的有效性

摘要: 授之以鱼也好,授之以渔也好,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各有所长,两者应兼而施之,关键之处就在于怎么提高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 语文素养 提高 鱼渔兼授

前几天同学会,因为大家都是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的,所以孩子的语文教育就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新课标下语文到底该怎么样教才最有效,是继续“授之以鱼”,还是直接“授之以渔”,抑或“鱼”“渔”同时得兼,并着重考虑教的有效性?

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最根本的就是要弄明白语文有什么特点。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授之以“鱼”,又要吸收西方式的授之以“渔”,更关键的还是在如何授,怎么样授上多下苦功。换句话说就是多从教学的有效方面做做文章。

一、有效地授之以“鱼”利于学生打实坚固的语文基础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沈阳召开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要,对于80%的年轻人的影响是好的,可以让很多人成材。比如,和美国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比较,中国留学生大多比美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进而指出,自己的成长就是受益于早年在西南联大打下的深厚扎实的学科基础。

新课程虽然不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自己的追求,但语文素养的形成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语文是空洞的。因此,授之以鱼有其一定的价值。关键的问题是讲什么和怎么讲。“灌输式”填鸭式之类算不上是有效的授之以鱼。如果我们注意增添讲授的自身魅力,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或侧重于打实基础的学生来说,授之以鱼更适合他们。

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有效地授之以“渔”能赋予知识以“附加值”

先讲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于是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以金子,不如给人以点金术。

是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语文课上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因此有人说:“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授之以渔就是这样给学生所学的知识添加了附加值。

三、有效地鱼渔同授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最佳途经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没有能力更是无法站立于社会,而且语文的提高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了。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

与此同时,我们更该教授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素质教育不是光去春游踏青、到博物馆参观就完事了,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大气、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当务之急。而在应试教育中,如何应对考卷,考出高分,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在孩子小的时候,适当的强制性和灌输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如果孩子在接受知识、接受教育阶段,就任性,不听话,那么长大了,基础知识很可能不牢固,行为习惯也可能出现偏差。

总之,教师有效地授之以鱼是要教给学生足量的知识。教师“授之以渔”是要切实领导好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是授之以渔的铺垫,两者得兼才能让学生既捕获大量的鱼,也学会捕获大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双全:《“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

2.zgwy6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上一篇:倡导体验式教学 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下一篇: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