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改现状与方法

时间:2022-08-22 09:00: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改现状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线语文教师更应重视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于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近些年来,语文教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呈现出以下情况:

1、以教材为中心式。这种课堂把“教材”误认为是教学。课堂上,教学的目的是“学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点”。

2、以教师为中心式。这种课堂往往采用“谈话法”教学,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3、以写作为归宿式。这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以读,“立竿见影”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

4、以考试为终点式。这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

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

1、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不深入,观念转变缓慢。

许多教师对新课标中的理念持怀疑态度,总是担心这样的教学,学生不能考高分。因此,许多教师依然放不开,还是“抱着学生走”,依然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性质确定方向,然后牵着学生朝既定的方向前进。讲风始终昌盛不衰,满堂灌依然是主要方法。阅读教学出现了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传统阅读教学的涛声依旧的现象。

2、阅读角色定位不准,阅读课成为知识课、训练课。

为了应试需要,许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成了“知识点”的讲析教学,一篇完美的文章往往被人肢解,学生对课文没有整体感知,学起来味同嚼蜡,难以独立思考,发挥创新精神。这样,阅读成了沉重的负担。就其角色而言,学生不是阅读的主人,教师不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3、阅读课堂无民主性,无学生的阅读个性,无合作探究式的气氛。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不愿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讨论,互相交流,往往忽视学生的环境、阅历、性情等因素的差异和阅读体验、理解的差异,对学生的多元答案不予认同,不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致使学生探究机会减少,课内向课外延伸只路阻塞。没有了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观念不转变,教学方法不更新,阅读教学效果很难上台阶。

二、方法策略――熟悉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实施新阅读教学。

1、一反传统理念,变“讲”为“导”。

要实现教法的改变。首先,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方法必须改变。若停留在教法只是一种形式,让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根本的层面上,势必会因为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禁锢他们的想象空间,从而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满堂灌必须废止。教师应潜心探究“导”的教学艺术。开放性的课堂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老师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基础设计教学环节,整体感知怎么导,重点突破怎么“引”等。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2、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要结合学生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材施教,做教师的千万别给学生留下“婆婆嘴”的印象,否则,学生听不进去,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长期的灌输教法会养成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不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和学生平等对话,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对它们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感到“我也行”。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由前台的“演员”角色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下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上一篇:新杰克公司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益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全球竞争力重塑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