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的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

时间:2022-07-10 08:20:27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两种教育思想的特征及教学模式的比较入手,就目前在教学改革中片面叫好建构主义冲击传统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倾向提出了批判,反对把两种教育思想对立,提出建构主义是对行为主义的补充,并阐述了二者在教学中的交互应用及对应的教学设计,以期促进教学改革的反思。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教学模式

引言

建构主义作为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对立面出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都是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针锋相对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乏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意在厘清两种观点对于教学的有效性,特别着重在其对确立学习目标、建立学习环境氛围的优劣比较研究上,把另一观点置于非此即彼的位置,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认真领会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就不难发现这两种观念及其主导下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对教学、教育活动的影响都各有裨益。他们可以较好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一、 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及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以学习者学会了某项知识或技能为终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反思和批判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强调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来获得,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新兴的认知心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 行为主义

与之相反,建立更早的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传统教育系统设计的主流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者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反复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同时消除不合适行为。因此,行为主义者的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要素。目前大多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上,以教师为核心和主导,以课堂传授为基本手段,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断强化和刺激,以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而,比较两种学习理论,如果要简单回答哪一种是更适合教学,无疑会把教学者引入歧途,犹如我们问萝卜白菜哪一个好一样。有教育者认为建构主义更为先进,但是,对于基础概念繁多且复杂的识记知识,完全摒弃以行为主义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十分不利。事实上,针对各学科及学习具体内容,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阶段等特点,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理论来指导设计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督导学习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针对教学的交互应用

针对教学,从分析教学活动相关要素入手,我们把教师作为设计者,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其他的要素中,我们关注到教学内容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适宜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生的教法选择

我们首先从关注教育的对象,即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考察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运用。怎样做到最大程度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怎么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来体现?

对于理解能力强,而自制力弱的学生,较多地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训练显然是有效的。而对于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的孩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有更好的效果。就如众所周知的新东方强化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孩子学习英语必须的方法或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属于优等生,有好的理解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意志,那显然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他们,更能促进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进步;而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其思维理解发展的阶段水平,是基于行为主义还是建构主义设计教学模式也是有选择的。在童年阶段、少年阶段以及青年阶段,教学方法显然是从大量的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逐渐增加建构主义的引导组织。没有一个儿童不是从机械重复开始学习的,也没有一个博士是在导师的威逼利诱督导强化下训练出来的。

(二) 适宜学生学习不同知识

而对于具体的学习个体而言,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即思维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在其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用建构的方法,而对于其巩固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用行为主义强化训练或者记忆的方法,总是有效的。

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基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探讨两种思想及主导的教学方法的交互应用。教学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我们考察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时间上的一堂课,或是在更大时间尺度,如完成章节学习任务,乃至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用诸多研究者在教学法的选择上已经达成的共识或教学实践经验来作为论述的证据。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显然要优于行为主义;而在具体的知识学习,对于像识记这样的知识,或者推导公式、或者运算速度、运算能力的固化等能力培养中,行为主义被证明更为有效。但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理解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要用到逻辑推理,联想发散等学习策略时,教师选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在一些知识内容枯燥、学生的经验(或下位知识)稍显欠缺的新知识学习中,教师用情景教学显然可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也可以用交互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主动思考,寓教于“形”,在“形式”之中,学生较容易获得学习的价值认同。把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学好”的观念转化为“学生乐于学好”,这个“乐”,就是教师“建构”的魔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教育家们所说的那句话,即“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的经典传神之言。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既有行为主义,又有建构主义,教学相得益彰。我们在研究学习这两个教学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只有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更不可为论证而寻找事实,“为说新词强说愁”式的研究,确立偏废的教学思想,比如一味的题海战术或者不分知识内容的游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

观察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督导其克服自身学习能力上的不足,才是教育者领悟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结语

本文从教学过程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入手探讨,我们发现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念在教学中是可以交互应用的,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环节成为实施交互应用的关键。本文阐明了交互应用的重要性,即是对融贯东西和古今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和理解。但囿于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水平,对更为深入的,在两种观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方法的讨论涉足肤浅。如果对交互应用的具体模式做出讨论和归类,相信对教学实践可以有操作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何克抗,郑永伯,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保卫,由行为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分析学习指导技术的演变,《前沿》,2005(6)

[6] 张倩, 建构主义思想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冲击与评价, 时代报告,2012(4)

[7] 傅维利,王维荣, 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2000(6)

上一篇: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下一篇:新杰克公司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益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