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阅读”的构建

时间:2022-08-22 08:38:4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阅读”的构建

一、创造课堂的生态环境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在教学中可以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意。用角色情境——分角色朗读,扮演小说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体验人物感情。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有关的事件、时代特色等材料,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人物形象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山行》一诗的学习中,整首诗本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于是我先让学生认真看注解诗、理解诗,想象诗中的意境和画面。然后引导他们在黑板上作画,于是一条通向远山的石径、一间山峰的小屋出现了,火红的枫叶密匝匝的,一辆两轮的简易马车停靠在了枫叶之下……板画为古诗教学增色不少,学生们认真地注视着,仔细地品味着,那种对枫叶的喜爱之情流露于板画之上,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二、开发课堂的生态资源

1.教科书的运用。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导语。围绕题目,从解题入手,或用设问的形式;或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或旁敲侧击,活化文本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准确把握课文精彩部分。通过设疑、比较、表演、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整合文本资源与师生资源,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匠心。适当拓展延伸,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少不了深刻而简约的结尾。结尾要以课文为依托,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时空方面的延伸与拓展,把文本资源和学生生活资源相结合。

2.学生资源的运用。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弥足珍贵的有效教学资源宝库。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课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可以是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如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体验性课堂中的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及动态性,它也是最丰富、能再生、最直接的资源,可以随取随用,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但它的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样,往往不容易被察觉,需要教师及时开发与利用。

3.媒体资源的运用。广播录音、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图片、图像、影视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达到现场体验的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光彩。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切不可喧宾夺主,取代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引导课堂的体验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代表性的提法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然而,从阅读教学双边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体验”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议而不行”的谈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学生如何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怎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并不是一个“纯生活”的简单反馈,而且,若简单地用学生单薄的人生经历体验“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的生活,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处于阅读的原生状态,教师在启悟学生的生活时,如何“催化”学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的“体验”开辟更深邃的渠道,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更是激活“体验”的触发点。

1.在朗读中体验。声音是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我们首先通过它获得对形象的间接感受,而阅读者在诵读文章时声音的轻重缓急,无不浸透着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他也是在重复诵读中,通过对声音的调整和感情的控制,越来越贴近作品构成的形象世界,在诵读中,感到自己跟作品渐渐融为一体。陈慧瑛执教《梅花魂》时,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吟诵,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张弛缓急,感情的起伏跌宕。学生们心领神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

2.在合作探究中体验。让学习主体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少年闰土》中人物的评价,就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请同学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合作探讨。此环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谈阅读感受,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在想象中体验。想象是利用头脑中储存的已有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材中有不少作者特意设置的空白点,或言尽而意无穷,或意境深远,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引发学生大胆想象,体验作品的无穷魅力。如《火烧云》一文,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并找出课文中描写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后提出:“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象出哪些颜色?”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的火烧云的形状,接着问学生:“你还能想象天空的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形状”之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

4.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般很难分析,但可以在虚拟的真实中借助表演等方式体验。可请学生当演员,表演话剧,然后由形象入手,让学生谈谈剧中人物的是非曲直。课后再来一次小练笔。这样,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深切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引起情感共鸣,触感体验,在喜怒哀乐中得到升华。比如在组织《找春天》这一活动时,学生找来大量有关的诗歌、歌曲、散文、故事、对联、图片,影像……当时,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材料分类型整理,即通过欣赏影片和照片赏春,用画笔绘春,用诗歌赋和对联颂春;二是以歌曲《春天在哪里》为主题音乐,以情景剧的形式赏春、绘春、颂春。无论学生采用了哪种建议实施起来都会感到比较容易有趣。如在《成语擂台赛》这一实践活动中,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成语,在实践生活中寻找应用成语的途径和范例,有一定积累后,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慧眼识错”、“成语接龙”、“巧填表格”、“趣填成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对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产生兴趣,然后去生活中寻找它的踪迹,通过交错等形式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余文森.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教学的研究.江苏教育,2009,(6).

[3]王文芳.我的生态阅读课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浅议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