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更到位 互利促共赢

时间:2022-08-22 08:18:44

工作更到位 互利促共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福建省山海地区的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山区和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福建省即是劳动力输入的主要省份,又有大量山区劳动力需要外出就业。山海劳务协作工作正是为解决这一矛盾发展起来的。从1989年开始,福建省劳动保障部门就积极动员、组织山区城乡劳动力到本省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省委六届九次全会做出加快山区发展战略后,山海劳务协作工作更是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龙岩市把劳务输出与当地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南平市把劳务输出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上杭、仙游、宁化、长汀等许多县都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制定长期规划,列入考核目标。劳务输出的成效,不仅使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山海劳务协作工作,也使得“要致富,做劳务”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需要政府动员做思想工作才肯外出打工,已经转变为自觉自发外出寻找就业机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人社部门年组织山海劳务输出3万多人。经过多年的劳务协作,上杭、武平、永定、长汀、周宁、清流、宁化、建瓯、邵武等县市与沿海石狮、晋江、同安、芗城等沿海市区结成了相对稳定的劳务协作对子;不少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也与沿海企业挂上了钩,能够直接为企业培训和输送技术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力地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但形势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由于各地经济加速发展,国家惠农利农政策的出台实施以及产业升级转型,促使劳动力资源呈现多极化流动的趋势,客观上导致每年入闽务工的外省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福建省山区到沿海及其他省份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逐年减少;同时,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也开始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技术工种和熟练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近年来,福建省“企业用工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两难”问题日益突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所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要意识到当前福建省劳动者素质不高、技能不强,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这一客观事实。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新问题,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提出的“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山海协作战略,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巩固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山海劳务协作。在方式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注重实现“三大转变”,满足“四个需求”,即区域劳务协作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由个体型向整体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满足农民增收需求,满足山区发展的需求,满足沿海企业用工需求,满足全省经济均衡发展的需求。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个更好”:

一是对口衔接更紧密。要消除山区劳动力难挖掘没人外出务工的观念;消除临时短期的观念;消除低层次、单打一、只搞劳务缺乏统筹战略的观念。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人社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努力推动政府与政府之间、经办机构之间、校企之间三挂钩。建立政府层面的更高层次的协作机制,如建立山海产业协作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推动产业的协调与合作,让山区规模性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山区、沿海双赢。山区在进行项目引进和主导产业选择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条件。同时鼓励参照“石狮-政和”模式,通过以政府名义,签订山海劳务协作全面协议,建立基地,定期走访,信息互通,有规模、高质量的输送劳动力。

二是政策扶持更有力。既要切实将现有的各项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又要积极在山海劳务协作工作方面进行政策探索与突破,加大资金投入,探索“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的扶持模式,省级资金向山区倾斜,沿海地区给予山区对口挂钩地资金支持;提高推动山海劳务协作的各类补助标准;引导企业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同时沿海地区可出台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设施设备等方面支持山区特别是老区经济发展的新举措,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的劳务协作新模式,即由沿海地区提供企业与土地,建立产业园,吸引山区劳动力就业,所产生的产值计入山区。

三是引导培训更有效。针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在扩大劳务输出数量的同时,注重劳务质量的提升,切实在劳动者技能培训上下功夫。在培训方式上继续推行“订单式培训”、“引导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办培训”模式,如引导沿海企业与山区的职技院校挂钩,委培定培,稳定输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格局; 在培训实施上做到“四贴紧”:培训内容贴紧市场,培训基地贴紧基层,培训时间贴紧实际,培训效果贴紧实用;在培训服务中注重“三结合”:培训与劳动储备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促进就业、转移就业相结合。对于人社部门部分尚不具备条件开设的专业培训,可以依托用人单位的技术、设备、人员、资金进行培训,做到签订订单开展培训组织输出稳定就业的“一条龙”模式。

四是组织输出更有序。一要台账更实。要夯实数据库,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手段,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摸清辖区内劳动力资源情况,还要摸清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特别要掌握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如初高中、中专毕业生的状况,年纪大一些的农民一般更愿意留在本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而农村年青后生更愿意外出就业创业,到沿海见世面、寻机会、求发展。要根据他们的愿望和求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与劳务协作,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二要品牌更多。注重推广劳务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劳务输出工种,如福安的机电、惠安的石雕、邵武的电焊等品牌项目。加强“劳务品牌”建设,走“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促就业”的路子。三要对接更快。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交流,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搭建远程用工系统、求职信息交流平台、就业自助平台等,建立起以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中心,外联全省各地劳务市场与基地,内联本辖区内县(市、区)、乡(镇)的三级劳务机构的网络化信息收集和传送体系,实现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供给信息和辖区外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快速互通和双向交流。

五是跟踪服务更到位。山海劳务协作贵在坚持,重在实效,要长期稳定有效的发展。组织人员输出难,输入后稳定就业更难,亦就更重要。建立新型的山海劳务协作关系,提升山海劳务协作的质量,不但在于引得进,关键还在于留得下,稳得住。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大对侵害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严禁拖欠和克扣工资, 取缔非法中介,严厉打击用工过程中的欺诈行为。指导企业与务工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 督促办理社会保险, 协调处理工伤事故,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中发生的问题,依法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还要会同有关部门,协调社会、行业、企业各界改善用工环境,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劳动保护、食宿条件、文化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之融入当地,平等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调动山区农民外出到沿海务工的积极性,并促进稳定就业。

(作者系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

上一篇:浅谈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 下一篇:研究团队聘用人员创新成果(因素)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