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到悟性

时间:2022-08-22 07:22:55

杭州市周浦中学是西湖区教育局管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它位于西湖区双浦镇的周浦街道,创办于1968年,是一所农村公办初中。学校生源主要是当地学区内村民的孩子,还有很少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信心不足,德智美甚至连体育综合素质都在整个西湖区明显靠后。学科统测中,语数英科得分在30%以下的学生比比皆是,更谈不上校园生命质量的提升。周浦中学离杭州城区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教师研究、展示和锻炼的平台与机会都较少。以中考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发展。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思维空间基本被挤占,课堂效率较低。周浦中学学生的家长普遍不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学生家庭教育尤其家庭学业辅导基本缺失,学生在家学习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监督和帮助。

2011年8月,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与周浦中学建立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从2011年11月开始,针对校情,我校开展了一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导学课堂的实施

(一)导学课堂的概念

导学课堂作为一个课改概念应该是我校首创。它是我校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个统称。我校“导学课堂”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三三流程为框架(三三流程即预学及一查、小组合作学习及二查、班级展示交流及三查),以小组建设为支撑,以有效评价为保障,是充分体现课改五大元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导学课堂要求教学目标定位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它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普适性。

(二)确立周浦中学导学课堂改革纲要

制定了学校导学课堂纲要,使学校整个课改有了顶层设计。领导和教师们对课改的方向就非常明确,思路也更清晰,少了很多无谓的争论。

周浦中学导学课堂改革纲要

一、指导思想: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学为中心、以学定教。

二、课改目标: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尊重生命求成长,以能力立意求质量。

三、实施途径:三步推进,从理性到悟性,从模式推进最终走向元素推进。

一模重势、二模重效、出模重质。

出模后课改要点:全校一模,学科多模;质量至上,目标有效;学科思想,能力立意;小立课程,单元展示。

四、导学课堂的文化构建:三观两精神。

崇文尚义的人生价值观;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学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敢于质疑精神。

五、导学课堂的操作策略:三三流程、五大元素、两大支撑(小组合作4+1,问题单)。

六、导学课堂的组织保证:引领组织(校长室),执行组织(副校长和课改办),研讨组织(副校长和学术团)。

七、导学课堂的思想保证:实事求是,尊重个性,集思广益,与时俱进。

八、导学课堂改革的长远方向:时空拓展。

二、探索中的五条经验

(一)系统规划,行政推动

课改不仅是改课,而是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工程的变革。我校从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教育教学理念培训、绩效工资的改革、设立课改专项经费、人事安排和考核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班级考核制度修订等进行了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单从课改抓课改,基本不可行。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率先示范和坚定不移是课改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的感受是:课改是一把手工程。同时,我们成立课改办,整合教导处和德育处的相关职能,专门负责全校课改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二)从模式推进逐步走向元素推进

课改初期,我们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架构周浦中学的三个阶段的导学课堂模式,不同阶段模式的技术要求和战略目标各有不同。

1.一模重势:会表达,善沟通

势,状态也。课改从改变学生的状态开始。鉴于我校学生入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技能、学习能力有待于加强。因此,我们在一模阶段采用的是“三步三查”(预学及一查、小展示及二查、大展示及三查)。一模重点放在大展示环节,每个小组每节课必须要有一个任务轮流展示,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课堂最主要的目标,学科教学目标暂时先放第二位。这一阶段历经了近一个月。实践证明,这一阶段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自信了,也阳光了,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但是这一阶段的课堂学习效率是不高的,表现在:每组轮流展示往往造成时间不够,学习任务不能顺利完成;由于合作交流部分的任务学生课前没有预学,单凭课堂内的5分钟左右时间难以深入;每组讨论一个任务,在其他组展示的时候难以有高质量的点评,课堂难以生成;有的课型、有的学习内容并不适合这一学习模式。对此,校领导和教师务必要深刻领会这一阶段的战略意义,甩掉包袱,坚定信念,理直气壮地推进课改,切不可因为一时的质量滑坡而质疑课改,甚至放弃课改。据了解,有的农村中学就是因为缺少了一模的训练,导致学生状态不能支持导学课堂的实施,课改就此止步。城里优质中学是否需要通过一模训练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活力,笔者不得而知。

2.二模重效:能辅导,会提问

一模的优势改变了学生的状态,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一模的弊端就是课堂低效。所以,在一模战略目标达成后,我们迅即转入二模。在二模阶段注重小展示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能辅导、会提问的能力。二模重效。效,即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二模有以下几个变化:

(1)小展示时间延长至少20分钟,除了解决自主学习部分,还要完成合作学习的讨论,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关系是“你问我答,你讲我评”,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在我校,那种认为导学课堂是从“师教生”改为“兵教兵”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我们坚决反对“兵教兵”替代“师教生”。我们的要求是被辅导者带着问题去请教辅导者。我们的课改有句体现导学课堂灵魂性的一句话是:个别不懂主动去问,小组不会的请教全班。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辅导能力等合作技能和合作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大展示的任务为1~2个,教师根据小展示情况确定了1~2组展示内容(原则上以合作学习部分知识为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一组展示),展示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导学案,可以是部分展示、错误展示、“夹生饭”展示等,注重课堂的生成和提升。

这个阶段小展示时间要确保是行政命令无条件执行,甚至允许教师整节课都是小展示。我们的实践也说明了,二模的实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习惯,为下一步的导学课堂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很多班级、很多学校因这一阶段的成效不同,直接决定了导学课堂能否真正实现。

一模二模,为教师在实践中感悟导学课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教师对导学课堂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以生为本、能力立意、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全体教师对导学课堂的共识就是通过一模二模的感悟达成的。同时,学生在导学课堂中各种能力逐步养成,学习状态有了质的飞跃。这就是一模二模的两大价值。

3.出模重质:勤反思,重思维

二模顺利结束后,课改进入第三阶段,即出模阶段。出模重质,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阶段的指导思想是“全校一模,学科多模;质量至上, 目标有效;学科思想,能力立意;小立课程,单元展示”。各学科在学校统一模式下,根据学科、课型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高效的、开放的、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课堂。其中,我们特别强调导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自主反思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这两大能力是导学课堂质量提升的核心。

根据我们当前的实践经验,预计出模阶段也要分三步走。这是我们的初步判断,具体要等未来来检验。第一步:学科化特色。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甚至因不同教师的风格,都可以确立不同的课堂学习模式。第二步:课程整合。导学课堂的实施,必然使课程的推进随着学情不同作调整。以能力立意的课堂,必然要求课程也要相应地整合。这一步估计要比较漫长。我们现在力争以学期为单位,小立课程。第三步:时空拓展。这一步可能是导学课堂的理想境界。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在校时间。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可能是导学课堂的重要载体,网络平台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到了出模阶段,课改也就从模式推进转向元素推进。如何让导学课堂打破模式走向灵动,如何让导学课堂更具有学科特色、更能发挥教师智慧、更具有可操作性,我校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提炼出课改的五大元素融入教学: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及时评价,团队归属。这五大元素的概括,从而使教师理解了导学课堂与传统课堂尤其是传统优质课堂的最大区别。课堂可以没有模式,但必须融入五大元素,至于不同的学科如何去操作,这要看教师对学科的悟性,对课改的悟性。课改彻底从理性到悟性。

(三)独创的小组“4+1”模式

最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组内同质”,但是组内同质势必产生了“组间异质”,而组间异质不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因此,在二模的操作中把5~6名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组,称之为“巡导团”,其他四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配置,构成了我校特有的4+1模式。“巡导团”的成立,解决了一直困扰教师的导学课堂如何培优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辅导能力和合作意识。让组内同质组内异质共融共存、相得益彰。巡导团的出现,成功解决了没有晚自修的公办学校如何嫁接杜郎口模式的难题,也是我校导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落地的“问题单”辅学

“以学定教”是一种理念,而我校的“问题单”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最佳载体之一。“小组合作”是一种学习的模式,而“问题单”是实施有效合作的最佳途径之一。问题单使自主学习由浅入深,合作学习指向明确,组间竞争富有活力。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点的疑惑处提出一个问题,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大家讨论。利用问题的驱动,使得小组合作目的性明确,提升效度。合作交流后,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讨论中还没解决的,可能是新产生的质疑,也可能是学生自编的习题考一考大家的,也可能是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筛查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问题单的实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真正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合作学习不再是泛泛而谈,课堂上问题的整合能力、解决能力是否提升,决定了课堂的高度。“问题单”辅学和小组建设一样重要,后者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而“问题单”是合作学习的内容。

(五)与时俱进 贵在坚持

课改过程中,因教师个体的悟性不同、经验不同、风格不同、追求不同,不断有教师对课改信念产生疑惑,教学实践中对导学课堂的实施也有不断反复。课改本身也有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与时俱进,对导学课堂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行政主要领导,在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要及时地吸收教师们的经验和建议。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小组建设方案和策略,评价体系等都是在吸收一线教师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但在这一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持,最重要的也是坚持,坚持就能出成效。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第一,课改办每天坚持对各班、各学科和每个人实施课改情况进行了解和反馈。第二,为了更加稳健地、持续深入地进行课改,我们还成立了学术团。学术团从学科化建设出发,从学科课型研讨到研讨课开设到成功课型的推广,集聚了优质教师的智慧,为课改后续的深入开展提供学术引领。第三,成立导学课堂督评小组。我校共有六个督评小组(语、数、英、科、社和综合),每月对组内所有教师进行全覆盖听课。六大督评小组对听课量化表一周一上交、一月一反馈(在校务会议上对组内教师进行表扬和提出存在的问题)。督评小组听课的反馈作为评优评先的基础数据。第四,聘任学科审核人。聘请各学科最有学术权威的六位老师作为学科审核人(语、数、英、科、社和综合)。工作模式是“三线汇一”,“三线”指备课组、学科审核人、班级课改委员,“汇一”指三线评价的结果反馈给课改办。备课组长是数量的保证,学科审核人是质量的监控,班级课改委员是使用的反馈。这样,课改办第一时间掌握了导学案的量、质、用。我们对导学案的评价做到了一周一审核,一月一反馈、一学期一评价。这样的管理模式提升了集体备课的效度,加强导学案的监控,从而提升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和使用的效果。导学案评估的数据为期末备课组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数据。第五,构建教育小组。教育小组是由两个班所有任课教师组成的一个团队,从学生常规(导学案整理、双色笔、订正本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各类数据的记载表、小组建设的评价、课堂文化展示、团队归属感建设等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价,这些数据量化记载了作为班级教育小组的量化考核,并为评选学校优秀教育小组提供了主要数据。

上一篇:语文备考应当落实五个“关键词” 下一篇:回归教材,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