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专刊:从“拼盘式”到主题化操作

时间:2022-10-11 08:10:39

报纸专刊:从“拼盘式”到主题化操作

现代报纸的特征之一是专刊的新闻性强化与知识性普及化的结合。而体现这种特征的编辑手段之一,就是专刊版面的主题化操作新趋势。这种把历来被普遍推崇的专刊版面“拼盘式”组版方式转变为主题化操作的专刊办刊新趋势,是现代报业激烈竞争引发的一种变革,也是为了适应近年新时期读者阅读需求,报纸专刊向现代办刊方向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

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专刊编辑工作实践中的主题化操作尝试,通过简述专刊“主题化”操作方式在选题策划、稿件组织、版面编排中的运作方法,以及主题化操作给报纸专刊版面造就的竞争优势、带来的阅读变化等,旨在与传媒同仁共同分享主题化操作的经验与感受。

主题化操作的特征与优势

1.增强了专刊版面的时效性

由于主题化选题贴近现实问题,贴近社会热点,贴近人们关注的民生话题,使得这种操作方法改变了以往“拼盘式”的、侧重于相关知识介绍的传统专刊操作套路;改变了长久以来,专刊版面杂志式的慢条斯理;摆脱了专刊与新闻脱节的旧有模式,让专刊真正成为了报纸――新闻纸的一部分。专刊版面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实现了与新闻版内容的“对接”,使读者得到了新闻阅读的一种重要补充,同时也获取了相关知识。

以2010年4月9日北京日报4版的《政协专刊》(见图1)为例。初看刊名,人们会以为它可能是空谈理论的版面。但是,这块版面确立的主题却是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的交通问题。它的头条稿件题目就是《交通规划思路要以人为本》,然后,配以《我们应为无车市民做点什么》的调查报告,以及《公共自行车服务之杭州模式》的背景性链接文章。同时,版面上还安排有自行车与小汽车混行的照片、自行车与汽车历年数量比例图表。整个版面主题突出、浑然一体,提及的问题正是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关注民生,很容易吸引读者眼球。稿件的内容中还不时透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最新信息,使专刊版面的新闻含量跃然纸上。这个版面的稿件组织无疑是成功的,它没有人们预想中的枯燥乏味,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泛泛空谈。

2.强化了报纸的知识性、可读性

集中化的报道方式更有利于吸引读者,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比较以往撒芝麻盐式的、面面俱到的组版方式,它更便于读者阅读,便于让读者留下阅读的印记。这种集约式的版面编辑方式,能较好地实现编辑思想的初衷。

以2011年2月12日北京日报17版的《深读周刊》为例(见图2)。当天的该版上全版只有《在胡同中寻找鲁迅》一篇文章,洋洋洒洒6500余字,读来丝毫不感觉沉闷,涓涓细流,融历史知识、人文地理、趣闻逸事于一体,给人们讲述了一位好似熟悉,实则有很多故事并不被人知晓的鲁迅;讲述了这位文学大师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整版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极好地体现了专刊主题化操作表现出来的知识性、可读,且与辛亥革命百年、鲁迅诞辰130周年的契机相结合,又体现出一定的时效性、新闻性。

3.摆脱了专刊的边缘化趋势

传统的专刊版面,一般是依专刊的内容分工,在一块版面上组织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稿件,以显示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然而,这种“拼盘式”的操作方式,使版面失去了中心,没有了重点。自成一体的内容,不合时宜的题材使专刊游离于整张报纸的中心之外,调动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专刊在报纸中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而专刊的主题化操作,使专刊成为反映整个报纸中心思想的一部分,专刊的报道内容社会化、主流化、热点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摆脱专刊的边缘化趋势。

在这方面,北京晚报2010年5月11日38版、39版《教育周刊》版面可谓是典型的一例。这两个版面围绕“北京高招本科志愿将于5月12日8时至17日24时填报”的新闻事件进行了展开式的主题报道,高考志愿无疑是众多考生家庭高度关注的事情,他们想要了解的不仅是填报志愿这个新闻的简单动态报道,更希望得到一些辅导性的、支招类的有用、有价值的参考内容。北京晚报的这期教育周刊,正是瞄准了读者的这种心理需求,不惜拿出两个版来,组织了《高考志愿明日起两种方式填报》、《网上填报志愿六点注意》、《填志愿前先调整心态―― 家长需避免志愿指导四大误区》、《高考志愿填报需把握三个原则》等4篇服务性极强的专题稿件。这种操作方式把新闻报道与专刊的解读性报道紧密结合,使专刊成为报纸杂志的主角之一,不仅摆脱了专刊的边缘化状态,更加强了专刊的阅读功能、服务功能。

以上三点特征形成了专刊主题化操作的优势。此外,应当指出的是:报纸专刊的主题化经营新趋势,也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兴媒体挑战所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短平快”特点,在近年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种新形态的竞争,报纸等传统媒体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在这方面,报纸除了原创性、耐读性、权威性等特征外,另一个独有的优势,就是把新闻事件做深、做透,用观点性的内容和背景性的故事去吸引读者、留住读者。而这方面的优势,不能仅靠新闻版面去实现,这就需要专刊版面的有力配合,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遥相呼应,使报纸在新闻事件的报道竞争中不输于新兴媒体。专刊主题化操作正是报纸体现这方面竞争优势的有效形式。

主题化操作的策划与选题

专刊主题化操作的成功,首先取决于确立适时的选题与报道形式的策划。目前专刊主题策划的类型主要有:围绕一个主题来策划、根据特殊日子来策划、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来策划、与其他媒体互动策划等等。现代报纸专刊确定主题首先是要注意内容具有新闻性,要突出专刊的特点,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要引导读者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作为专刊的编辑在稿件的具体组织和版面的编排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策划水平。经过精心策划的专刊主题,能显示它蓬勃的生命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专刊的主题策划和选题还要注意它的超前性和服务性。有些选题必须要有一些提前量,特别是围绕一些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策划的主题报道,应当事先策划出选题的内容,并做好有关材料的准备,相关专家、当事人的采访预约等。

专刊的主题策划还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读者角度来设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找到的答案。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找准切入点,使选定的主题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

近年来笔者在编辑京郊日报的《法治时空》专刊过程中报道过的一些主题,如:《假发票犯罪盯上京郊》(见图3)、《这些涉农法规您注意到了吗》、《农村房屋买卖 支书有话要说》、《让法律之剑护驾体面劳动》、《农村建房承揽合同纠纷何其多》等等,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上面谈到的这些策划思路。

主题化操作的完善与改进

主题化操作带来了报纸专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但是,由于主题化操作的路走得还不够远,所以,它在与现代报纸整体前进的脚步的衔接中,还有需要完善与改变之处。结合本人对京郊日报法制专刊《法治时空》实施主题化操作的实践体会,笔者感到,在主题化操作中还有下面一些工作要做:

1.避免追求时效、迎合热点带来的题材同质化现象。

2.报道内容要与新闻报道有所不同,避免内容的雷同化,要多选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补新闻报道的不足。

3.题材要精,事实丰富,观点深入。要有思想、有观点。努力寻找读者感兴趣、受关注的话题,注意引入专家、权威的观点和相关部门数据,把题目做深、做透。

4.版面编排要生动、不压抑,实现赏心悦目、便于阅读的效果。

(作者为京郊日报法治专刊责任编辑)

上一篇:不要让宣传动机搅乱了叙事思路 下一篇: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