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共振式采访”

时间:2022-09-23 02:12:38

“感情共振式采访”

新闻写作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运用新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没有鲜活、生动的材料,怎么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新闻?那么,怎样采访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新闻材料呢?我和同事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表明,“感情共振式采访”是个好方法。

采访,需要感情

作为专门跑“三农”的记者,无疑要常下乡采访。但是,回想过去,笔者和一些记者一样,下乡大都是“出门坐吉普,直奔乡政府;上午村里转,中午去饭店;酒足又饭饱,赶紧往回跑”,即使进村入户采访,也是“我问你答”,强调采访对象服务于记者,因为记者要赶快完成稿件写作任务。这种“我问你答”、“速战速决”的采访方式,造成记者与被采访者双方缺少感情,被采访者也就不可能说出掏心窝子的话,记者也很难得到鲜活、生动的新闻材料,也就很难拿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现在,有的新闻报道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有的文章语言刻板生硬;有的同质化、一个摸样;有的追求另类、离奇怪诞、远离普通百姓;有的随意拔高、虚假不实,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作者没有深入进行“感情共振式采访”。

采访,需要先进的“武器”,但更需要感情。新闻工作者只有沉下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像亲兄弟那样相互交流,才能在思想上加深与农民的感情,才能解决好缺少感情的采访问题。谁做到了“感情共振式采访”,百姓就会跟谁说心里话,讲好“段子”,谁写出的文章就会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情感,来自实践

“走转改”活动开始后,我自带了生活用品,还带了新华字典和洗换用的衣服,来到大兴区长子营镇,进行了为期7天(8月29日至9月4日)的采访,先后走进小黑垡、东北台、北蒲州营、留民营等5个村。与以往采访不同的是,这次我住在了农民家,这是我从事记者25年来,第一次睡在农民的床上。采访中,我改变以往那种“我问你答”、“速战速决”的方式,与农民坐一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思想上增进和加深同他们的感情交流,真正做到了“感情共振式采访”。

8月29日傍晚,我住在了小黑垡村饲养肉鸽农民韩会才家。老韩说,过去,他经常骑三轮车到通州永乐店地区卖鸽子,市场上的鸽贩子合伙欺负他,把价格压得很低,然后收购他的鸽子卖给饭店。而老韩卖一只鸽子最多赚0.5元。老韩也曾有过招聘销售员直接把肉鸽卖到饭店的想法,可是当地缺少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无奈之下,老韩一狠心,让大学毕业的儿子韩森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搞肉鸽销售,结果每月进账7万多元。

作为跳出“农门”的大学毕业生,韩森“转业”家乡干事业,无疑是个好新闻。吃完晚饭,我和老韩和韩森就这事儿聊了起来。可是,当我叮问韩森为何要回乡创业时,韩森一口咬定没想法。我心里明白,韩森跟我还有距离。

晚上睡觉前,韩森对我说:“北边就是玉米地,家里有蚊子,等会儿我给您准备蚊香。”正说着,韩森的同学打来了电话。也许是通话时间过长,韩森接完电话就睡觉去了,忘记了给我蚊香。

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耳边的蚊子不停地“嗡嗡”叫,我不好意思惊动老韩家里人,只好接着睡。第二天早晨6点多我就起来整理笔记。老韩和儿子韩森比我起床更早,他俩看我住的屋子里亮着灯,走过来看我。当我把“有蚊子,找不到蚊香”的情况告诉他们时,老韩责怪我:“昨儿晚你还说别让我把你当外人,可是你拿我们当外人呀!你喊我一声,蚊香不就有了吗!”

也许是我没有惊动他们要蚊香,韩森对我有了好感,他觉得我没有给他们添麻烦、要条件,因此对我产生了信任,韩森没吃早饭就跟我交流,越说越近乎,越说越有感情。“我回家做事,源于一种情感。父母养我这么大不容易,老俩岁数大了,连个手机短信都不会发,家里需要人,我应该回来,帮助父母做事。再说,乡亲对我们家给予了不少帮助,我要扩大肉鸽养殖规模,吸收村民就业。”这是韩森的肺腑之言,这是韩森送给我的最大礼物,这也是“感情共振式采访”的结果。

在写《跳出“农门”大学生为何“转业”回家乡》新闻调查稿子时,我用韩森的话作了小标题:《家里需要人 晚辈重感情》。这篇新闻调查,获得京报集团阅评三等奖。评语是:“作者采访、写作有感情 ,作品读后感动人。”

这次采访,我的另一篇作品《猪价往上窜 农民心不安》也获得京报集团阅评三等奖。这篇作品中提到的农民,就是北蒲州营村的高春海。我虽然住在了他家,但他一度觉得记者高不可攀,与我说话总是拘束,几次出现“冷场”局面。怎么办?我和老高一起喂猪,中午与他一起吃饭。这样一来,高春海对我有了好感,他说中秋节了,生猪收购价格涨到了每斤九块八毛钱,自己虽然挣钱了,可心里总觉得不安,这么高的价位,价格会不会暴跌?老高希望稳定生猪生产,生猪生产稳定了,才能有稳定的收益。他还风趣地说:“去年猪价低时,收猪的人也给俺添气,挑俺的猪屁股小、尾巴长、毛不顺溜,其实就是找茬少给钱。”如果不是“感情共振式采访”,老高怎么会说出这样有味儿的话,多么生动形象。我把老高的话原汁原味地“装”在了稿子里,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双向”,才能“双赢 ”

采访,需要感情,这种感情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你对采访对象有感情,采访对象就会对你有感情。“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不少新闻工作者走进了乡村乃至农民家庭,他们通过“感情共振式采访”,通过体验生产生活,发现并获得了鲜活的新闻素材,编发了不少“原生态”新闻,提升了宣传质量和效果。对此,有基层干部说:“在媒体与乡村、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媒体和采访者是赢家,乡村和被采访者尚未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干货’。”“采访对象对采访者有感情,采访者对采访对象更会有感情。”基层干部和百姓希望通过“走转改”,能够得到更多的服务,能够为他们办一两件具体的实事,真正实现“双赢”。

前几天,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村主任孙兆峰给京郊日报编辑部来信,感谢京郊日报总编辑范三成在他们那里蹲点调查采访期间,为他们办实事的事迹,我看后很受启发,觉得对“走基层”创“双赢”有借鉴意义。

蹲点调查采访时,范三成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情。农民觉得记者手中的笔是神奇的万能钥匙,能够帮助他们解开生产、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结”。为了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走基层”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范三成经过深入采访,帮助他们发出了《秸秆变碳棒期盼合作人》的呼吁,还了《农家工艺品进城开门脸》的新闻。这两篇报道见报后,乡亲们感到,他们享受到了新闻记者们“走基层”的成果,他们也是这一活动的赢家。

孙兆峰在来信中说,《秸秆变碳棒期盼合作人》的消息见报后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了东北一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刘先生打来的电话,说看到了记者写石塘路的文章,他提出了合作的想法。孙兆峰盼望更多的记者到他们村采访,为村里办更多的实事,让山村变得更美好。

采访,占据新闻业务的“半壁江山”,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比写作更重要,它决定着稿件的成败。而“感情共振式采访”,无疑是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成功之路,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方法。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采访手段更为先进,但无论环境怎么变,深入群众“接地气”的传统不能忘,“抓活鱼”的做法不能丢。人是有感情的,“接地气”也好,“抓活鱼”也好,都需要坚持“感情共振式采访”,这是我“走基层”蹲点采访的最大收获和体会。

(作者单位:京郊日报)

上一篇:火眼金睛“校是非” 下一篇:转型离转制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