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的过渡性语句

时间:2022-09-20 05:53:44

我是在讲授新闻评论中的“连贯”问题时更多地观察到过渡性语句的。过渡性语句是实现评论内部连贯性的一种语言手段,同时,它也直接反映着评论内在的层次关系和结构,从而体现了评论在认识上的某些一般规律。

初学者有意识地观察、体会评论中那些往往习焉不察的过渡性语句,可能会对学习新闻评论,提高新闻评论的实战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

先举一个例子。今年是“9・11”事件十周年,在9月11日这一天,纽约时报发表纪念社论《Loss and Hope》。它的第一段这样写道:

“回望那一天,回望那第二座塔楼倒下之后留下的深坑,我们的心中充满痛苦与困惑,眼中只有那片大火仍在燃烧,不知道有多少人丧生。下曼哈顿在庞培古城的残灰一样的尘埃中喘不过气来。那个早晨的可怕事件给当代世界划出了一个界线,一个我们从未想过跨越的界线。它似乎意味着:任何事都被改变了。”

显然,第一段与其说是情境描写,不如说是心境描写、情感描写,它使用“过去进行时”,就是要唤醒人们处身于当时、当地的感觉。这是历史事件的纪念性的评论往往采用的笔法。尤其是考虑到“9・11”事件给美国人民普遍的心理和情感的冲击,社论以这样的段落开头,是比较贴切的。

而它的第二段则是这样写的:

“几乎就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9・11’的早晨如何将会改变我们的未来。十年之后,我们仍然在理解,回望和前瞻。仅仅回忆和悲伤是不够的。”

如果仔细体味,读者也许能够从第一段到第二段之间体会到自然的、似乎不着形迹的过渡,即由情感层面到认识层面的过渡。但第二段的最后一句“仅仅回忆和悲伤是不够的”,却是更为明显的过渡性标志语。它用“不够”,来结束情感方面的书写,进入认识方面的书写。

实际上,如果我们在阅读评论时总是留心观察的话,那么可能会发现,类似的句子,普遍地出现在新闻评论之中,如:“不止这么简单”,“仅仅那样还不够”或“除了什么之外”之类的语句来实现,由此引出更深一层的认识或者评论真正要议论的内容。一篇评论不只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更主要是表达认识的。即使是这种“9・11”纪念社论,也是如此,应当尽快从情感性内容过渡到观点性内容。而这篇社论,正是在纪念“9・11”的情感氛围中,表达了对美国十年反恐的反思。

再比如,在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这一天,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祝老师节日快乐 愿教育更加公平》,其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

“尊重老师,重视教育,从来不是9月10日这一天时间就能够淋漓尽致得以展现的作为,当然更不能够只擅长和只剩下那些习以为常的应景举措和震天呐喊。”

其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

“教师节,是一个表达感念和谢意的日子,更应该是一个关注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日子。”

――这两句都是明显具有过渡功能的句子,即由此结束了评论开头“表达感念和谢意”的意思,而渐次进入了评论的核心议题――“关注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其中两句话中的“更”字,是一个显示价值的标记词,它显示的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不是“表达感念和谢意”,而是“关注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评论中有时还需要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把读者从更为开阔、广泛的认识空间引入到作者所选择的更为具体的认识框架中去。这是因为,限于作者自身的认识能力和观点传播(包括接受)的效率要求,一篇评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有限的对象、目标、线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2010年9月26日新京报社论《菜篮子工程更需要制度保障》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造成菜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市场的力量,也有非市场的力量。遏制菜价的过快上涨,城市政府也并非无所作为。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政府除了投资于一些菜市场以及农田基础设施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从生产、运输、销售环节让菜价‘虚高’的部分降下来。”

在这个段落中,每一句都将认识范围进一步“收缩”,即:在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两者之中选择了议论非市场因素――即政府的影响因素。而在政府影响的多种因素中,用“除了”一句,把投资菜市场和农田基础设施等问题排除在本文议论范围之外;然后用“更重要的”这样一个提示语,最终将认识集中到政府对“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的服务。其中收缩议论范围的语言手段分别是:“二者择一”、“排除”和使用“更重要的”提示语。

“更重要的”这个提示语内在原理在内:一篇评论,总是选择作者自己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来议论。因此,“更重要的”这个提示语,往往暗示着作者自己的议论范围,不可在阅读中轻易忽略过去。

宋代《论学绳尺・论诀》所言“看论须先看主意,然后看过接处”,正是提示议论文的学习者在把握论点的前提下关注议论在不同层次间过渡的语言处理方式。

已故著名作家叶圣陶也曾指出:

“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比如一篇言论文,……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么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么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

我从来认为,学习写作的人阅读评论与一般读者是不同的:一般读者读过之后,可能只会记住评论的观点,那篇评论的效果也就实现了。所谓“得意而忘言”。但学习写作的人阅读评论,却不仅要注意作者的观点――甚至主要的不是记住作者的观点,而是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观点的。而过渡性语句,虽然一般并不直接表达观点,但它们是评论中进入表达观点阶段的必要的语言手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优化报道写作理念避免新闻侵权 下一篇:不要让宣传动机搅乱了叙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