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时间:2022-08-22 05:11:34

浅谈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国沿海等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正逐步推广双语教学。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是中学化学双语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

化学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讲授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这必然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相当高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与素养作为支撑。因此,语言目标自然成为化学双语教学奋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我们也不能因为语言目标的追求而损伤学科知识的达成。那么,如何在保证语言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呢?

首先,在学生接触双语教学初期,由于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或者是英语水平还没有达到听说自如的状态,这时就要控制好双语课堂英语运用的比例,重、难点的化学学科知识仍用汉语讲解,易懂易学的地方用英语,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既能体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又不会造成学科损伤。

其次,营造英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相互迁移。在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实验仪器、药品、器材、物质名称等贴上中英文标志,中英文交互使用,讲解分析知识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到互联网上查找中英文趣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英文原文对实验原理的阐述,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的描述,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知识要点的说明,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意识与习惯。这个语言加工和思维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的理解,还能够迁移至学科专业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1、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得让人难以想象,它已突破了地域、文化、国别等方面的界限,而知识的承载和传递必须以语言为基础。双语甚至多语已成为获取信息便利的工具。双语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很好途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有中文信息资料,还有英文信息资料,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合理和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源载体,以某个实验为主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搜索、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整理信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验中学”,在搜索、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实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素养。

2、双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双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切换,使学生具有双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新思维的培养和建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创设英语氛围、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多学科尝试三个方面下工夫。英语氛围为双语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接触英语;而多学科尝试是对已形成的双语思维的保持和巩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英文标识化学物质名称、实验仪器、器材,用英文讲解表达简单易懂的知识,用英文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思考、回答问题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外语已从_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同时,一种语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与价值,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

双语教学作为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新途径,搭建了学生通过英语语言的习得,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历史、价值的平台,养成学生理解、尊重、包容、民主、平等、个性、差异的品质、心态和素养,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实际化学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适宜地介绍或通过布置探究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听课、自学、合作学习中了解英语语言国家、民族的化学历史、英语文化、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充分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双语教材和原版英文教材的潜在教育价值,渗透语言与文化因素,实现双语教学的社会文化目标。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追求。在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凸显化学双语教学在三维课程目标上的特色与达成,使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得到健康、全面、持续和生动活泼地发展,以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探讨 下一篇:系统思考 系统引导 上下同心促发展